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事中捕捉艺术话题
有态度的看待各种当代视觉文化现象
对话具有跳跃性、和离散型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
思考和质疑,夹杂着口语与生活体会
还原给你现场感,也有不同思维的碰撞与交融
CONVERSAZIONE
每日一个艺术话题
一群艺术癌的每日对话
【CVSZ每日艺术话题】
Vol.06
点击原文可查看第二期关联话题
【饮食之于艺术】
本期【饮食之美】
反观食文化本身当中的审美
and vice versa.
你们看过知乎有一帖是,一些平凡的食物在什么时候吃起来最幸福那个吗?没,不过我看过微博上一个吃货分享的精华贴,什么食物搭配起来最美味。比如苏打夹巧克力和棉花糖的搭配是谁发明的, 还有芝士和火腿片为什么很搭, 喝黑咖啡吃甜点也很有幸福感, 曲奇配牛奶,酸奶和凯撒沙拉,个人还喜欢泡菜+凉茶的黑暗混搭。。。冰淇淋放在华夫饼上。鸡蛋和酱油香油。莴笋切成细丝,凉拌成清爽的小菜放冰箱里冰一会儿配煮糯的白粥,傍晚的时候吃。伊丽莎白瓜中间切开中间倒上红酒,慢慢用勺子刮瓤吃,瓜瓤浸上酒香,最后中间的酒也有了瓜的甜美。这就是审美啊!描述食物的时候语言有魔力。你们觉不觉得描述食物还有描述颜色的字句看起来都赏心悦目的。。说到吃,也想聊聊饿的体验。比如辟谷和斋戒。而且你们有没有觉得少摄入糖分,整个人都精神很多?“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饥饿艺术家》,卡夫卡。快餐是一种制作流程吧…大概。但是因为通常都不太注重营养搭配后来就被拿来跟垃圾食品等价了。垃圾食品主要是含热量或者糖特别多,搭配不均匀,长期使用会产生很多健康问题的一类食物。垃圾食品就像是美食界的pop art可以这样说吗?追求快速,普遍性的饮食审美,可以被大量复制和传播?速食就是一个快,垃圾食品更多的是特定的口味?比如重油盐糖什么的。这个比喻很传神…确实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很厉害,开创一个新纪元。剩下的人都陷在了复制前人的泥潭里走不出。流水化,工业化,快速化,经济化,跟很多艺术品是一个搞法。从需求上看,饮食需求量必然大于艺术品需求。市场对饮食的影响也绝对大于艺术品。垃圾食品算是“美”食的崩塌么?不过话说垃圾食品几乎人人都爱还是很神奇的事情。对食物的品味通常都是非常受地域食文化限制的,但是垃圾食品就横冲直撞地席卷全球了啊。我看到的说法是因为人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喜爱是刻在基因里的…古人的生存必需品,在没那么苛刻的自然条件里就变成了损害健康的东西了。你们说,艺术品的审美跟吃的口味有关系吗?我只是好奇有没有人研究过这个,因为饮食和艺术一样啊,有地域性。社会性的部分感觉可以共通,但是食物本质提供的还是跟别的不一样...甚至跟衣服可能都不一样。饮食是第一层需求,衣着打扮、看艺术都往上高了很多级。但是其实也很难说,第一层需求里的饮食是吃饱喝足,没有到对味觉的追求上。一样呀,只有吃饱喝足看着天的古人才在墙上涂了那么一抹。清诗人、散文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系统地记述了诸烹饪技艺及南北菜点。我觉得袁枚是把对研究吃的热诚发挥到成为题材的程度了。就是围绕吃进行创作,但是以吃为题的创作人还是比较少的。不过我认同吃什么和艺术品位的社会性部分可以共通。可能吃体现出的主要还是地域特性?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感觉。嗯,艺术也体现地方特色呢。江南人吃的清淡细致出百味,画也纷繁敏感得可以,这样类推我觉得挺合适的。你看懂吃的地方艺术品味都不会太差,法国,意大利,日本。其实我觉得,吃得复杂的地方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相对的艺术也上也就有更多追求。顺序应该是这样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这就是!吃=经济基础就说得很通了。吃的讲究=》农业基础优异=》中央集权和政治制度建立=》艺术发达,应该是这个逻辑。所以应该是both have a common cause…而不是两者之间有关联。所以等腐国这种靠工业发家的…吃得这么挫也可以艺术丰富了。农业和经济基础并不能成为艺术优异的保证。美国农业发达,而整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却是怎样。不是保证,而是相对有人有精力有市场去追求上层空间。这么推还是就适用于一个社会中整个艺术“产业”链条的发达程度。吃得简单的小地方也有非常杰出的手工艺和音乐等等。中间那一环中央集权建立很关键啊……中央集权和社会制度建立导致社会分工有序,工匠和艺术家有精力不去种田专门搞工艺品/艺术品, 因此给伟大艺术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应该是这个逻辑。你谈美国如果等同于美洲大陆的话,南北美洲早期艺术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古印加、玛雅帝国,同样是得益于早期玉米种植。看时代吧,到后面就是商品经济越发达艺术发展越给力了,这个转变跟赞助人的不同有关。感觉跟做饭也类似…一开始是皇帝想吃的好/看好。到后面就成了哪里经济发达,达官贵人多了,就要吃的讲究看的讲究,于是吃的和艺术都得到发展了…“艺术家”就是烹饪家/厨师。“观众”也就是食客。两个方面都说。搜了一下,所以是以营养元素来重组食物?那么就是有无穷可能性的一种烹饪方式了啊!如果普及的话我们对很多东西作为食物的概念都会被打破了。但是另一方面,食品素材分类是不是就会更显著?蛋白质类材料,糖分类材料等等?那么我们在看一个桃子的时候,它就会被看作是桃子=A+B+C+D+E这样一个多素材复合体。感觉食物变成了化石燃料。
说到刚才讲的联觉,我们现在对食物的认知就是在视、触、嗅觉方面先发现这个东西,落到味觉(尝)做出判断这个是能吃/不能吃的;然后把这种信息纳入,进入下一个循环,也就是再次遇到这个食物时我们脑海中已经会触发之前的一系列感受,想起它看起来、摸起来、闻起来和尝起来是什么样子。那么如果食物不会保留它们原本的样子,我们对——比如一颗草莓——的认知就可以说变成了射线,我们知道这是草莓,却不确定它最终成为食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了。
你说的没错,现在挺多食品添加剂就有这种感觉,食物已经模块组合化了。其实当今分子料理主要是通过利用食物素材的分子特性,改变食材性状的一种料理方式。尽管技术尚未到达能够将食物拆解成营养元素的地步,但那仍是分子料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就食物的问题,聊变质、变质的艺术、时间啊、熵啊、体量啊、形变啊……等等。腐烂的肉那个是谁来的?一堆肉啊苍蝇啊什么的, 然后食物最后变成排泄物。消化啊,质变啊,转化啊。还有那个用机器模拟消化的?出来机器粑粑。德尔瓦(Wim Delvoye)的「造粪机」(Cloaca)。认同物质终将腐败并且加以利用其实某种意义上还挺美好。是时间的最直接呈现。好吃不过一坨粑粑。好看不过一具枯骨。
拓展阅读
不好闻的颜色发出的声音不是好味道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189/
CVSZ每日一个艺术话题在时事中寻找艺术话题,最接地气的一分钟讨论,
和我们一起有态度的当代视觉文化问题。
欢迎在公众号上回复你的见解点击原文阅读第二期每日话题Vol.02【饮食之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