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济日报》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为持续稳定脱贫提供产业支撑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贵州在产业扶贫上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撕下贫困标签之后产业如何发展?日前,《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2018年初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实现革命性转变,全面推行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12位省领导领衔推动了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2019年农业增加值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增长10.7%,增速居全国前列。
记者:下一步如何继续推进产业扶贫?如何让农民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贵州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大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投融资平台转型兴办农业实体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市场。积极推广“村社合一”经验,着力规范提升合作社,整合涉农项目、财政资金等支持帮助合作社发展壮大,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跨村发展、联村发展,创办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促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千家万户农户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孙志刚:贵州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出台相关文件,具体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一是夯实生产端,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采后处理、集配分拣、初级加工、冷链运输等各环节水平。二是突出流通端,培育壮大流通主体,构建完善产地交易和一二级批发、终端消费相互支撑配套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实施跨区域季节性结构性保供。三是抓好市场端,继续大力推广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方式,提高省内市场份额。同时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推动更多农产品到帮扶省份销售,建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持续推进“黔货出山”。
目前,贵州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达131个、绿色食品28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品牌”超过950个,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7个,农业品牌众多,影响力日益增强。
(来源:经济日报)
更多新闻
· 人民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两场战役都要打赢 两个胜利都要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