柳衡34岁时,女儿出生了。当时的柳衡一心扑在事业上,甚至将公司名字中的一个“怡”字用在了女儿的名字中。那时他未能料想,当自己的公司走向末路之后,培养女儿会成为他最大的事业。
20岁时,柳衡和高中同学一起创业,几个北京小伙子白手起家,搞起了电脑配件的销售。十七年的时间里,他们把最初的小柜台发展成了电脑组装、销售、售后一体化经营的股份制公司。然而2008年,柳衡的公司在电脑市场波动和在经济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倒闭,他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谁承想,再就业仅仅三年多,柳衡工作的部门直接被公司裁撤,他又一次失业了。这是2012年,柳衡的女儿六岁。柳衡的妻子是医生,常上夜班,夫妻二人此前一直没有照顾孩子的精力。姥姥和姥爷照顾她一路长大,小姑娘睡觉也只叫着要姥姥姥爷哄,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显得有点淡漠。由家中的老人带孩子,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现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对19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中年失业的柳衡开始犹豫是否要再找工作或是创业。“如果说因为自己给家挣钱,造成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缺失,我觉得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孩子的教育过了那个阶段的话,是一生也无法弥补的。”加之对家中老人溺爱孩子的担忧,柳衡最终下定决心把孩子接回来,全方面接管女儿的生活。不同于柳衡在工作和家庭夹击下的转型,辞职是腊肉自己的决定。但除了照顾孩子,34岁的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更多更远的考虑。2017年之前,腊肉在华为上班。在移动通讯技术领域工作的八年,用他的话来形容是“完整经历了3G从兴起到衰落的全程”。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基本已经无需再多求什么,但是腊肉在自己32岁的时候选择了辞职回家,那时他家的小朋友腊宝刚刚一岁多。IT行业的人才更迭速度之快是外行人也能猜得一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IT从业人员的职场出路越来越窄;而相比于长期出差,只能“隔着屏幕”看看孩子,腊肉也更希望能陪伴在家人身边。但工作与家庭并不是腊肉辞职的唯二原因。腊肉虽是理工科出身,却不是只愿埋头工作的性格,日复一日的生活不是他的愿望。“朝六晚九的工作肯定不行”,开创一个能陪娃一起成长的事业才好。可以说,腊肉成为全职爸爸是很积极的转型,“爸爸”已然成为了他的新职业。妻子怀孕的时候,柒先生在外地工作。忙完那最后一个项目,他决定不再开广告公司,既为了更好地照顾妻子,也想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决定了未来要开始怎样的生活,所有关于人生的大决定,我们都是一起商议出来的。”从那以后,他辞去工作,开始一边照顾妻子,一边记录自己的生活。“当时我哭过,在我儿子出生前的4个小时。”他说。那时,柒先生在产房外等着,护士突然通知他,妻子快开十指了,抓紧去楼下买医用的孕妇卫生纸。他从三楼跑到一楼,又从一楼跑到三楼,眼圈里全是泪,把卫生纸递给护士的时候,腿开始哆嗦打颤。妻子生完孩子,他担心她产后抑郁,想让她坐完月子之后找个地方去上班,不图挣钱,有点事做,有人可以认识,而不是在家里喂奶换尿布。他打算等到孩子3岁,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小道理的时候,再让妻子带孩子,“1到3岁的孩子是恶魔,3岁之后开始变成小天使。让天使回到媳妇的身边,那是我能做的一件有趣的事。”在柒先生的故事里,家庭幸福,是全职爸爸能带来的最甜的成果。“我常常跟我儿子玩‘谁更爱妈妈’的游戏。”他说。比如吃饭的时候,他和儿子会争着给妻子夹菜;在妻子回家之后,抢着给她第一个拥抱;或者妻子心情不好,两个人会一起想办法逗她开心。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脑子里会想怎么做菜儿子会吃得很开心,“他吃得开心笑起来的样子很好看,超级治愈。这就是我每天做菜的动力。”
