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演:事件还原中的余波荡漾 | CVSZ第70期 夏季单元

曹晓婕 Conversazione 2024-01-12


CVSZ夏季单元

第70期


Re-Enactment: 

A Reflection on After-effects 

重演:事件还原中的余波荡漾


单元策划人 | 张瀚文  王凯帆 

题引人/ 文 | 曹晓婕


(线上)电影放映

In Character 入戏 ,导演 董雪莹

放映时间

纽约时间    6月5日9am -6月8日9am

点映平台 

www.CathayPlay.com 


(线上)嘉宾对话

董雪莹  x 王翀 

对话时间

纽约时间 6月7日9:30 AM

北京时间 6月7日21:30 PM

地点

腾讯会议


(线上)戏剧工作坊

合作剧团:New York Mandarin Playback

时间:6月13日 

点击原文获取报名链接


活动报名方式:拉至文末 扫码添加小助手 进入活动群


选片人 | 潘锦心  海报 | 王远哲  排版 | 姜郁雯  网站 | 邢云馨  视频制作 | 王浩丞  媒体营销 | 朱佳钰  客服运营 | 温馨





 事 件 的 余 波 


重演(reenactment)是一种基于非虚构的表演策略。这种表演策略构建在对事件的重现之上。重演可以源起于各方的不同意图,并扰动观众对原事件的理解。在历史事件重演(historical reenactment)中,组织者透过服装、武器、情境等各方面的模拟,来重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例如战役。与历史重演相对的,我们也可以在个体的层面讨论重演。在其中,历史的幕布显得不那么重要。个体与记忆之间的动态关系成为了主角,自我的探寻成为核心。


德里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事件”及其特征进行了诠释:“所谓‘事件’,就是那种已经来临的东西,它由事件本身和事件留下以及给予的印象(impression)组成。”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事件永远不可能完整地发生或结束,在某种程度上此事件仍有待来临,有待发生。当人们讨对事件的印象时,讨论的过程正是事件历史化的过程。


重演可以看作是事件的“余波”(after-effect),是事件留下的印象的一部分。在电影、当代艺术作品中,对特定事件的重演承载了人们对事件的讨论与再叙事,是重演组织者将“印象”外化的体现。重演作品作为“余波”,也在不断激发着新印象的产生。观众对照自己原本对事件的认知,产生思考,选择进行保留,修复或更改原先的印象。那么,作为事件的“余波”,重演在事件历史化的进程中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历史重演的爱好者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在事件历史化的过程中,重演可以为理解集体的过去亦或为个体的自我探索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吗?



 有 温 度 的 历 史 化 :欧 格 里 夫 战 役


Jeremy Deller 的“欧格里夫战役”(The Battle of Orgreave,2001)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重演作品。它还原了1984年发生在约克郡(Yorkshire)的欧格里夫焦化厂附近的一场罢工游行事件。据英国卫报报道,这场罢工中,矿工和警察双方各约一万人相互对峙。当在马背上的警察用警棍对矿工大打出手,并造成几名矿工严重受伤后,发生了一场混乱的暴力事件,后被称为“欧格里夫战役”。


德里达认为历史事件的“印象”既是受控制的(controlled),又是具有自发性(spontaneous)的。它的“受控”体现在它是原事件的一种“机械重复”(mechanical repetition),但它同时又像有机体的生长一样,不断有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自发性”。历史重演是事件印象的一种外化。它的受控体现在对非虚构文本严丝合缝的还原,也就是对原事件的机械模仿。自发性则存在于多个层面:外界因素造成的干扰,组织者对原事件的私人理解,演员在重演的过程中的自发行为,以及观众多样的观后感。这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影响,让重演脱离了历史文本的控制,变成了有波动性的有机体。


