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一览 |《东南文化》2024年第1期(总第297期)目录及提要
第一期
“生物-文化多样性”理念证成与非遗法治创新
李一丁
内容提要:“生物-文化多样性”理念是一种建基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整合、全面与协同看待人类与自身、文化、环境关系的世界观与认识论。该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通过事先知情同意实现社区、原住居民和传统知识等要素相联互通。以该理念审察非遗法治十多年进程,我国虽在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地方立法践行事先知情同意等方面成就突出,但仍存在定位归类有待明确、上下位阶法律适用冲突、获取和惠益分享法律制度尚待建构等问题。我国应以最新版《非遗意见》为指引,在立法目的转化、结构框架调整、具体问题解决等方面展现该理念助推非遗法治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的空间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真实性”
——一项基于人、物与技术革命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
刘朝晖 王星星
内容提要:与博物馆展示“物的叙事”范式不同的是,非遗馆的展示要重构“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呈现具有“灵韵”的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空间。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旨在通过表征空间再生产,把非遗的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融合于非遗展览展示的物理空间;同时,又走出非遗馆,在更大的社会空间里,通过人、物和新技术的链接,再现日常生活的多重真实性,包括通过推动场馆的社区化融合,呈现非遗的空间真实性;以社区/群体/个人(CGIs)互嵌的参与式策展,把握非遗的主体真实性;打造展示与体验合一的模式,体现非遗的过程真实性;以及汲取现当代艺术的批判意识,获得非遗的超验真实性。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排姆村崧泽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20年4—8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常州排姆村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水井、排水沟、灰坑等崧泽文化遗存,出土了一批时代特征突出的文化遗物。水井体量较大,开凿工艺先进,体现了崧泽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生产技术的进步;水井和排水沟等水利设施的密集出现反映了崧泽文化晚期先民对干旱自然气候的应对。
浙江嘉兴南湖区西曹墩遗址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嘉兴博物馆
内容提要:西曹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东南部,是一处与石器加工相关的良渚文化遗址。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先后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和正式发掘,清理良渚文化灰坑、灰沟、井窖等遗迹15处,出土各类文物827件(组),其中包含带有刻画符号的标本150件。这批考古资料为浙北地区良渚文化石器加工产业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丰富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研究视域。
内容提要:江苏句容潘庄土墩墓D3发现墓葬11座和灰坑1个,为典型的一墩多墓结构,基本呈向心式排列。随葬品主要有硬陶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石器等,时代为春秋中、晚期相交之际。该土墩墓为研究宁镇茅山山脉西麓地区的土墩墓特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江苏常州新北区前桥村遗址东周和唐代古井挖掘简报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前桥村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前桥村东北部。2021年11月—2022年3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清理东周和唐代古井16口,出土石、陶、瓷、木器等各类遗物70件。此次发掘清理的古井分布集中、形制多样,包含了多个时代,出土器物数量较多、器形完整、种类丰富,为研究江南地区凿井技术、聚落选址、生业环境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
南方地区史前花边口沿陶器系统研究
刘丁辉
内容提要:新石器时代早期,广西邕宁顶蛳山第一期遗存、福建漳平奇和洞第二期遗存和浙江上山文化均发现有早期花边口沿陶器,其中华南顶蛳山—彭头山文化系统的花边口沿、绳纹圜底类陶器对整个南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史前花边口沿陶器的起源与早期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各地早期花边口沿陶器的出现具有共时性,其主要目的是修整加固器物口部。陶器花边口沿是史前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要素之一,其对外扩散与影响更多地是借助标志性陶器传统进行的,只是在不同文化和地区的接受程度与延续时间有所差异。进入龙山时代,除四川盆地的宝墩文化等保留了花边口沿陶器传统外,南方地区其他区域的花边口沿陶器传承体系基本衰亡或中断,这可能与史前制陶工艺的进步或当地文化传统的转变有关。
龙山文化建筑技艺初探:以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典型房址复原为例
李 俨 周学鹰
内容提要: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包含大量地面房址遗存。对比两地房址的空间体量与营建技术,可以发现藤花落房址规模呈现出明显等级差异,而两城镇房址的营造理念与技艺均领先于藤花落。从两处遗址的建筑特征考量文化类型,两城镇与尧王城遗址的房址高度相似,而藤花落遗址的房址特征无法证明其属于尧王城类型。
青铜时代早期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年代关系
贡乾坤
内容提要:通过对青铜时代早期中原地区的新砦、二里头文化与同期环太湖东南沿海地区的马桥文化陶器的比较分析,可知二者间早在新砦文化时就已存在较为密切的交流。两地间的交流基本上以马桥文化吸收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进因素为主。马桥文化早期大致相当于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阶段,马桥文化早期与中期之交大体处于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内。从考古学的角度,印证了历代相关文献对大禹或与大禹有关传说事迹在江浙一带的记载,说明在夏代早期阶段,夏族人群已经影响到环太湖东南沿海一带,并与当地先民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文化交流。
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再探
——以青铜器的情境分析为中心
陶怡曦 毕经纬
内容提要: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的判断需要将其置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群总体的“出土情境”与“文化情境”中考察。大洋洲青铜器在摆放、类别、毁器与涂朱以及祭祀性器具的有无等出土情境方面,与同时期墓葬随葬的青铜器有明显差异,却与同期南方祭祀坑出土青铜器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大洋洲青铜器出土于河流旁边的沙洲,也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河川附近祭祀坑之情形一致。总的来看,新干大洋洲遗存具有明显的祭祀特征,很可能为祭祀坑。
