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尺讲台之上,一声先生,老师们双肩担着这样的重任:
一头担着学生的青葱岁月,一头担着祖国与民族的未来。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馥郁书香间,一起回望那些可爱可敬的身影。
在艰险的抗战环境里,坚守着科学救国、同舟共济的师生们谱写了别样的科教篇章。
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精于治学而眼患重疾,却无碍他坚守“有一份史料讲一分话”,在文史之中讲述自己的学术良心与报国之情。竺可桢怀揣着“教育救国”的信念,他率领国立浙大的师生们穿越六省、向西迁校,在遵义、湄潭等地留下知识的火种,谱写了伟大的“文军长征”史。“在偏远的山区,一所学校就是一堆火,一名老师就是一盏灯。”
远山乡村里,跳跃着万千渴望知识与广袤世界的童真灵魂。
“被迫全能”的张玉滚,靠着扁担为伏牛山的孩子们挑来了课本,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孩子们能走出大山,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护梦门巴”的格桑德吉,在峭壁山崖间护送孩子往返家校,冰河铁索都不能阻止她的步伐。让门巴族的孩子们都有学上,是她的教育梦想。星火在山野间传递,在方寸的教室里,共鸣的是对希望的追寻。在公共话语的空间里,也有这样一片蕴藏知识与信仰的土壤。
“如师如母”的张桂梅,节衣缩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她希望华坪的女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十几年来她不仅点亮了1600多名女孩的大学梦,还为公众希望的火焰添柴。“退而不休”的陈立群,从杭州来到贵州省台江民族中学当校长。他秉持着“能拉一个是一个”,让这所寒门聚集的中学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了第一,也在贫困的山沟里种下了教育的种子。当讲台不再局限于三尺,我们对于德识的展望也更加广阔。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这句殷切嘱托,也是中华民族人才辈出、理想之树长青的厚实土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学传承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播撒着,桃李将累累,生生也不息。
撰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瑾海报设计:陈豪编辑:任诗音 胡凯瑜统筹:胡莹编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