柳衡一家人一起为女儿庆祝十三岁生日
结婚二十年,柳衡和妻子感情一直不错。在两人的相处模式中,他更像是包容的一方。妻子从小被宠着长大,有些小女生脾气,和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尤其相处不来。柳衡就在两个人之间调和着,充当着家庭的润滑剂。他笑着说,“反正我们家闺女说了,‘妈妈是大闺女,我是二闺女,你就好好养我俩就行了’。”武汉爸爸熊骏的朋友圈展示了他的生活重心——头像是儿子,背景照片是妻子抱着女儿。2015年末,他辞掉工作开始照顾一双儿女。现在,大女儿六岁,小儿子两岁,从生活起居到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打交道花费了他大多数精力,他最大的感悟就是“确实很难”。
他喜欢在朋友圈记录两个孩子的生活细节,有骄傲,有辛酸;有文字,有图片。有时,他还给他们写一些英文寄语。全职在家之前,熊骏从事了十几年的酒店管理,也做过奢侈品门店销售,英文是他的工作语言。女儿三岁多的时候,他开始教她学英语,“当时她没什么兴趣,我也不期待她学得多好,只想锻炼她的胆量、思维”。女儿五岁的时候,熊骏一家去巴厘岛玩,一家人在找当地的购物商场,他便鼓励自己的女儿去向外国人问路。“我告诉女儿怎么说,然后让她自己去问,把平时学的where、direction、shopping、mall等单词用上,虽然结结巴巴、一个个词往外蹦,但只要人家大致明白她什么意思就行。”“孩子的关键期绝对不是3-6岁,或是考试之前,应该均匀地分布在他们学习成长的每一天。”熊骏在朋友圈写道,全职后,他对父亲这个角色认识更深,也逐渐积累起教育心得。在他眼中,自己和妻子在教育孩子上是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的。妻子在工作之余时间有限,可能更关注孩子吃得好不好,打扮得是否漂亮。作为父亲,熊骏则侧重他们个人生活、学习、待人处事方面的良好习惯。平常,他用家里墙上的大黑板教拼音,辅导大女儿功课的同时,也给小儿子一些学习上的熏陶;还会陪孩子一起做运动,教孩子怎么跳、怎么走,注重他们的身体素质。在他看来,这是父亲陪伴的优势所在。根据2016年上海进行的《4-6岁幼儿父亲参与养育状况》调查,以一周来计算,爸爸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平均比妈妈少了11.9个小时,父亲对于“亲子关系”的重视程度虽高,但是普遍投入的精力却不多。而对于全职爸爸的家庭来讲,父亲的角色空缺得到了填补。
正如北京爸爸柳衡所说的,“你永远代替不了妈妈的角色,但是你有你的角色。”相比父亲完全投身工作全然缺席的“丧偶式育儿”,全职爸爸的参与给了孩子们更全面的陪伴。沙平和妻子马莉一起打工时相识,随后恋爱结婚,生下女儿沙小琳。马莉是个“女强人”,凭着自己的经营头脑,将家中的一家小超市发展成了连锁的十二家超市。由于在超市的发展方向上产生意见分歧,沙平在2008年退出了超市的经营,在家全职照顾女儿。夫妻两个人吵架时,马莉常会抱怨丈夫,如果不是他不挣钱,她也没有必要这么累。沙平只是沉默的听着,并不反驳。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曾在做客《星空演讲》时谈到社会观念对全职爸爸这个群体的束缚:“需要有一个人全职照顾孩子的时候,出现的往往是全职妈妈而不是全职爸爸。如果正好是妻子收入比较高或者丈夫更擅长带孩子,也很少会有男人选择做全职爸爸。因为全职爸爸已经被妖魔化了,被贬低得很厉害,别人会认为他是‘吃软饭’、‘没出息’,遭到众人的鄙视。”社会对于家庭之中的男性,通常都有着相对固化的期待——男人应该赚钱养家,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而全职爸爸们的角色无疑与其背道而驰。马莉还是希望能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如果沙平能出去挣钱养家,她可以在家里把家照顾得更好。“她还是观念比较传统吧,觉得还是男人出去打拼比较合适”,女儿沙小琳说。在这个通过职业和收入来评判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的大环境下,没有工作无疑也意味着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沙平在马莉的公司有一个挂名的职位,妻子每个月给他发八千块的固定工资,供他料理家事。