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一览|《东南文化》2023年第2期(总第292期)目录及提要


第二期



遗产保护理论

王弘撰笔记《山志》的文物史料价值探析

李竞艳


内容提要:《山志》是明末清初士人王弘撰所著且在世时已经刊刻的笔记著述。书中记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史料,这些文物史料涉及门类众多,包含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同时,包含许多对当时而言年代久远的古代器具和书画,以及一定数量的当世珍贵文物,体现了作者“古今同重”的文物学思想。书中王弘撰对文物的创作(制作)过程、流传经过、现收藏之所、功能、用途以及鉴赏等多元视角展开研究,揭示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等多方面价值,丰富了后世文物学研究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江南水乡市镇的历史空间演变与价值研究

——以朱家角为例

侯 实  还凯洁  薛曈旭  王 军  杜晓帆


内容提要:江南水乡市镇处于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平原地区,相互关联并形成网状分布的市镇体系,朱家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借助方志、历史地图与卫星地图的比对,可发现,伴随着棉布业的衰落和米粮业的兴起以及主要航路从南漕港向北漕港转移,朱家角的市镇空间从明代以东市为主,到清代逐渐北移,最后形成放生桥两岸最为繁盛的格局。朱家角的历史空间演变为江南水乡市镇“形成—发展—鼎盛—衰落—新发展”的全过程提供了一处明确的实证,支撑江南水乡市镇“系列遗产”的整体价值。 



权威遗产话语下中国当代工业遗产话语建构的思考

——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为例

吕建昌 李舒桐


内容提要:当今在世界遗产研究与实践领域,根植于西方现代史观及价值观的权威遗产话语掌控着遗产的价值与意义阐释权,中国工业遗产的话语声量显得很微弱,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因此面临一些困境。构建符合本土语境的工业遗产话语有助于其摆脱“削足适履”和“丢车保帅”的命运,展现其遗产所凝练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同时三线建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其工业遗产亦是解释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崛起的理想切入点。  




考古探索

江苏扬州邗江区黄金村月明苑五期战国至西汉墓葬发掘简报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0—2011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邗江区城北乡黄金村月明苑五期地块抢救性发掘了19座墓葬,时代从战国至明清。其中1座战国墓葬和2座西汉中晚期墓葬保存较为完好,墓葬结构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出土了陶器、漆器、铜器、玉器(琉璃器)、骨器等随葬品。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战国和西汉中晚期扬州地区文化变迁、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江苏金湖徐梁花园战国至汉代墓葬群发掘简报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金湖县图书馆  


内容提要:2019年9—11月,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在江苏省金湖县徐梁花园安置房项目建设用地发掘墓葬66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时代有战国、西汉、新莽至东汉初年和清代。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40余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钱币等。这批墓葬资料对研究该地区战国、汉代至清代的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南京市栖霞区徐家村墓地汉墓M5—M7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19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徐家村墓地南部的8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6座汉代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时代较早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鼎、盒、壶、瓿,稍晚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壶、瓿、罐等。此次考古发掘为南京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演变、分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铜鸟形器、高温釉陶器等也体现出越文化的遗风。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两座隋代墓葬发掘简报安徽省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


内容提要:2021年11月,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对裕安区平桥乡方大庄墓葬群展开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不同时期古墓葬6座,其中两座隋代砖室墓,南北并列,构造相似,规模相当,出土器物类型基本一致,有盘口壶、瓷碗、铁鼎等,应为家族墓。



安徽长丰埠里墓地北宋墓M13、M14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 长丰县文物管理所


内容提要:2019年4月—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长丰下塘镇埠里墓地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实际清理西汉至宋代墓葬15座。两座北宋末期的墓葬M13和M14规模较大,结构特殊,出土器物精美,颇具代表性。M13为带墓道的仿木结构八边形单室砖墓,出土了陶器、瓷器、铜器、银器、漆木器和墓志等;M14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墓室外顶部呈龟背状,出土了银器和铜器。这两座墓葬资料为研究安徽江淮地区家族墓葬制度、埋葬习俗、地面建筑形态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地域文明


淮南地区南北朝墓葬探析谢安琪  张义中


内容提要:近十多年来,淮南地区新发现了四座南北朝时期墓葬。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淮南地区南北朝墓葬的年代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以6世纪中期为界,前段受南朝文化影响较深,后段北朝文化因素逐渐凸显,南北方文化逐渐融合成了全新面貌,并且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隋墓。这几座墓葬的发现,反映出淮南地区在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新罗王京里坊制度的几个问题﹝韩﹞赵润雨


内容提要:受中国“中世纪都城”形制影响,新罗国从6世纪中叶开始对其都城“王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王京内实施了里坊制度。除文献记录中与王京里坊有关的史料外,近年来韩国庆州地区考古发掘工作也确认了多处统一新罗时期前后的王京里坊遗址,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尽管如此,在新罗王京里坊的内部结构、数量及规模问题上,学界仍存有争议。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梳理,可知既有研究成果中新罗王京一里坊140米见方、内部没有十字街道等观点存在问题。结合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可以对新罗王京里坊的规模、内部结构等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即新罗王京的一个里坊普遍以280米见方,其内部结构与隋唐长安城、洛阳城的里坊一致。  



唐宋墓葬腰坑研究葛林杰


内容提要:唐宋墓葬的腰坑在盛唐至中唐时期出现于东北及华北地区,晚唐五代以降其分布范围逐渐由北方向东南、西南等地区转移;使用人群由武将出身的勋贵及家属逐渐扩大到文官甚至平民,其分布范围的变迁反映了北方道教葬仪的南传,且与北方人口南迁有关。唐宋腰坑葬俗具有安魂镇墓、保佑子孙的功能,其产生与流行可能源于唐代生宅厌镇的习俗。 