Jeremy Deller, The Battle of Orgreave, 2001. 行为艺术,影像。


“欧格里夫战役”重演中展现的“受控性”建立在对历史文本的高度还原之上。Jeremy Deller通过道具和电影技术对原事件进行高度仿真再现。Jeremy Deller邀请了英国本地的二十多个历史重演协会(historical reenactment society)的演员和技术人员。这些专业演员都接受过大量训练,对如何表演搏斗和服从命令了如指掌。Deller 还十分看重演员的纪律性,很早就与演员制定了参与条款。“我们要求演员具有非常专业的态度,并愿意按照协定好的剧本进行演出。演员必须遵照着装要求,并积极配合进入表演状态。”为了完成这次重演,Deller得到了英国著名艺术机构 Artangel 的赞助。Mike Figgis 受委托进行这场重演的纪录片拍摄,完成的作品第二年在 BBC 第四频道进行播出。从对峙、到警察用警棍攻击、再到混战,Deller相对完整地还原了暴乱不断升级的过程。重演作品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原事件影像的空缺。和零散在网络上的影像文献相比,Deller的重演作品对原事件的视觉材料进行了补充。借助 BBC 的平台,重演作品也吸引了更广的大众群体去关注原事件。


Jeremy Deller, The Battle of Orgreave, 2001. 行为艺术,影像。


Deller希望自己的重演作品具有警示作用。原事件发生时他十八岁,报纸上的一篇报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1984年的暴乱形容为“令人痛苦且造成分裂的”(traumatically divisive),认为这一事件象征着撒切尔执政时期矿工社群和工人阶级受到的迫害。它不仅是工业领域的斗争,还是一场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冲突。他希望通过这次重演告诉人们,被压迫者都经历了些什么,才能够得以保障他们的自由和权利。

The Battle of Orgreave重演中使用的服装:别满“矿工运动”主题徽章的牛仔夹克


在警示观众的同时,他希望重演作品可以孕育出更多有温度的“印象”。他选择让1984年战役中的部分矿工和警察参与到这次重演中,同时也赋予了他们重新做出选择的权利:一些1984年时参与抗议的矿工这次选择了扮演警官,而一部分警官决定加入到示威游行的队伍中。这些事件的经历者通过重演,不仅重新经历了事件,甚至还重写了个人历史。


在整个过程中,Deller 给演员设置了行为准则,要求他们的一举一动严格参照剧本。但在整个重演的拍摄过程中,意外状况仍在发生。比如一些矿工社群中流行的歌曲被反复吟唱。重演者怀旧的伤感、满腔的愤怒都在表演中得到了宣泄。这出人意料的身份兑换、以及事件参与者情绪的流露都是有温度、充满了自发性的。它让原事件参与者重演个人历史,让专业演员能够换一个角度感知原事件,也让观众离创伤更近了一步。这些重演中被放大的情绪让Deller的作品变得有温度,让原事件在历史化的过程中多了鲜活的印记。


重演对集体创伤的容纳,让人不禁思考:其余集体叙事如今安居何处?它们是否被历史忽视?重演是否可以弥补文字在表达创伤时的无力感?它是否可以成为一种现代的疗愈手段?



 重 演 与 怀 旧


一场声势浩大的历史重演十分消耗时间和精力,那么是什么驱使重演者孜孜不倦地重现历史?一种强劲的驱动力来自于对历史的怀旧:怀旧在历史题材的重演作品中十分常见,已经成为事件历史化过程中的原动力之一。它驱使历史事件得以重生,让非物质现实得以物质化。


有趣的是,Deller曾在采访中表示,他的创作目的并不是出于怀旧之情。与历史重演协会合作,以达到对历史文本的高度还原,这种行为本身已经体现了对原事件的执念。与业余重演热爱者相比,Deller 作为一名使用重演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当代性的种种矛盾显然有更多的思考。比如前文提到的,对于重演该如何参与到历史化中去、如何调解集体叙事和历史的关系、如何对集体创伤产生疗愈效果等等。并不是所有历史重演作品都在积极处理当代性的种种矛盾。当重演变成满足私欲的手段时,这种缺乏审视的历史复原可能会带来二度创伤。


