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首个,落地贵阳!
6月2日,首个“老稻种MINI博物馆”在贵阳市观山湖区贵州省网络视听产业园正式落地。精致唯美的迷你博物馆内,密集展陈了来自贵州各地的40多个老稻种,分别由从江县云上粮仓、黎平县牛耕部落、云之上、花溪区闲土农场等20多个生态农场的各民族稻农收集和提供。
长着稻芒的禾把、还未脱壳的饱满稻谷、黑红紫绿白各色稻米,被一一用心盛放在晶莹透亮的玻璃瓶中。
“稻作民族”需要有千年以上稻作历史,保留着传统稻作技术与经验,且以活态形式传承稻作民俗文化,通常概括为百越系、苗瑶系、百濮系、氐羌系和其他系。这五大古老的稻作族系在贵州均有分布,但其中以百越系、苗瑶系和百濮系最为集中,他们世代在此繁衍耕作,数百种流传至今的古老稻种、千年筑就的石埂梯田、嘎吱作响的百年水碾,在贵州的山乡比比皆是。
“贵州省现在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余万亩,贵州人也早已习惯将大米作为主食,这些在贵州本土已传承了千百年的老稻种,通过我们的不断梳理,不经意成了新事物。”“老稻种MINI博物馆”发起人陈晓龙说。
自2020年起,扎根贵州山乡拍摄了4年纪录片的饱饱盒子团队,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村落考察中,逐步意识到贵州各个民族的风俗、建筑、饮食等无一不与稻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于是将拍摄纪录的重点,逐渐聚焦到贵州深厚的稻作文化上。在博物馆活动现场,饱饱盒子团队将拍摄的第一批次“山里拍”贵州传统村落系列,共59集纪录片捐赠给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撰文摄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编辑:王培
统筹:周文君
编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