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10小时大营救:悬崖之上,百米长绳为驴友搭起“生命之路”
这是发生在贵州原始森林里的一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生死营救。
8月8日至9日,黔北山区风狂雨骤,天昏地暗。受困于地缝中的16名驴友命悬一线。
救援队员将被困人员救出
370余名救援人员“冲”进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遮天盖日的无人区,穿越百米高的近乎垂直的悬崖,在瓢泼大雨中喊哑了嗓子、泥泞山路上熬红了双眼,终于在近10小时地毯式搜寻之后,将驴友一一安全救出。
“我们从来没有半点犹豫,一是为了人命,二是为了使命!”1天之后,绥阳县特巡警大队教导员张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心情仍无法平复,几近哽咽:“我唯一害怕的,是不能完成搜救行动,不能把一起来的兄弟带回去。”
救援队员将被困人员救出
山雨欲来
8月8日早上7点半,遵义市绥阳县茅垭镇拥德村,3辆面包车鱼贯驶来。
不一会,司机老罗(化名)在村口停下车。他抬头看了看车窗外,上空飘来大朵乌云,天色有些昏暗,不远处的山峦影影绰绰。“估计要下大雨了!”他心里琢磨着。
16名背着背包的年轻人陆续从车上下来,简单集合后,准备徒步进山。老罗和他们约好了返程接人的时间和地点,正要掉头回去,突然发现他们有的穿普通短衣短裤,有的套了一件防晒服,甚至戴了摩托车头盔。“搞不好会被淋湿的哦。”
中央气象台7日发布的天气预报提醒:7日至9日,西南地区大部将迎来一次强降雨过程,上述地区需加强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其中明确提到——8日贵州北部有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7日发布的暴雨提示
对于徒步穿越者来说,雨,是行进路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暴雨造成的次生灾害更会带来无数的变数,暗藏重重风险危机。
但这并没有让这群来自成都、贵阳、遵义等地通过微信群建立联系且并不“知根知底”的16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却步。他们没有理会天气预报一次次的“提醒”,决定继续行程。
这次穿越,他们选择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条线路,长度近10公里。
其中,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油桐溪大地缝,是最富有挑战性、最为险峻的一段路。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大裂缝,有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浓荫蔽日、藤蔓交错、沟壑纵横,整条线路山高谷深,地理环境险恶复杂。
最迷人的往往最危险。这里最吸引他们,谁曾想竟也是最终困住他们的危险地带。
“想成功穿越这样一条线路,对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绝大多数区域并没有手机信号覆盖,为穿越增添了更多变数。”救援队专业人员告诉记者。
更重要的是,未经批准进入保护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
随处可见的警示牌
显然,彼此不熟悉,对难度、风险和自身能力没有合理判断,让一行人的探险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到了下午,刚进入油桐溪大地缝不久,便有人体力不支无法继续前行。队伍只好选择了一处可以避雨的崖缝处,准备就地休整过夜。
24时左右,暴雨果然“如约而至”。很快,山谷里涨水,最深处甚至没过了胸口。大家急忙顺着陡峭崖壁向上攀爬,寻找新的避雨处。紧张和惊恐的情绪逐渐蔓延。
救援过程中,这样的山路已是“非常好走”的了
火速集结
这一夜,山谷里的他们在大雨和不安中度过。
这一夜,司机老罗和另两位司机师傅坐在森林外的面包车里,苦苦守候着。
8月8日18时,就在16人进山后的11个小时后,老罗等三人如约开车来到宽阔镇红河村茅草坪,准备接人回家。
一直不见有人从山里出来。不敢离开,只有再等。“也许再等等,就能接到大家了。”
从天黑到天亮,一个人影都没见着。
8月9日早上7时,老罗心直觉出事了,赶紧掏出手机报了警。
有“探险者”在保护区内失联,这在当地从未发生过,何况人数众多。加上被困人员通讯全部中断,无法得知被困位置和有无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对于救援行动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考验。
生命至上!救援刻不容缓!
