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一种文化谈到“保护”时,它也许慢慢成为了时代边缘化的产物。或许在过去,它兴盛过、辉煌过,一如它现在落寞着,昭示着这个时代让人望尘莫及的速度。
所以有这样一批人留了下来,他们选择与时代和解,与自我和解,留在非遗文化的发源地,守护一方净土。与此同时,他们也与时俱进——直播、电商,无数新媒体的触角与传统工艺结合,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也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在当今普及大众的一种可能。
本次非遗传承系列稿件由有训路星火营出品,讲述了马尾绣、牛灯、夏布、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及其背后的手艺人。
以下为此系列第一篇——马尾绣:隐匿在巍峨群山中的缠绵蕴藉文 / 杨宏璐、钟骏、孙畋、黄美琪、臧雨苇、许基铭指导老师 / 刘琳
有训路星火营 出品
“崒嵂穷头与汉齐,谽谺深处著招提”,地无三尺平,峰有百丈高,山中有百草,此地名曰三都水族自治县。崇山峻岭之中,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间,孕育着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水族。这里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聚居区,是“针尖活化石”——马尾绣的栖隐地。旧时女子皆善女红,而水族女子更是将这指尖的细腻演绎得淋漓尽致,即便是一根纤细的马尾毛,也能鬼斧神工般地造就出精细的艺术品。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终于在历史沉浮后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如今,水族已有69位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她们置身淳朴的乡村山野,用灵巧的双手守护着古老的文化,用细腻坚韧的马尾毛再现最原始的艺术。潘智娜,便是其中一位。飞针引巧线,
水族人民崇尚朴素、简洁的生活方式,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在服饰的颜色上禁忌红色和黄色,而喜欢蓝、白、青这三种冷调色彩。千篇一律的蓝色布块上,精致独特的马尾绣图案是唯一的点缀。天气晴朗的日子,村里的妇女趁着日光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手里的针线也纷飞不停,一起一落之间,了无生机的土布上便浮现出栩栩如生的图腾,潘智娜对马尾绣的兴趣便在这耳濡目染中产生,年仅六岁,她便跟着母亲学习马尾绣技艺。 不同于世人皆知的四大名绣,马尾绣更具民族独特性。马尾绣使用的绣线并非普通丝线,而是将丝线用木制织线机多次打磨,使其更具韧性后,再以3至4根马尾为芯,用丝线缠绕搓制而成。搓成的马尾线勾勒好土布上设计的图案轮廓后,还需先用同色丝线固定,再用扁形彩线填充图案……历经漫漫52道工序,马尾绣方可完成。马尾绣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其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纹样轮廓圆润流畅,具有立体浮雕感,不易变形。即使在雨雾氤氲的贵州山区,马尾毛也因含有独特的油脂成分,具有以油脂养缠丝的功效,使得绣品经久耐用,历经岁月淬炼,仍能焕发亮丽光泽。马尾绣也被称作“针尖上的财富”。在水族,用于接待外宾的重要服饰和水族女子的嫁衣上都必须有精致的马尾绣纹饰,其复杂的制作需要绣娘十足的耐心和精巧的技艺,耗时极长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潘智娜初中毕业后,为了补贴家用,便专心跟随母亲学习,技术越发成熟之后,她也开始独自为别人绣制衣物、包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绣制的作品在当地享有了良好声誉。在潘智娜参加第三届“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时,一位评委老师的母亲还迷上了她的参赛作品“养生防病马尾绣香包”,赛后和她聊了许久并把这些产品介绍给朋友。逐渐地,潘智娜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许多人慕名求购,而她精湛的马尾绣技艺也为她拮据的家庭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学而不已,阖棺乃止”,潘智娜在学习马尾绣的道路上从未停止。为了精进技艺,潘智娜毅然放下生意上来之不易的成果,前去拜师学艺。她的第二任恩师,即是全国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宋水仙。潘智娜感叹这是她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机遇,不仅跟着老师学到了更多技巧,还跟随老师走出大山,见识到了更多优秀的马尾绣传承人。
文化永传承
在嫁到贵州省独山县之后,拥有一身刺绣本领的潘智娜也希望将水族文化带到独山。2017年,网络直播异军突起,潘智娜也迎来了她传承马尾绣事业的重大转折点。在无意间点进微博直播页面后,身着水族服饰的潘智娜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听她讲述水族马尾绣的故事、介绍由她亲手制成的马尾绣作品。