内容提要: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战国墓葬M1形制特殊、结构完整,为研究周代墓葬的修建、下葬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墓室内的柱龛、柱洞以及墓道隔墙上的凹槽等遗迹,可复原为连接墓室与墓道的竖井式木构平台,其性质应是专门服务于墓葬修建或墓主下葬的临时性棚架设施。此类竖井式木构平台设施是周代针对深埋竖穴墓采用的一项高效且实用的工程技术,同时为解释文献所载“君封以衡”的下葬设施及下葬过程提供了重要例证。
内容提要:2022年8月24日,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在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上正式通过。无论是历经坎坷的修订过程,还是新鲜出炉的定义本身,都已经并将持续在博物馆世界内外引发广泛热议。博物馆新定义巧妙处理了困扰博物馆已久的张力关系,并最终在定义文本中达成了巧妙的平衡。具体而言,“两段式表达”巧妙处理了必选与备选、普遍与多样的关系;一改三年前的激进姿态而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着对潜在变革的预测与引领;首次写进定义的伦理与专业以一种互补关系服务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与其说博物馆新定义是各方妥协的产物,毋宁说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方对“何为博物馆”的期待。
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听障人数最多的国家,听障群体有公共文化参与的实际需要,也有公共文化参与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国博物馆听力无障碍服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侧重于手语讲解服务的普及,以推进信息层面的听力无障碍。然而,由于听障群体内部存在异质性,且单向式的信息输入容易再造文化区隔,因此落实友好的而不止于差异补偿的关怀理念,是博物馆创设听力无障碍环境更进一步的目标。此外,由于听障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博物馆也需要正视听障群体文化表达的客观需求,努力成为促进听障文化对话理解的平台。作为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有可能成为听障群体文化权利寻求和实现的中介力量。
内容提要:国际博物馆协会教育与文化委员会每年评选五佳项目,旨在指导和规范教育与文化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五佳项目在设计、执行、评估阶段各有其遵循的原则,即设计阶段的目的性、相关性和合理性原则,执行阶段的适宜性原则,评估阶段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同时还要阐释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对比中国博物馆的特色项目,中国博物馆在设计阶段存在目的性欠开放、科学相关性考量不足,在执行阶段存在贯彻适宜性专业程度不够深入、博物馆教育方法欠灵活,在评估阶段存在问卷设计欠科学、调查方法较单一、问题分析不足等问题,对此,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设计应合理调整三阶段权重分配比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促进博物馆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内容提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共建的“行前一课”教育活动是爱国主义和国际和平教育的一次创新。馆校合作中博物馆作为特定的学习空间,往往通过观众情感参与来提高馆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目的在于重视情感在博物馆教育领域中的协同作用,促进博物馆可持续性记忆和公共话语的形成。在这个典型的博物馆教学活动中,记忆与观众亲密接触的关键是历史事件中的人与物,无论是物质表现的真实性光环还是幸存者个人见证的多重阐释,这些对塑造与回应观众情感关系来说都至关重要,增强了观众从博物馆参与中获取意义与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博物馆作为与过去建立关系的地方,需要从情感参与的角度重新想象博物馆中观众的学习面貌,从而开展具体的馆校合作活动。
内容提要:纪念馆是积淀器物、场景、形象的“记忆之场”,它以特定空间组织的叙事框架勾连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在建构和形塑历史认同中具有独特作用。纪念馆作为主体间开放的、不间断的叙事文本,通过文物象征叙事、媒介技术叙事、参观能动叙事塑造社会成员关乎历史性、根基性、源起性的认知及情感,帮助明晰认同定位、增加认同势能、升华认同自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通过合理挖掘历史资源、创设展陈空间,巧用善用媒介技术、扩展文物效能,导引观者能动叙事、强化情感共鸣,实现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意义再生产,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史认同的情感能量,升华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史认同的价值自觉。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积极向境外国家和地区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重要时期。大量重要的考古发现为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展品资源。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和连续性、多元一体性以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表达,在传达中国价值观的同时,增进了境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效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境外影响力。
内容提要: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是当下博物馆功能价值延展的重要路径。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的获得感是评价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效用的根本标尺,可包含认知、情感、社会和功能四个维度。对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观众的实证研究显示,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的获得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认知与情感获得相对较优,社会和功能获得次之。年龄、职业、文创产品消费计划性、文创产品消费频率、文创产品消费占文娱消费的比重、文创产品消费的时间精力投入均与获得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文创产品消费计划性、文创产品消费频率对获得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对获得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当前文创产品消费获得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为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和提升消费获得感提供理论依据。
编辑:谢小娟
END
《东南文化》
专注学术
长按指纹
扫描二维码关注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
投稿邮箱:dnwh@chinajournal.net.cn
邮寄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邮政编码:210016
订阅电话:(025)84838595
官方网址:http://dnwh.njmuseum.com
欢迎您的来稿!
敬请关注《东南文化》微信公众号
南京博物院
扫码进入
“南京博物院”小程序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