通过卫星图可以看到,茅草坪周边为茂密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
接到报警后,绥阳警方立即将有关情况上报。最短的时间,制定营救方案!绥阳县委、县政府马上组织相关部门火速前往第一线。
遵义市应急管理局、公安等部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根据老罗提供的信息,驴友们从茅垭镇拥德村进入,准备在宽阔镇红河村茅草坪与老罗汇合。救援指挥部决定设在红河村,绥阳县委书记、遵义市应急管理局局长任双指挥长。
进山寻人
杨国勇的家在保护区内。两年前,他除了务农和养殖,又多了一个身份——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杨国勇早已将自己负责的近20平方公里林区走了个遍。驴友们被困的区域,只有他最熟。
8月9日一大早,他接到通知“出事了”,马上收拾好必要的工具,等待救援队伍到达后带大家进山。从绥阳县城到红河村驱车需近两小时。10时许,急行军般赶路的首批救援人员到达。
“根据经验判断,只有3个位置可以供驴友避险。如果都不在,那情况就难说了……”杨国勇回忆,首批救援队研判后分为3组人,分别朝这3个地方进行搜寻。
人命比天大,一刻也不能耽误。杨国勇作为第一组的向导,与县特巡警大队队员、当地武装干事、医护人员等共14人一道进山。出发前,指挥部安排煮了一些玉米给大家作干粮,但他们甚至来不及等玉米煮熟,只带着绳索、八字环、喇叭、强光手电等救援工具就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只警犬。
杨国勇的家,是红河村进山的必经之路。大家判断的第二处可能的避险点就在离他家步行仅五分钟的一处绝壁之下,透过林木向下望去,隐约可见近百米深的谷底有一条小溪,泛黄的溪水正是暴雨冲刷后的印记。
救援队向第二处避险点喊话的地方,往前几米便是近百米高的崖壁
谷底有一条溪流,救援队判断,被困人员可能在谷底避险
“我们和第二组一起到了绝壁上,通过喇叭向谷底喊他们的名字,没有回音。”第一组先撤回,往第一个搜救点行进。第二组从另一个方向前往谷底,朝着第二处搜救点前进。
在他们之后,从当地应急、公安、消防、武警、武装、文体旅游、卫健、保护区管理局、属地乡镇、社会力量等调集的共370余名救援人员,分为搜救、信息收集、通讯保障、交通管制、医疗保障5个工作组,对划分的4个搜救区域,分别开始全方位、地毯式、无盲区搜救。
无路可走
县特巡警大队教导员张军在搜救的第一组。他作为特巡警,平日里没少带着队员们参与抗洪抢险等救援工作。但从警26年,从来没有处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
“说是路,其实根本没有路。”
救援队员就是顺着这样的山坡向下搜寻
森林深处,杂草丛生。大家只能紧跟护林员杨国勇摸索一个大致的前进方向,有竹子就抓竹子、有草就抓草。
背着几十斤的装备,从陡峭的山坡往下,一步一滑,蹒跚而行。暴雨后的崖壁边,植物仿佛“盲盒”,不知哪株能够抓得牢靠。“我是第一个,如果不小心扶到一棵松了的树枝,大家马上就会跟着我往下掉。”张军说,这是他从警26年来,第一次害怕自己“走不出去”。
“一边滑、一边观察、一边大声呼喊。要是一不小心滑下去,谁都救不着你。”
张军真的差点滑下去了。
相互拉着彼此的队友一下子拽住他。四目相对,眼里有感激和庆幸。一队人稳住心神,实在太艰难了,却不可能在此时放弃任务。
“指挥部下了死命令,推进速度一定要快!要找到人!还要预留出撤离的时间!”搜救队一刻都不敢休息,几乎是滑行着、小跑着前进。随身携带的手机和3台对讲机,都分别只留1台开机,其余全部关机,保存电量。
被困人员所处的位置就在这座山后的深谷内
“张红(化名)!张红!”
这个名字通过救援队手中的小喇叭,在森林中不断重复、一直回旋。就盼着,哪一次喊话能收到一句回应。“我们只晓得这个唯一的名字,其他信息都没掌握,拿起喇叭一直喊。”
8月9日下午1点多,搜救队伍走到大裂缝内一处叫苦槽子的地方,张军隐隐约约听到些动静:“嘘!安静!”
“有了!有了!好像有声音!”