An-My Le, Small Wars (ambush I), 1999-2002. 银盐相片


在摄影作品 Small Wars 中, An-my Lee 对美国越战历史重演协会的狂热者们进行了观察。她从小在越南长大,后移民到美国。儿时有关战争的记忆以及移民的经历让她对媒体如何报道越战十分感兴趣。她在调查中偶然中发现了越战历史重演协的存在。在参与了多次重演活动后,她发现重演对战争的“还原”和自己儿时目睹的惨状相差甚远,真实战争中的残暴、流血、死亡都被忽略了。重演对战争真实面貌的粉饰也让她对媒体有关越战的图像报道产生了怀疑,比如,图像是否淡化了战争中的暴力。战争带来的创伤也是重演参与者无法体会的。在An-my眼里, 他们重演越战似乎是出于本能的对战争的狂热。协会会员们大多是来自于各个领域的重演爱好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参过军,更不要提参与越南战争,但却都热衷于“体验”战争。在历史重演在狂热者眼中,重演似乎成为了逃离现实的避难所,通过角色扮演、场景还原来满足强烈的心理需求和幻想。


对于这种近乎偏执的重建过去的行为,一种可能的理解在于组织参与者们的怀旧动机。在《怀旧的未来》(The Future of Nostalgia)一书中,Svetlana Boym 对怀旧做出了修复型和反思型的区分。修复型的怀旧强调返乡,尝试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的怀旧则多限于怀想本身,推迟返乡,其有惆怅、嘲讽和绝望之感。修复型的怀旧从未自视为怀旧,而是真实与传统。对于修复型怀旧者来说,重演是一场“密谋“,建立在和他人颠覆性的亲密关系之上,且具有很强的排他性。

上下依次为:

《入戏》:演员在兵工厂讨论剧本,对《记得少年那首歌》进行预演

《入戏》:排练全程必须穿戴文革服饰,接受“军训”


电影《入戏》乍看之下像是一部跟组纪录片,导演董雪莹记录下了演员在拍摄叶京的自传体电影《记得少年那首歌》前接受的“文革式”的排练,这是对一个怀旧文本的预演,亦或对一个历史文本的重演。叶京的怀旧之情指向集体的图景象征和口头文化,而重演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机会去再现它们。为了重现想要看到的“情怀”,叶京让13名年轻演员“回到1969年”,把他们封闭在四川小镇一个废弃的兵工厂,隔绝与外界的联系。在培训过程中,除了探讨拍摄、剧本之外,这批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演员被要求生活、装扮成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每天穿着文革时期的服装,听着文革时期的歌曲,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高喊文革时期的口号,完全向那个时代趋近。这些服装、生活方式、口头文化上的重演都体现了导演对文革时期十分私人化的怀旧之情。通过重建“家园”和“故乡”的徽章和礼仪,以求征服时间。


在叶京的不断煽动下,演员开始逐渐相信那个极度理想化的“家园”的存在。镜头记录下了演员们的转变,从一开始念毛主席语录会绷不住的笑,到后来一板一眼地模仿着文革期间的话语体系和行为准则。电影的高潮部分记录了一次批斗会的重演:一位男演员向导演请假离组看望生病的姥爷,却被“管理人员”拦截,组织大家对该男演员进行批斗,原因是有私心,没有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上来。在大家的一一数落声中,男演员主动戴上高帽,留下了眼泪。剧组的严苛规定,被踢出剧组的压力,让演员们不得不重演互相揭发、批判阶级、追寻集体、崇拜领导者的行为。结局似乎在告诉我们,当重演忽略了现代性的矛盾,变成了狂热者重建“家园”的手段,历史的种种问题也会再度浮出水面,甚至再度带来创伤。



 在 个 体 重 演 中 救 赎 


重演在剧场范围内也有广泛的应用。相对于前文讨论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演,剧场内发生的重演作品更加关注微观叙事。Documentary Theater就是一个常见的基于重演的戏剧形式。其剧本构建在现存的档案资料之上。许多台词完整地摘自原始档案资料,比如报纸、采访、日记、信件、自传等。Documentary Theatre保留了传统戏剧中由人物和叙事主导,一些实验性戏剧则选择舍弃剧本。Playback Theatre是一个基于重演、强调即兴发挥的戏剧形式。

