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 | 南博一年一度的生肖展,今年亮大招


从2009年开始,

南京博物院每年举办一次生肖展:

连续了十二年,

南京博物院“生肖专题展”已然一个轮回,

成为颇具特色的专题展览。


如今,二〇二一年已经到来

又喜迎农历辛丑吉年,

南京博物院特地将十二生肖文物汇聚起来,

组成一个“大团圆”

推出

追根溯源,深情讲述十二生肖故事,

完整呈现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生指生辰,肖指肖形,即标志生辰的动物形象。所以,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属指属相,即属于十二种动物的代表形象。

古代中国纪年有“干支纪年”“太岁纪年”和“生肖纪年”。“太岁纪年”流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后被“干支纪年”所取代。“干支纪年”“生肖纪年”至今仍在使用。



干支纪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天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顺序组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十干配十二支,轮流一遍,其数六十,故称“六十甲子”。据文献推测,干支纪年大致起源于夏商时期,因使用方便,沿用至今。


生肖纪年主要流行于民间,出现时间不详。

生肖纪年是民间生活所需。民间候气知时,主要靠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即所谓物候,如草木陨落、飞鸟迁徙,而不是天象。十二生肖伴随于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从众多动物的名单中选出,最初并不固定。在古代中国,生肖文化传播范围甚广,还见于楼兰、疏勒、于阗、龟兹、粟特等西域古国,流传于突厥、回鹘、蒙古族、藏族、彝族等人群。


另外,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等国也有所谓的“十二生肖”。


猫、狮子等在其他国家也属于十二生肖哦~




 鼠形铜饰件

清 白玉猫戏鼠

鼠, 十二生肖首位,与十二地支中 “子”相配,故一天十二时辰中 “子时”,即晚上十一至凌晨一点,又称“鼠时”。

鼠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从不单一,人类对鼠的态度也错综复杂。一方面,鼠是灾难、疫疠、诡诈、丑陋的载体和化身,譬如贼眉鼠眼、鼠目寸光、首鼠两端、抱头鼠窜,以至“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另一方面,鼠又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是一种灵性动物、报恩之兽,如鼠财重义、子庶丰登、福鼠呈祥,承载着财宝财神、多子多孙等福瑞意涵。

陶牛车

清 铜牛香薰

十二生肖,以牛配丑。牛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六畜之一,成为农耕社会里重要的生产力。作为农耕社会的图像符号,牛还与立春等传统节气紧密联系。相传,周公以土塑造耕来告知百姓开始农耕。东汉,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举行迎春礼,将土牛、耕人置于城外,告知人们已到立春时间。

牛亦被寄予不同的精神追求。牛郎织女演绎苦恋神话,表现了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精神追求;鞭春牛之风流传盛久,劝农始耕,寄托着人类对丰收的期盼;沉铁牛习俗,则体现了牛镇水妖、保平安的辟邪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任劳任怨的写照,“牛牛食草莫相触”隐含了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主题,“老牛舔犊”则体现了长辈关爱儿孙的情感。

汉 错金铜虎

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人类生活于森林,与自然拼搏,与猛兽格斗,崇拜山中之王老虎,尊其为图腾神。它与龙图腾几乎同时出现,“龙飞于天,虎行于地”,虎龙结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

人类崇拜虎,一是希望百兽之王不要危害自己、亲属、族人及家畜,二是幻想借助虎的神力来制服其它野兽及鬼怪。如此,被崇拜的虎也就被赋予了显猛、示威、怯恶、驱邪等神性。

清 兔钮象牙印

清 玉雕兔

“卯”,描绘了草木出土萌芽之象。在十二时辰中,卯时指早晨五至七时,代表黎明;在农历中卯月指二月,被视为春门,万物已出,充满生机。兔,活泼好动,生机勃勃,古人就将兔与卯相配,也一直被视为仁兽,故有“瑞兔”之谓,象征着平和与善良。

兔的形象十分流行,或为汉代帛画、画像石上月亮的表象,或为王室贵族的配饰物、文人士大夫的案头文玩,或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的装饰图案,其含义随着时代迁变而不断变化,但始终承载着祥瑞的特性,得享“玉兔”之誉。

清 青花绿彩龙纹盘

清 青花红彩云龙纹盘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身长若蟒、其状如鳄,上天下海,拥有万能神力,故而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吉祥物和图腾标志。

龙的精神内涵,可归纳如下:一是融合,龙是多元融合的神物,龙文化最能显现融合意义;二是造福,善龙祥龙造福众生,是龙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力量;三是谐天,与天和谐、与大自然和谐;四是奋进,龙多为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奔腾飞跃,激励前进。中国人自视“龙的传人”,“龙的精神”则可概括为中国人勤劳勇敢、融合创新、奋发向上、和谐共进的精神。


西汉 蟠虺纹铜镜 

民国 水晶双蛇

十二生肖,以巳配蛇。“巳”之古文,即蛇的象形,《说文·巳部》曰:“巳为蛇,象形”。习惯上,龙为“大龙”,蛇为“小龙”。其冬眠结束,预示春天将临,故被称为“报春蛇”。