林区植被茂密,无法辨认声音来自被困的驴友,还是来自其他搜救队伍。“我们立刻用步话机喊了其他队伍,都说不是他们的声音。”
张军带着队伍沿着声音继续向谷底方向前进,声音再次传来。“这边,这边有人,听到了!”喊了数小时的名字,终于有了回音,大家激动不已。
搜救中
“你们是不是遵义的?”
“是,是遵义的。”
“你们好多人?”
“16个。”
“都好不?有不得人受伤?”
“莫得,都在。”
汗水和泪水中夹着兴奋,张军带人赶紧朝谷底的方向“滑”下去。
在和对方距离不到100米的地方,他看见远处有两个人,其前方是崖壁,后方是呈斜凹槽状已经淹水的峡谷。那里正是大家判断的三处避险点之一,连夜的暴雨将16人逼至绝境。
“他们已经无处可走了,只能留在原地。如果暴雨再来,很可能就被冲走。”
生命之路
受困驴友听到声音后全都振奋起来,开始向着救援队声音的方向移动。
两方相隔着几近垂直的悬崖峭壁。“不要动,等着我们过来救援!”说罢,队员们拿出攀登绳捆绑在粗壮的大树上,一手拉着绳,一手抓着树枝或者草丛,顺着崖边半滑半吊向被困者的方向去。
救援过程中
这根100多米的绳索,就像一条“生命之路”,将救援人员送到驴友身边。
8月9日下午2点过,惶恐不安的16名驴友终于走出地缝。因长时间被困,他们衣服湿透且没有足够的食物,体力早已透支,其中一人已经没有了行动能力。
根据救援队员的描述,这支队伍并非专业的户外探险队,衣服不能遮风挡雨,背包里的食物、水等补给少之又少,“比起探险,更像是郊游”。
一些“驴友”装备并不专业,甚至戴着摩托车头盔
张军拿出了随身带的一个月饼分给驴友,“这是我们唯一带的食物。”
短暂休整,救援队员迅速转移。
这根100多米的绳索,就像一条“生命之路”,将大家送至安全地带。
15时30分左右,绥阳县消防支队8名指战员携带无人机、卫星电话、视频同传设备和部分营养品,遵义虎鹰救援队7名队员带着成箱的矿泉水、牛奶和面包、葡萄糖等物资相继与张军们汇合。
绥阳武警支队的8名战士和其他救援人员也携带充气式救援套装等专业设备陆续赶来。
救援队员手机中留存的救援现场图片
休整补给之后,大家开始撤离。背负、绳梯、搀扶、担架……大家用了一切办法将被困人员往山外“带”。
使用担架将被困人员转移
因为搜救过程较长,林区闷热潮湿,体力也消耗不少,每个救援队员的衣服都在“淌水”。平时训练能够背负一百三四十斤重物的小伙子们,也只得不停轮换背着被困人员前行。攀爬时,一个人在前背,其他人在后面“顶”,前面的人每往上爬一步,后面的人就用脚抵住他的脚后跟……大家还用绳索相互绑在一起,防止有人滑坠。
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必须处罚
8月9日17时15分,在接到报警10小时之后,16名被困人员安全到达救援指挥部。
经过医护人员简单检查和食物补给后,所有人均无大碍,于当晚陆续返程。
谢明江(左)和张军(右二)向记者介绍情况
绥阳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谢明江表示,16名驴友未经批准同意,擅自闯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探险”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相关规定,将承担相应后果。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
记者从红河村离开时,村委会刚采购了一批生活用品准备作为奖励发放给参与救援的村民。红河村村支书王国权说,杨国勇等三个向导按500块钱的标准,其他10多名参与人员按照100块钱的标准,“他们确实很辛苦,要号召村民向他们学习 !”
王国权说,近年来,大家对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和巡逻力度都很大,但因为确实风景秀美,每个周末、节假日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住农家乐我们欢迎,但在河边露营我们是不允许的,会立即阻止,何况是进入保护区探险。”
谢明江也再次向大家呼吁,希望广大市民理性对待这类活动,不要对自身生命安全带来危害,也不要对公共资源造成浪费,“特别是,不要用生命挑战极限。”
撰文摄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闵捷 陈大炜 陈祖嘉 部分图片为救援队提供
编辑:刘添元 李娟
统筹:晏海艳
编审:王璐瑶
· 16名驴友被困原始山林,贵州出动数百人救援!擅闯?这些责任“跑不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