Playback Theatre:观众讲述的个人经历作为重演的文本


在Playback Theatre的表演中,讲述者在演员的陪伴下陈述一段自己的过往经历,这个经历可能是让他欢心雀跃的、难以启齿的、无法释怀的、痛苦不已的。演员基于讲述者提供的故事进行即兴表演。通过积极倾听,演员试图感知故事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创造出更深层次的隐喻。紧接着,演员成为了讲述者的化身,替他将过去用身体、道具生动地表现出来。


Playback Theatre: 演员根据讲述者的真实经历进行即兴表演创作 cr. New York Mandarin Playback


对讲述者自我探索和重塑是playback theatre的核心。他者对个体事件的重演提供了一个看待过往的新角度。即兴发挥是生动且具有感染力的,它强调演员身体和情绪上的直接反应(immediate response),演员的这种自然的状态松绑了人们日常惯用的理性思考,让讲述者不再囚禁在原先叙事的围墙中。在重温这段经历的过程中,讲述者产生了新的感受,获得了看待过去、看待自我的新角度。


自我的探讨是任何个人重演的关键所在。S. Arnold提到,改变自我的冲动组成了人性和戏剧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有时想通过表演对身边的环境和人进行控制。这类型的表演将私人化的表演和宗教、戏剧仪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表演者可以是记忆携带者、也可以是他者,即重演演员。


如果Playback Theatre还需要借助演员重现过往,那么张扬的电影《昨天》应该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事件重演。在《昨天》中,演员贾宏声重演了一段自己灰暗的过往:对表演失去希望,染上毒瘾,被关进精神病院。那段日子里,贾宏声接触并疯狂喜爱上了摇滚乐。电影中还原了贾宏声的卧室,房间的墙上贴满了“精神之父”约翰·列农的海报。同时,他也接触到了大麻和软性毒品。他不再接戏,认为电影中的表演“都是假的”,被诊断为幻视幻听。在他陷入深渊时,身边的父母和朋友一直陪伴和鼓励他。在电影里,他们也同贾宏声一起重演了那段灰色的过去。


《昨天》:镜头的陌生化处理,看似真实的故事实际上发生在舞台上

电影看似记录了贾宏声的真实经历,但镜头一拉开,观众便会看到一切都发生在舞台之上。张扬用这种摄影机的陌生化处理向观众传递信息,影片虽然基于非虚构的文本,但摄影机的运动和剧场的设置都在彰显其中建构的成分。


《昨天》:充满救赎意味的结尾,贾宏声骑着自行车在夕阳里张开双臂


导演张扬在回顾拍摄过程时说:“这是一次痛苦的历程”。电影中,贾宏声的每一次痉挛、哭泣、微笑、愤怒,都好像在揭开他的旧伤疤。贾宏声认为自己的表演都很真实吗?重演让他对自己的过往、对自我有了新的认知吗?影片的结尾,贾宏声戒掉了毒品,离开了精神病院,骑着自行车在耀目的夕阳里张开双臂。这一灿烂的结尾向我们宣告了这部电影的救赎主题,似乎暗示着贾宏声彻底摆脱了痛苦,与自我达成和解。


电影拍摄于2001年,九年后,贾宏声从14层高楼一跃而下。随着贾宏声的死,电影中的积极涵义很讽刺地破灭了。现实生活中,悲剧仍在上演。这一次,我们似乎看到了重演的无力。它的确为人们理解过去、看待现实带来了益处,但它作为一个戏剧手法也存在着自己的边界。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陷入某种循坏。比如对特定人、事物产生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不断回到那个“温柔乡”;比如孩子长大后无意识地效仿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成为父母的“化身”。那么,我们生活内部的“重复”和剧场里、影像中的“重演”区别是什么?


就像上面戏剧学者S. Arnold提到的那句话,表演是人类想要改变自我、构建新的身份的重要方式之一。重演发生在剧场中,摄像机前,强调观众凝视的重要性。构成戏剧的前提是演员与观众在同一时空的共存。这种处于公共空间的意识,这种”被看”的意识赋予了表演力量。当人们看到历史有了新的化身,在眼前有温度地缓缓展开时,这个过程也带领讲述者走向了另一种叙事的可能。


Reference

Arnold, Stephanie. The Creative Spirit: An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4.