经济上的不独立让沙平无法去争辩什么,只能吞咽下妻子所有的指责。经济问题也同样为柳衡带来过困惑。他坦言,自己也是有自尊的,“吃软饭”的指责他背负不起。同时,柳衡也的确希望能减轻妻子的负担。于是,从工作中退下来的他开始调整精力进入股市,通过炒股获得一定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也能负担一些家里日常的花费。对于一些责任心不太强的父亲来说,全职在家的确为他们放弃工作游手好闲提供了便利,这种“全职”不过是一种对于人生的逃避。这种逃避,也会对家人造成伤害。谈起全职照顾自己近十年的爸爸,20岁的王珊印象最深的是他出去打麻将时自己独自在家的夜晚。王珊的爸爸原本在医院工作,然而工作上接连不断的挫折让争强好胜的他慢慢走向了消沉,打麻将成了他消遣度日的选择。王珊小学时,爸爸停了职回家照顾她。在王珊的回忆中,爸爸性格温和,脾气不坏,但是在家中的沉寂和孤独让他再次选择到麻将桌上度过一天时光。那时妈妈在外工作,爸爸去打麻将,常常留下小学的王珊一人在家过夜。关了灯就是一片漆黑,她害怕得没法入睡,只能开着灯、开着电视才勉强睡着。虽然父亲对她的“散养”也让她多了许多自由玩耍的时光,但是那段日子对她来讲算不上幸福。妈妈经常因为打麻将的事和爸爸争吵,夹在其中的王珊曾试着和父亲说起这个话题,但是父亲也有自己的难过:“你去上学了,我一个人在家,不去打麻将能干什么呢?”王珊并不知道怎么回答,却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全职爸爸都是出于对家庭的爱和责任而选择呆在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全职爸爸都有充实自己的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意愿。有时,这种“全职”只不过是一种逃避工作的理由。在王珊的爸爸身上,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社会认知:身上,我们看到的似乎更多是全职爸爸阴影面。他的经历也透露出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即家庭更像更像是职场的退路,在职场遇挫时,可以转向家庭是给自己容身之所。在他眼中,家庭就是一个类似后勤管理部门的存在。“你可以用每个家庭成员职责的不同来区分你的角色,而不能因为没有创造经济效益,就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或者阴影。”
柒先生也谈到,“大多数人不会把生活当成一种职业而好好生活;也不会把父母当成一种职业,去好好为人父母”,而这正是他所不认同的,他和王珊爸爸的人生态度形成一种有趣的倒错,“对我来说,生活就是我的‘职业’。”一方面,他认为家庭也可以看成另一个职场,他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来换取妻子、孩子以及双方父母的尊重、理解和爱。为了有底气地做一个爸爸,他从妻子怀孕之后就自己多看多学,一点点积累饮食和育儿知识。另一方面,他把记录生活发展成了自己的新事业。三年之中,他一边带孩子一边写东西。他有两个微信公众号来分享日常,他的微博账号“柒个先生”专门记录感情生活,讲点童话,现在已经有67万粉丝。在做饭、打扫的间隙,他还写了近百万字的故事,出版了4本美食爱情系列图书,体验生活、坚持写作成为了他获得收入的主要方式。
曾经的柒先生是个工作狂,把每一次广告方案执行当作一场战役,回家聊得最多的也是工作。甚至有段时间,他一天工作至少16个小时。而现在他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照他自己的说法,“虽然还是为生活所迫,但找到了与生活周旋的方式”。“我只是用享受生活的状态来养家糊口,把自己经历的柴米油盐,变成一本本书,一个个策划案,一次次演讲。”柒先生总结道:“其实无论做不做全职父母,最终的结果都是希望自己和自己家人过得舒服一点。就算是做了全职父母,也不要放弃自己的职场技能,换一个工作场景,依然能够实现自己的一些小理想。”“我觉得不管是全职爸爸还是全职妈妈,第一要认同自己的身份,第二就是要定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把家照顾好的同时,你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并不是完全散漫。”全职在家七年,柳衡却并不是一个信息闭塞的爸爸,对他而言,拥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家的生活“不会越来越封闭,只会越来越广泛。” 柒先生也说,“我熟悉的全职父母,其实都有自己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圈子,另一个身份是自由职业者。”现在,自由职业和远程办公让更多人可以从固定工作地点和时间中解放出来,甚至成为自己的老板。中国男性在这个时代,也许有了更多的“家庭与职场”融合发展的选择。