潘智娜很快抓住了这一机遇,积极听取网友的建议,创造出了更多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之后,她孤注一掷,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创立了独山县智娜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让马尾绣走出贵州,既能宣传水族的民族文化和知识遗产,还能带动身边的妇女一起学习这项技艺,实现提高收入和传承文化的一举两得。”
在企业创办初期,潘智娜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马尾绣知名度低,市场难以打开,企业本身也存在着专业绣娘太少、原料浪费和资金不足的难题,这些问题就像一颗颗大石头压在潘智娜心上。
面对缺乏品牌故事与品牌文化的马尾绣宣传,潘智娜选择沿用以往的直播带货模式,在早期直播带货中,键盘侠对其恶语相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潘智娜坦然相待,“作为一个生意人、创业者、主播,需具备强大的忍耐力,要学会过滤一些不好的言论,坚持初心,有一颗强大的包容心,以大局为重,得人者得天下嘛!”与此同时,她还带着马尾绣作品频繁参加各种活动,忙碌时每周都要参加一场大型比赛,贵州·独山首届“青创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类三等奖、第五届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技能赛刺绣类优秀奖、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第一名……一份份荣誉终于换来了一张张订单。
马尾绣的产品要想真正流入更广泛的市场,技术就不能停滞不前,潘智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每年她都要带领绣娘们去各地学习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技艺以此改良马尾绣技术、丰富马尾绣产品属性,她希望“将独特的绣制方法融入进更多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商品物品上”。随着不断地学习改良,马尾绣的绣制方法也由之前粗糙的双线绣制方法转化成了如今的单线绣制,而马尾绣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在人们日常所需的物品上。
银饰与马尾绣的结合
回馈予社会
公司事业蒸蒸日上,潘智娜却未改初心。俗话说人生贵有一技之长,“薄技在手,胜握千金”,自幼拮据的她,多亏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马尾绣手艺,才得以丰衣足食。回首这条创业路,正是马尾绣手艺给予了她无限机遇与援手,而她也想用这门传统手艺帮助更多有经济困难的当地妇女脱贫致富。计划再好都不如实际行动。潘智娜在公司旁创办了一个马尾绣培训机构,为当地妇女提供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通过培训后的学员便能以“接收订单—分配任务—将布料带回家缝制—将成品带回公司检查”的方式工作,足不出户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实现家庭生活和工作稳定双赢。到现在,培训班已经开了八期,共八百多人参与其中,“公司+订单+贫困户”的生存管理模式也让潘智娜成了当地带领妇女创业致富的掌舵人。带领当地妇女就业的同时,潘智娜还将心里的善意传达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们。2019年,潘智娜被授予“黔南州慈母”的荣誉称号。自幼受到资助贫困学生的父亲影响,潘智娜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公司成立初期,潘智娜机缘巧合下,来到家乡的一个偏远山区,那里就读的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上学要走半小时山路、中午只能吃冷饭饱腹、衣裳单薄甚至没有鞋穿,小小的身躯,却尝遍了生活的艰辛。当时已经是一名母亲的潘智娜见此情况十分痛心:“我虽然并不富裕,但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这些孩子。”回去之后潘智娜一直惦念着那里的情况,决定为孩子们制作一些绣鞋。一个深冬之夜,在经历了2小时山路颠簸之后,潘智娜带着女儿赶到了学校。凛冽的寒风中,潘智娜看着穿着暖和衣服御寒的女儿,又看到小脚冻得通红的孩子们,心里五味杂陈。她忙不迭打开车辆的后备箱,箱中满载着她和员工对孩子们的爱:一双双马尾绣布鞋。潘智娜用自己的技艺,为孩子们的冬日增添了一丝温暖。马尾绣在水族女子纤细灵巧的手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历经千年,绣品如故。潘智娜的婚服也是自己和母亲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她把这门陪她长大、伴她出嫁的技艺视为“金凤凰”,定能飞出封闭的黔南大山,飞向更远的时代。 运营编辑 / 胡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