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践行嘱托十年间|搬出大山天地宽 火红日子似蜜甜!贵州192万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贵州日报 2022-08-30

夏日三伏天,广场绿树上的蝉鸣越发响亮。家住松桃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团山社区的龙秀海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转身又兴致勃勃投入到社区苗歌队的节目编排中。从昔日久困深山的困难户,到如今融入新家园、乐享新生活的“新市民”,身份转变带给龙秀海满满的幸福感,而这一切,都源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是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举措。2015年,贵州率先打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作为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贵州从“前半篇文章”探索“六个坚持”,到“后半篇文章”实施“五个体系”制度性安排,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十三五”时期,贵州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全省新(改)建学校(幼儿园)669所,提供学位54.7万个,新(改)建440个医疗配套项目,满足搬迁群众基本就学、就医需求,安置点教育、医疗服务全覆盖。截至2022年6月底,我省搬迁群众已就业41.45万户92.99万人,就业率92.34%,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前半篇文章”:“六个坚持”挪穷窝斩穷根


“100平方米的大房子,宽敞明亮,拎包入住。电视、冰箱、洗衣机……搬进来时全都有。”搬进都匀市金恒星社区的罗在清,感言自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2016年11月,罗在清一家人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都匀市金恒星社区。“比起以前,现在生活好太多了,就业、就医、就读都特别方便。”对现在的生活环境,罗在清很满意。


为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硬仗”,贵州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即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举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走出了一条独具贵州特色、又具广泛借鉴价值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创造了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孩子们和志愿者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新华社发


“六个坚持”形成了明确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在这个整体框架之下,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57个省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文件,确保各级各地在执行中不走形变样,确保群众能够搬得稳稳当当。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笑还是哭。2019年初,贵州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的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95%。


“后半篇文章”:“五个体系”提升“三感一度”


从深山的破瓦房搬迁到兴义市栗坪社区的现代化住宅,76岁的王大恒曾经打过好几次“退堂鼓”:城里没地种能干啥?水费电费付不起咋办?邻居都不认识咋过?


如今,王大爷已彻底没有这些忧虑,不用种地每月也能领到养老补贴,困难家庭水电费减免,村里的老人们都搬到了一个小区,大家聚在一起摆龙门阵的时间比以前还多。最让他满意的是看病就医:“原来到小医院都要走二三十里路。现在社区就有卫生站,公交车一坐就到大医院了。”


易地扶贫搬迁,要持续写好“后半篇文章”。贵州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创新推进“五个体系”建设,从培训就业、文化服务、公共设施、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全面加强对易地移民搬迁群众的服务。


围绕民生,群众安心。贵州纵深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逐步实现“五个转变”。在就业产业方面,由保脱贫向提质增效转变;在公共服务方面,由保基本向提档升级转变;在社区治理方面,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在文化服务方面,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基层党建方面,由抓覆盖向全面引领转变。


随着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20年12月,贵州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标志着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进入后续扶持高质量推进的新阶段。


后续扶持:发展产业让群众端稳“饭碗”


“我回乡创业的初衷就是想带领更多搬迁群众就业,让他们有稳定的工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贵州润格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仕勇说,2020年,他与妻子、父亲一起搬入兴义市义龙新区大龙潭社区。看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在外工作多年的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多年积蓄,回乡创业!


了解到他的创业意愿后,大龙潭社区提供了就业补助、房租补助等,“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社区的优质服务,润格电子很快就投产了。”张仕勇说。2021年,贵州润格电子有公司的产值近300万元,带动8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为此,黔西南州兴义市的洒金街道的10万棒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确保搬迁群众户均两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威宁自治县搬迁群众组建了6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搬迁群众就业1000余人;天柱联山社区由搬迁群众组成的职业农民劳务队,到农业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务工达1.2万多人次,收入200多万元,800多名队员端稳了“饭碗”。


“十四五”时期,贵州将立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衔接,抓好集中安置区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社区治理,确保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撰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吴采丽编辑:胡蓉
统筹:晏海艳编审:田旻佳
更多新闻

· 践行嘱托十年间|“千年之变”书写精彩华章

· 又一“国家级”名单公示!贵州4地入围

· 4.5%!9830.44亿元!贵州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一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