南汉三陵形制补释

刘 喆


内容提要:广州南汉三陵并非孤立文化系统的产物,其与五代其他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刘隐生前不曾称帝,死后以郡王身份埋葬,故南汉德陵属于“郡王”级别的地方藩帅墓葬。刘䶮称帝建国,但实则“内帝外臣”,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自称“大汉国王”,故南汉康陵属于“国王”级别的墓葬。刘晟去世前,中原后周王朝强势崛起,刘晟惶恐不安,“谨守臣礼”,故南汉昭陵基本上仍依“郡王”规制。南汉三陵反映了五代不同时期南汉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政治秩序。  




博物馆新论


“博物馆化”术语的使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黄 洋


内容提要: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博物馆化”是布尔诺博物馆学学派思想的关键词汇,于1972年首次使用,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被普遍使用。“博物馆化”可理解为将物件的物质性与观念性自其原有的自然或文化脉络抽离,并赋予其博物馆地位,将其转变为博物馆物或使其进入博物馆领域的操作。此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领域也都广泛使用“博物馆化”一词。该词汇的含义逐渐广泛,从狭义的博物馆学领域有了广义的理解,指其他领域借用博物馆的方法或功能进行操作。无论在何种领域,我们都要警惕过度“博物馆化”的弊端,避免未来再反过来“去博物馆化”。   




简论博物馆夜间开放的中国实践与发展趋向
肖 波  黄晶莹


内容提要:博物馆夜间开放是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业态。我国博物馆夜间开放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兴起期三个发展阶段。夜间开放有利于博物馆优化观众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社会影响、加强合作交流、提升服务效能等,但也面临安全、资金、人力、设施、内容等多重困境。因此,未来博物馆夜间开放,可在宏观层面为文化资源转化注入新动能,在中观层面为公众参与夜间活动营造新环境,在微观层面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经验。通过系列组合措施,构建“三位一体”文化治理机制,从而实现博物馆夜间开放“规范化—常态化—精品化”递进式发展路径。 



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内涵、方式、困境与对策

常丹婧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对观众的重视和研究,促进观众的参与成为很多展览策划的目标之一。展览中的观众参与转向表现为观众的观展方式从单一的视觉观察到身体、情感、思维的参与,认知方式从被动的信息接受到主动的探索和思考,观展效果从浅层的学习和观赏到深度的学习和对话。博物馆展览中主要有以传播知识和促进理解、以激发对话和建构意义、以鼓励表达和分享观点为目的的观众参与方式。针对当前展览中存在的观众参与困境,博物馆可通过注重以促进观众参与为目的的阐释、观众主体和博物馆引导相结合、发展批判性反思与多视角解读、注重知识性与警惕娱乐化等四方面对策,促使观众参与在展览中的有效实现。 




博物馆智慧运营指标研究

沈业成


内容提要:在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博物馆为持续改进业务,检验和评估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效,应根据馆情实际,制定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时、准确、可视、智能地反映博物馆运营现状的指标标准体系。对此,博物馆可深入研究和探索智慧博物馆顶层设计和规划,系统解读和分析博物馆智慧运营指标标准体系的概念、关键输入分析、指标选择及遵循原则、指标目标值设定、实际指标测评以及博物馆运营指标评分项和责任矩阵、评分项标准等内容,并运用于博物馆智慧运营和管控。 



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

姚菲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下,我国博物馆建设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三大阶段。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通过启动“智慧金沙”建设,打造“智慧服务”新体系,创新“智慧展览”新形式,推出“智慧管理”新平台等诸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可为业界提供一定借鉴。未来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博物馆应制定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构建统一的线上入口,合理运用数字化展示来深入解读文物内涵,不断推进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 




“民族互嵌”视域下的民族类博物馆介入性艺术研究褚 楚


内容提要:在“民族互嵌”理论的背景下,民族类博物馆因文化事件汇聚了精神的共鸣,可能成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互嵌社区。为了维护动态社区多方交流、不断融合的性质,民族类博物馆积极引入了介入性艺术实践与理论。介入性艺术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广泛实践,并在90年代形成自律审美体系的一种艺术的新样态。它强调民众在艺术实践各个环节的参与性和影响力,因紧扣社会议题,反映出艺术当下的政治功能。中国民族类博物馆中现有的介入性艺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参与性展示、行为表演、社会活动,作为对国内外介入性艺术问题的补充,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材料,也为民族类博物馆跨学科实践提出一种衔接的思路。 


“长春往事·净水虚拟漫游展”叙事性研究赵 婕 唐 淼


内容提要: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博物馆叙事展览的创作和叙事领域得到极大的延伸与拓展。“长春往事·净水虚拟漫游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借用叙事学理论,采用双重线索叙事布局、时空叙事权重偏移、反复叙事强化体验、切换观众叙事身份等方式,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倾向。未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下的博物馆叙事展览,在素材选取上宜多元化,在虚拟手段的介入上需纵深化,在效果呈现上应精准化,从而为公众提供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 



编辑:谢小娟


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

投稿邮箱:dnwh@chinajournal.net.cn

邮寄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邮政编码:210016

订阅电话:(025)84841253

官方网址:https://dnwh.njmuseum.com/

欢迎您的来稿!

敬请关注《东南文化》微信公众号


南京博物院

www.njmuseum.com

南京的地标  江苏的味道
物华苒苒       斯文堂堂

长按扫码可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博物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