腊肉迅速跟上了这种步伐。腊宝小的时候,腊肉抽出照顾孩子的空隙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把自己炼成了一个“育儿知识达人”。但是提炼、总结一番过后,他发现各种育儿宝典不是大同小异就是难以实践,学的时候恍然大悟,到了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又是一头雾水。后来腊宝的妈妈偶然从书中了解了一个育儿培训班,于是腊肉便报了工作坊的课程打算试试。这一个选择,开启了他的全职爸爸新阶段。
他参加了家庭教育工作坊、读书会、上了线上线下课程,考了心理咨询师。孩子在幼儿园的几小时,加上孩子睡着后的漫漫长夜,是腊肉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学习,让腊肉少了很多焦虑,也知道了如何和孩子相处。
现在,他开始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创业,尝试用自己的知识给更多父母带来便利。这条路虽然难走,但对他而言,这几年他遇到了更多人,看到了更丰富的世界,听到了更精彩的故事。看着腊宝一天天在自己眼前成长起来,腊肉很欣慰。
对于认真生活、不断学习和尝试的全职爸爸们来说,生活终将给他们以回馈。
熊骏对于全职爸爸的未来也有着更多的畅想,“有没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属于全职爸爸的平台,在上面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带孩子的一些心得,同时汇聚一些比较精英的爸爸们,大家可以交流关于过往工作经历的一些想法,形成人脉的一些交叉,我觉得相互碰撞应该可以产生一些火花。”在他眼中,全职在家也许会造成人际圈的缩小,但是互联网其实给予了人们更大的互动范围,爸爸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或许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形成社群关系,让他们在全职带娃之余创造更多的可能。腊肉说:“求稳、怕累、思想僵硬的人反而不适合做全职爸爸。因为这个‘职业’远比我们想的更困难,但也更有未来。不论是全职爸爸还是全职妈妈,随着消费个性化和服务业的发展,这种职业选择或许是为家庭与个人事业提供平衡的新尝试。”腊肉以后的业务规划一直贴合着孩子的成长,虽然孩子在上幼儿园,但他已在预先考虑小学阶段的教育辅助项目,“未来孩子长大了,我肯定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而在将来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柒先生打算学习一些跟生活相关的技能,比如烹饪、化妆,但陪孩子成长仍旧是他未来最重要的规划。“截至今天为止,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全职爸爸。”柒先生说,“我理解的全职爸爸是一种生活方式,未来会一直是这种生活方式,因为喜欢,因为舒服,因为确实在这种生活里找到了自我,也实现了自我。”* 文中柒先生系笔名,柳衡、沙平、马莉、王珊、腊肉、腊宝系化名。文 / 吕轩昂 赵倩誉 张子涵
运营 / 实习生 罗炜熠
「湃客Talk·第6期」预告
11月14日(周四)20:00,欢迎锁定湃客读者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审校黄向阳将继续和大家探讨校园霸凌的形成及应对机制。
落入买房陷阱的深漂保姆 | 镜相
李佳琦的“OMG”,电视购物的“998” | 清单
福气再大,也抵不过精神河流的枯竭 | 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