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毕节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 2021-10-18




黔西县中建乡营盘村新貌。(无人机照片 史开心 摄)


习近平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毕节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刘华村农旅田园综合体(无人机照片 汪瑞梁 摄)


毕节市:盘活各类资源要素 绘就磅礴乌蒙新景

昂首阔步新征程,绿水青山笑开颜。

习近平总书记到毕节考察时的殷切嘱托,让毕节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奋力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我们不断奋斗的强大动力。我们已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提高脱贫质量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书龙表示,将精心谋划储备和争取项目,积极盘活各类资源要素,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房烂屋、废弃棚圈整治等为重点,以“三治”建设为内容,努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在脱贫攻坚战中,毕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在大山里创造着奇迹。从2014年底到2020年11月23日,毕节累计减贫165.9万人,平均每天脱贫770人。从毕节试验区成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毕节30多年来累计减贫630多万人。

2020年,脱贫攻坚战胜利之际,毕节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据统计,毕节生猪养殖量达754.5万头、蔬菜产量达882.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51.3万吨,207个达标以上坝区平均亩产值10855元。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30家,从业人员3.26万人,带动农户14.28万户增收12.99亿元。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1个、面积1.6万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12.59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5元,同比增长8.4%。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2021年,毕节将全力拓展产业革命成果,发展蔬菜450万亩、食用菌12万亩(亿棒)、中药材120万亩、水果165万亩,饲养生猪800万头、牛170万头、羊170万只、家禽6000万羽,持续带动群众增收。

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依托资源条件和禀赋,在稳定巩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做大做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等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聚焦基础设施、组织方式、科技服务、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全面推进207个坝区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实现重点基础设施全配套,经营主体全覆盖,土地利用全高效,科技服务全保障,确保坝区平均亩产值达11000元以上。按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以坝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扩大食用菌、牛羊、水果、辣椒、生猪、生态渔业、中药材、蔬菜、生态家禽等特色产业规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磅礴乌蒙绿水青山,为毕节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毕节市将依托越秀集团、温氏集团、风行集团、贵阳农投、新六农牧、鑫有渔业等养殖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规模养殖场”等组织方式,推行“寄养”“代养”“三变”等模式,大力引进、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以智慧牧场建设为抓手,全产业链打造生态畜牧渔业,努力把毕节打造成贵州猪肉稳定供应核心区和优质鸡蛋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安格斯牛繁育基地和高档肉牛生产基地。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领头羊”作用,让产业发展劲头更足。毕节将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种养基地规模化、订单化生产。切实提升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完善发展模式,加大示范社、联合社培育力度。继续推进“村社一体”合作社组织化、规范化、实体化运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力争新增培育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20家以上、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50家以上,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入社比例。

2021年,毕节还将加快推进“1县12乡130村”示范创建工程,全面完成“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总结提炼示范引领村创建经验,在全市稳步推开乡村振兴工作。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改造,营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宜居宜业宜游好家园。


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旅游渡口一片繁忙。(汪瑞梁 摄)


黔西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过去,中建乡贫穷落后,如今,乡村旅游兴起,梦幻漂流、休闲避暑、山珍美食吸引着山外游客,成为了黔西县探索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黔西县是毕节最先脱贫出列的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效的基础上,聚力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中建乡、洪水镇解放村、林泉镇海子村等作为试点,正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黔西县副县长赵璞说,黔西县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发展要素保障,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稳定的资金、政策、人力等支持,积极争取成为中央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新格局。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落实帮扶。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五个体系”建设,加强扶贫项目监管,防范扶贫信贷风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激发新时代乡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低收入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稳定粮油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点发展烟、果、菌、茶、畜等产业,力争建成优质水果、食用菌、肉牛强县,因地制宜布局小而优特色产业,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建立完善与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发展机制,加快建设育苗工厂,推动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提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整体质量效率,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效整合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实施“农业+”,做精一产、链接二产、融合三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做好农产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紧紧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初步形成精品水果、食用菌、肉牛制品精深加工等主要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产品冷链流通项目和农产品产地(预冷)集配中心建设,加强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和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力争把黔西打造成贵州精品水果、辣椒以及食用菌集散地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理念,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方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民宿,壮大乡村产业,融合数字经济新业态,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力争建制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全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以新时代文化实践为抓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完善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格局,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质建设,逐步实施管道天然气工程。


2020年,黔西县林泉镇万亩猕猴桃大丰收。(资料图片 汪瑞梁 摄)


化屋村:用好用活生态画笔,描绘苗寨美好未来

乌蒙山腹地、三岔河畔的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过去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风景如画,是“乌江源百里画廊”的一处“闪亮点”。

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却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而陷入贫困。在刀削斧劈的山势围困下,以前,进出村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攀爬悬崖是常态,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每代人都有翻山越岭背水吃的经历,村民们“望着大河喊口渴”。21世纪初,苗寨里还过着“做饭烧柴火,照明煤油灯”的贫困生活。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6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平坦干净的旅游路、通组串户路直通家门;依山就势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家家户户住上了青瓦白墙的小洋楼;游人不断涌入,码头上船舶往来……2020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

化屋苗寨,华丽蜕变。

“成绩已成过去,未来加倍努力。”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看望慰问群众,要求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抓手,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振兴化屋,力争早日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少数民族示范村。”

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更加重视保持驻村工作队员、挂包单位、挂包干部的相对稳定;建立村组干部能力素质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干部培训;为脱贫之后的发展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队伍,为群众办实事,用真情实意服务群众,让群众少跑腿。

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推进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助力农户、村集体增收。明确合作社标准化建设方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方向、合作社高效化建设方向;加强提升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指导服务,健全工作机制;引领全村产业从以家庭为单元的分散经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助推全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全面推进并完善基层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体系建设,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新型治理机制;强化信息公开和村民参与,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推进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张玉芝表示,化屋村将立足生态环境、立足旅游发展优势,推进全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以旅促农、以农促旅,让旅游业带动全村经果林种植、生态乌鸡养殖、苗族刺绣蜡染等产业发展。同时,不断拓展产业市场,树立产业品牌,让更多的化屋苗家产品走出大山。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好用活生态画笔,张玉芝说:“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撰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谢朝政 翟培声
编辑:胡蓉
统筹:王迟
编审:代乐 王璐瑶

更多新闻

· 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的乌江六冲河段,听取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汇报

·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贵州考察: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