对古人来说,蛇充满了一种神秘诡异的色彩。从母系氏族社会起,人类对蛇既敬仰又惧怕,视其为崇拜的神秘图腾。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也导致了人蛇合一的人类始祖形象的出现。中国古代传说的祖先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诸如“伏羲人头蛇身”“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女娲人头蛇身”等,不一而举。

明 彩釉陶关公骑马像 

清 玉马摆件

马,聪明、勇敢、忠诚,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也是人类最好的助手。远古时期,先民们驯化和饲养马匹,作为一种食物来源;商周时期,人们驯养训练马匹,用于军事作战和日常生活中驭车;春秋战国,相马成为一种扬名立身的技艺;汉唐时代,无论君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酷爱骏马,养马之风盛行。

古往今来,人们将马视为力与美的象征,忠诚、正义、勇敢的化身,以马的形象创造出了材质迥异、形式不一的艺术作品,诗文、书画、雕塑和各种工艺品等,举不胜数,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爱马、敬马的传统。

民国 铜胎掐丝珐琅羊

 玭霞羊

羊,是古代最早被驯化饲养的动物之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有羊的化石。商周时期,羊成为人们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与马、牛、猪、狗、鸡并称“六畜”。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羊一直是吉祥之物,能带来好运,故祭祀活动将羊作为三大用牲之一,以为人与天沟通的使者,保佑子孙吉祥顺遂。羊、猪合祭,称为“少牢”,牛、羊、猪三牲并用,称为“太牢”。同时,“羊”“阳”谐音,“羊”“祥”通假,羊一直是吉祥的代名词。

清 白玉雕子母猴

清 三猿纹红漆盘

作为最熟悉的灵长类哺乳动物,猴机智灵敏、顽皮可爱、滑稽幽默,有着与人类相近的习性。自古以来,猴寓意吉祥灵动,被视为聪明伶俐的形象。

古代中国,传统就有公、侯、伯、子、男的封爵制,拜相封侯则是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猴”“候”同音,“猴”于是成为吉瑞美好事物的象征,如猴子骑马意为“马上封侯”,猴拿官印攀爬枫树之上则象征“封侯挂印”,大猴背小猴又引申“辈辈封侯”之意。不仅如此,“灵猴献瑞”“灵猴献寿”等图案或造型,都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 矾红龙纹鸡钮高足盖碗

宋 影青鸡

十二生肖中,鸡被认为是一种承载着德行与正义的动物,人们很早就将之视为世俗中的太阳鸟,顶礼膜拜。在民间,鸡亦为吉祥物,既可辟邪,吃掉各种毒虫害虫,又能迎新,带来吉祥与喜庆。

鸡拥有“五德”:文、武、勇、仁、信。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勇、仁、信则取自鸡的习性和品质,居五德之首,即守信用,诚实无欺,是古代儒家最为信奉的人生准则之一。雄鸡,准时报晓,象征守信,持有信德。文德,原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鸡之文德,源于头戴红冠,给人一种文质彬彬之感。古人将穿着视为“礼”之组成部分,对头冠更是如此。武德、勇德,来自雄鸡脚后面一个突出如脚趾的部分 “距”。“距”为雄鸡天生的进攻武器,体现着勇猛无畏的性格。仁德,鸡见食物不独自占有,而是呼吁同类一同啄食,被视为“仁”的体现。

民国 青玉狗

清 狗形铜锁

狗也称犬,《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今则通用。先秦时期,狗主要作于狩猎、看家、食用、祭祀和随葬。周秦之际,狗成为捕捉猎物的最好帮手。汉代,养狗之风盛行,民间百姓以之看家、狩猎,朝廷则设有“狗监”之职,负责掌管宫苑猎犬。

在生肖文化中,狗的精神意义在于忠诚、勇气和防卫,诸如“牧羊犬三千里寻主”“义犬救主”等,故而被赋予了种种象征意涵。在民间,百姓人家往往在门口刻画鸡、犬造型,则取“鸡司晨犬守夜”之意,希望辛勤耕作后获得收成,能安稳保存,富裕家庭,保障生活。

清 猪子铜压胜钱

新石器时代 猪形灰陶罐

猪古称“豕”,为六畜之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出土猪纹钵、猪形罐等器物,表明人类已把野猪驯养为家猪。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十分崇高。由于对众多自然现象的不解与恐惧,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祈求得到神奇力量保佑,曾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以为神物。

猪因体型浑圆、憨态可掬、性情温驯,长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诚实质朴、富贵吉祥的文化意义。肥壮的“猪豚”,成为富态的形象和足食的代名词。在民间,人们普遍希望肥壮的猪能带来美好的生活,南北各地流行节日剪贴窗花“肥猪拱门”,表达招财进宝之意。


展览时间:2021年2月6日起
展览地点:艺术馆大观厅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