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陪儿子读书,在加拿大打工的女企业家 | 镜相
VCG
儿子15岁那年,Y在加拿大很偏僻省份的投资移民办了下来,开始张罗着送孩子去加拿大读书。那时加拿大的投资移民已经基本叫停,除了还有极少数的偏僻省份还开放。可是为了儿子,Y还是不惜花下重金托了各种关系,给儿子把身份办了下来。因为之前中加学校的缘故,儿子自然而然地上了和中加学校对接的一所加拿大私立中学。
和很多刚刚出国的中学生一样,一下子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一下子没有了像国内老师那样的严格管教,自由自在的生活让Y的儿子放飞了自我,也逐渐迷失在了这种没有外界压力的状态下。就算学校有门禁,她儿子依然找到了逃学的方法,一次两次,后来就干脆不去上学了,偶尔过了门禁也并没有回到学校。在学校联系了Y两三次后,Y意识到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干脆将厂托管了以后去加拿大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
在坐了15个小时的飞机之后,Y拖着疲惫的身子用着磕磕碰碰的英语一路摸索着去到了儿子的学校。在参观了学校的环境,以及和说中文的老师交流了之后,她决定给孩子转去公立学校读书。其实Y自己对公立学校也没什么概念,就是听说公立学校的老师管得比较严,想让儿子去锻炼锻炼。
儿子愤怒地和她大吵了一架,觉得她不尊重自己,不沟通就擅自做决定。这让Y也气得够呛,自己辛辛苦苦送儿子出国,花钱花精力花时间,结果到头来儿子不感激也就算了,反而还怪她。说起这些,Y总会有点激动,那时她人生地不熟,还要为儿子的学业操心,对自己究竟该怎样为儿子打算心里也没有底。
做出去公立学校读书的决定后,Y决定,彻底从临时过来看看儿子变成了长期陪读,她决心放下手中的工作,专心来抓一抓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公立学校读书比私立学校严格很多,给分也没有这么松了,这让她儿子马上就感受到了压力。
然而,她儿子并没有和Y沟通交流这些压力,而是选择继续用逃课的方法来逃避,以及乱刷Y的银行卡来缓解。要不是Y去银行办事时偶然看了下余额,她账户里的钱真的要被她儿子全挥霍光了。
孩子开始偷钱,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Y气归气,但在加拿大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所以只能努力地想怎样能和孩子沟通,Y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老师这边也三天两头打电话给Y让她去学校,这次也没有说中文的老师了,她只能结结巴巴、连说带比划地和老师交流。老师告诉她,如果孩子再逃课,可能真的要退学了。
Y花了整整一夜想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儿子,她和儿子谈了很久,问他对于将来的打算,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儿子说,他不喜欢现在的学校因为压力太大,他还是想去私立的,给分相对比较松,这样他也会有希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Y很无奈地看着儿子,想着是否应该把孩子转回私立学校,想着自己的教育究竟错在了哪里,又该怎样去改善这一切。后来她想到了去做苦力,身体力行地告诉儿子赚钱有多不容易。
儿子特别疑惑她的决定:家里又不缺钱,为什么要去做这种早出晚归辛苦的体力劳动?
她告诉儿子说,家里的厂托管以后,业绩没有以前这么好了,也没有这么多钱了,加上丈夫没有工作,家里的开销大,家计一下子就吃紧了,而因为要陪读,她没法回国,加拿大她又语言不通,只能做点体力劳动来贴补家用。
这当然不完全是事实,Y偷偷告诉我,虽然厂托管以后业绩下滑,也并没有到开销吃紧的地步,她这么做的初衷,只不过希望已经17岁的儿子能够快点懂事,知道家长的辛苦,知道赚钱的艰难,希望他不再逃课,好好读书。不说希望他能够考个多么好的大学吧,起码能够顺利把中学读完。
就这样,Y来到了这家面包店,开始了早出晚归的打工生活。我不解地问过她,既然并不是因为家里缺钱,何必这么辛苦自己?孩子逃学,管严一点,而且孩子已经保证不再偷钱,应该就可以了。
她苦笑了一下,眼神里有些无奈,说现在的孩子光管已经没有用了,一定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意识到问题,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她还说,就算她现在在做最苦最累的活,她的冲劲依旧没有变,她在面包店打工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等自己的手艺练成熟,将来也准备在加拿大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食品厂。
其实像Y这样遇到这么多问题的陪读家长,毕竟也是特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出国念书就学坏,逃学,将家长的钱拿来挥霍。但是做陪读家长,真的是一条很艰辛的路,一点也不比留学生轻松。孩子在新的环境,会适应得很快,会有新朋友、老师、同学。但很多陪读家长都是放弃了国内习惯的生活,稳定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来出国陪读的。
他们很多人从此夫妻分隔两地,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回。因为语言不通,可能活动的范围也没有超出过离家一公里的半径距离。他们的生活比自己的孩子闭塞很多,不容易有新的朋友,不太会去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只是接孩子上下学,以及一个星期去中国超市买个菜。
然而,国内人们对于陪读家长的关注并不像留学生这么多,对陪读家长也没有有全面的认识。随着留学生越发低龄化,陪读家长这种特殊的群体也会越来越庞大。和孩子的代沟、与外界的脱轨,让这个群体势必需要很长的一段适应期。
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如今出国陪读,孩子成了很多家长生活的唯一中心。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他们做出了很多很多牺牲,也放弃了很多原本拥有的东西。国外的生活没有想象得这么美好,也并不是所有人一出国就会过得纸醉金迷,很多人,都还是抱着坚定的信念在黑暗中砥砺前行。
那些凌晨才从图书馆出来的学生,那些为了孩子在异国他乡无依无靠的家长,哪怕语言不通,哪怕再苦再累,他们都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在努力,为了梦想而打拼,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陪读之路虽辛苦,能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这就是家长们的动力了吧。
后来,Y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当上了面包店的助理店长。虽然还是不固定的工作时间,但好歹粗重的活不太需要她亲自去做了。每天Y还是会在大堂里很热情地与客人打招呼,讲解糕点的成分等等。因为她积极的态度和耐心的指导, 店员们一个个也是干劲十足。Y也会很体贴地和员工聊天,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整个面包店里经常充满了欢声笑语。
偶尔,Y也会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来上班,让儿子去搬重物,打杂或者收银。Y的儿子高高瘦瘦的,戴了副黑框眼镜,肤色和五官都和Y很像,和Y不同的是,他人比较内向,很少开口说话,偶尔夸他两句还会脸红。
Y说,儿子通过这样的打工,也体会到了赚钱不易,慢慢地收心开始好好读书,没有再逃学,也没有再提转学的事,现在的他正在为明年报考音乐学院做准备。
“儿子果然还是遗传了爸爸的音乐细胞,”她说。这次,她笑得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