Borradori, Giovanna. Philosophy in a Time of Terror: Dialogue with Jurgen Habermas and Jacques Derrid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杨徳友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放 映 影 片 


IN CHARACTER 

入 戏 

Dir. 董雪莹

✦ Synopsis |剧情梗概


有着文革情节的导演叶京为了让13名年轻演员回到文革,他把演员们封闭在四川小镇的一个兵工厂,隔绝了于外界的任何联系——这无异于一场社会实验。这13名演员每天穿着文革时期的服装,听着文革时期的歌曲…一个演员请假事件掀起了一场残酷的批斗会,批斗会上演员们发生了惊愕的变化…


To bring their characters to life, 13 actors agreed to partake in an event no different from a social experiment; they voluntarily go to live in an isolated arsenal in Sichuan, relinquishing any contact from the outside world of their own accord to experience the way of life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they wear costume of the period and listen to music of that time. As one of the actor requests a leave of absence, surprising, or rather, frightening changes come over the other actors, and an unexpected struggle session ensues. 



  对 话 嘉 宾 介 绍  


 

董雪莹


导演董雪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10年她拿着一台小DV开始了纪录片之旅,主要作品《微笑》记录了北京表演系学生的演员生存状态。


长篇处女作《入戏》曾入选第六届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入选2015及2016圣丹斯-CNEX的剪辑工作坊。影片完成后入围41届哥德堡电影节,于瑞典进行全球首映。2018年入围第四届华盛顿华语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大奖,2019洛杉矶华语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片,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提名“最佳纪录片”和“一种立场”,之后继续入围英国华语视像艺术节,台湾游牧影展等全球多个电影节。


新项目《炼爱》入围第二届西湖纪录片大会创投单元,并获得“优选提案奖“,此片于2018年至2019年在北京,上海,合肥,菏泽,西安,旧金山,富国岛等全球八个城市,高密度跟拍了生活在北京的五位风格迥异的单身女性,探讨时代和婚恋的关系。目前已在后期阶段,有望于2020年下半年和观众见面。




王翀


北大法学学士,夏威夷大学戏剧硕士,纽约大学访问学者。戏剧导演,新浪潮戏剧发起人。


翻译并导演《阴道独白》《哈姆雷特机器》《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等欧美后现代名作,又以《雷雨2.0》《茶馆2.0》《样板戏2.0》革新中文经典。作品巡演16国,连续5年里有8部作品获得国际委约或投资。《地雷战2.0》获东京艺术节大奖,《大先生》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佳华语戏剧,《雷雨2.0》被评为中国小剧场戏剧30年十佳,《茶馆2.0》获壹戏剧大赏。

2012年被新京报评为新锐艺术家。也曾获日本世尊艺术家奖金、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金、中国译协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亚军。出版有译作《空的空间》《作家之旅》。王翀导演没有手机、脸书、微博、微信。2017年,他自己设计了完全无电的住宅“停电亭”,并搬入居住。



题引人介绍


曹晓婕


纽约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业余艺评人,曾在MoMA media and performance策展部短暂工作。




戏剧工作坊


推石头的我们


虽然事件/经历/记忆被重演,但是此时非彼时,情景、语境都不再相同。重演是重塑,重演也是对所谓某种既定轨迹的重组、诠释与“反叛”;如果历史与记录注定是付诸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枷锁’,那么剧场存在的意义或许可以是在这‘既定镣铐“之下的自由舞蹈,于是,那些最富有人文精神与关怀的可能,那些生命里最为丰沛的喜怒哀乐,才能在剧场里孕育而生。剧场一直非常强调当下得存在(live),以及当下的我们,因此这种及时性、互动性都是独属于剧场的魅力,同时也是对于“重演”的另外一个层次的注解。

 

相比于通常的演出,这次工作坊会采取更加互动的形式,参与者不需要有任何的戏剧经验,由NYMP的领航员和乐师带领参与者一起体验NYMP对于和主题相关的个人真实体验的戏剧重演。在2个小时内,我们会一起探索一人一故事剧场如何利用音乐、声音、肢体、比喻、隐喻、童话、诗歌等不同方式还原参与者的真实的故事。




  如  何  参  与  ?




电影放映时间

纽约时间 6月5日9am -6月8日9am

北京时间 6月5日9pm-6月8日9pm

地点

点映平台

www.CathayPlay.com

(注册之后可免费观看影片)


嘉宾对话时间

纽约时间    6月7日 9:30-11:30 am

北京时间    6月7日 21:30-23:30 pm

地点

腾讯会议


(线上)戏剧工作坊

时间:6月13日 

点击原文填写报名表,我们会在6月7日前通知参与者,并通知具体时间地点



添加CVSZ小助手,进入活动群,获取链接详情。

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夏 季 单 元 概 述 


「如有真实,纯属虚构」 

Any resemblance to actual events is entirely fictitious.


本项目旨在探讨“虚构”与“非虚构”作为一种创作策略在当代艺术、电影、戏剧,以及更广泛的文化范畴内如何被创作者使用、被观众接受,继而影响我们对于既有文本亦或是世界的理解。通过对于特定作品的分析与研讨,2020夏季单元刺探并尝试锚定“虚构”与“非虚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张力与边界。 


本项目基于如下的五个子项目构架并展开:


第69期 | 不稳定的档案:历史、国族和未来的想象
第70期 | 重演:事件还原中的余波荡漾
第71期 | 图像,真实,割裂的性

第72期 | 共同叙事的迷思:神话及虚构叙事学
第73期 | 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类型的虚构原罪?



单元策划人 | 张瀚文、王凯帆    选片邀片 | 潘锦心    题引人 | 王凯帆、曹晓婕、袁小亚、杨旖旎、张瀚文    合作剧团 | New York Mandarin Playback     合作点映平台|CathayPlay  合作媒体 | CineCina、凹凸镜、706青年空间、导筒



合作点映平台


CathayPlay

 www.cathayplay.com


在商业电影盛行的市场氛围和投资环境下,独立电影、艺术电影从业者的作品少有与大众接触的渠道。由此,一群电影爱好者成立了点播平台CathayPlay,提供在线正版华语独立电影片源。所有影片均有导演/片方授权,且将获得收益给予创作者。每次观看,导演将获得相应版权收入。


Despi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s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few opportunities for independent Chinese filmmakers to present their work to global audience. CathayPlay plans to change this by establishing an easy to access digital cinema platform.The vision of CathayPlay is to promote Chinese independent films and enrich movie-watching options to our valuable customers.


合作剧团

NYMP是北美第一个以华语为主要表演语言的一人一故事剧团。NYMP由一群说华语的年轻专业人士于2016年创立,他们重视母语的力量。我们发现,在纽约,使用相同语言的人也拥有许多相似的经历、欲望和焦虑。而他们常常缺乏机会和工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相互支持并建立一个强大的社区。我们旨在为讲华语的人们提供一个非审判的空间,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并彼此联系。我们接受每个人的故事,并以戏剧艺术为媒介来对每个人的体验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我们的最终目标非常简单:全身心地听你的故事,让你的故事被看见。


一人一故事剧场是一种基于个人故事产生自发性演绎的戏剧形式。它是由乔纳森·福克斯(Jonathan Fox)和乔·萨拉斯(Jo Salas)以及最初在纽约的剧团的其他成员在1975年开发的。它是即兴剧院的一种原始形式,观众或团体成员可以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并观看他们在他们的故事在舞台上展开。现在,数百家一人一故事剧团在60多个国家/地区演出。

 






Conversazione是一个基于纽约的非营利艺术组织,活跃于纽约及北京两地,关注城市、影像及剧场之间的跨学科问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现象”的讨论。定期举办沙龙对话、影像放映、戏剧工作坊及社群活动;并进行策展、出版及参与式艺术实践。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提问、深入调研、促进不同层面对话的方式,构建社群,创造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并发现时间创作中变革的可能性


官方网站:www.conversazione.org

INSTAGRAM: Conversazione_group

喜马拉雅live:Conversazione

联系邮箱:contact@conversazione.org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演:事件还原中的余波荡漾 | CVSZ第70期 夏季单元

曹晓婕 Conversazion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