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自我修养的方式 | CVSZ专题策划
我们对话、讨论
其跳跃性和离散性就如同生活一样
思考和质疑,夹杂着口语与生活体会
还原给你现场感,也有不同思维的碰撞与交融
社群成员轮流对专题进行进行论题分析、资料搜集
也有原创评论专栏
开脑洞神游千万里之际
也不忘追根问底,有理有据
CONVERSAZIONE艺术社群
专题策划
对话 + 评论
——福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 宗炳《山水画序》
时空中不停流转的思想变迁使人类原初时代令人惊异的思考与感悟深埋在层层遮蔽之中,现代性中狂奔的脚步使我们无暇聆听沉着厚重的古老教诲。好在对生活艺术的洞见从未熄灭它的恒久光芒,总有卓越的思索者能与数千年前的生命感通交映,我们才得以在今天获得一面先哲留下的反观自身的明镜,用以清醒地关注自身。
如果艺术能成为人的全部目的,则自我修养的使命便无从谈起。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人可以以艺术为最终目的从而完全为艺术活,还是人即是人的目的,而艺术是实现、完成人自身的方式?究竟谁是终点,谁是道路?面对这个问题,是非对错确实显得狭隘,毋宁说个人的选择和承担决定了问题的答案。但这不是我们主要讨论的主题,我们的主题将开启于明确地将人自身的完成与实现作为艺术的目的,而非相反。
西方思想从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德尔菲神庙的古老铭文:“知汝自身”(gnôthi seauton,或译:认识你自己)。然而将心力全部投入于知识、认识以至于科学技术、物质发展的人们,自然会忽略这一教诲更深远的背景,即“关注自身”(epimeleia heautou)。一个关注自身的人,才会期盼通透地理解自己,以便掌控自己的灵魂和身体。然而,“关注自身”的原则不仅仅包括了“知汝自身”这一条“知识性的”线索,对身体、心理、乃至灵魂的体验与习炼以抵达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安适、灵魂的宁静从而安顿人、完成人才是关注自身的终极目的。所以关注自身首先指的绝不仅仅是大脑知识性的思考,自我转变、自我修养必然是关注自身的应有之义。当人们从实用的角度、从知识、物质的角度坚信着艺术无用,并质问艺术究竟有什么用时,我们或许没有办法给予足以说服他们的答案。这正是因为,知识化的“知汝自身”所引领的技术进步直接导向物质财富、现实利益,因而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以其现实的强力遮蔽了更本源性的“关注自身”的地位。然而关注自身精神与灵魂的紧迫性丝毫不逊于吃饱肚子。物质与精神不平衡的畸形发展将不仅使个人也使人类陷入灾难,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层层攀升的自杀率,甚至距今不远的世界大战,无不提醒着人们关注自己的精神。如果我们能重新接受不仅以“知汝自身”同时也以自我修养等为内容的完整的关注自身,则艺术便可被理解为关注自身的方式之一。艺术在历史中也确实曾长期作为自我修养的方式而成为关注自身的方式。
人所专注的任何对象都需要投入精力打磨、改变以符合人的愿望,人们又怎么能忽略对自我精神、灵魂的打磨和改变呢?所谓的自我修养,即通过有意识地对自我、自我的精神进行修行和塑造,“自我对自我工作”(福柯语),以转变、发展、完善自我,使自我达至某种存在状态(对此存在状态有许多不同的思考,如幸福的生活、人格的完善、灵魂的安宁、真理的获得等)。然而西方自笛卡尔以来,自我修养的原则却逐步被自我认识原则(知汝自身)所代表的知识性关注所排斥。福柯认为,“知汝自身”的原则把自我仅仅塑造成一个认识主体,自我和对象永远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艺术被要求来探索知识性的真理,即是这一原则在艺术上的显现)。他说:
自我不仅仅是认识主体,它并不存在此种先在的不可变迁的规定,它是由各种实践的“反省性形式”反过来塑造而成的。也即是说,自我总是由或主动或被动地塑造构成。主体作为认识主体是被认识活动塑造而成的,同样的,自我修养将把自我塑造成修养主体等等。对人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认识,真理也不应简单地归属于认识主体。福柯认为“自我对自我的工作”是进入真理的必备条件,这确实是古希腊罗马人秉承的观念,无论是柏拉图、斯多葛派或伊壁鸠鲁,都提示了通过修行、修养转变自我的必要性,自我认识和自我修养对真理的获得、自我的完成同样不可或缺。关于真理与修养的问题福柯说:
所谓的精神性实践便与塑造、转变自我的修养直接相关,
如果人们真的仅仅凭借对智慧(认识)的独特偏爱而热衷于认识自我与世界,沉潜于知识性真理的追求,那么对自我修养的呼唤便显得无关紧要。然而事实是,人们并非因为对智慧的爱而使自我认识淹没自我修养、使认识主体成为主体不变的本质。自我修养的缺席不仅仅使人们抛弃了对主体、对关注自身的完整理解,更要紧的是,“为何认识”的问题由于失去了关注自身、完善自身的地基而显得难以解答。在这一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使人们不可能真正专注于智慧本身。真正吸引人们的并不是智慧与真理,而是知识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人们的关注点从自身——人转移到了物,这一颠倒使得作为物的代表的资本成为最高主宰渗入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在自我修养缺位的情况下,人们对道德甚至审美的感知同样由资本蛮横地一手包办,如此,艺术能在维护自身不被侵蚀的同时与资本和谐共处吗?自我修养或许会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自觉的实现以成为对抗资本的方式,然而对自我修养自觉意识的缺席终将使得艺术呈现出资本化的趋势。能够逆转这种趋势的社会整体的变革实践与作为自我修养的个人实践将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对艺术的发展来说自我修养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是重要的。
艺术的发展需要自我修养,而艺术本身便曾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作为修养方式的价值逐步失落了。这并非是说艺术的目的仅仅在于自我修养,而是说,艺术确有作为自我修养方式的可能。东西方的艺术实践都曾与自我修养相关。
修身即是中国文化中的自我修养,仅通过沉思无法实现修身。孟子云“必有事焉”,阳明先生云“人须在事上磨”,说的就是修身需要有配套的自我实践,单单依靠哲学、伦理学的思考无法完成修身的要求。并且,审美需求是人的本质性需求之一,自我修养中蕴含了美的追求,所以作为追求美的活动的艺术理所当然能够成为自我修养的方式。各种门类的艺术又由于自身的不同特质成为不同形式的自我修养的方式。
中国人把书画、古琴等诸多艺术形式都当作自我修养的方式。而在古希腊,艺术同样是自我修养的方式,比如“音乐能够影响灵魂”就是当时通行的观念,苏格拉底就认为音乐的技艺能够塑造人的灵魂,在《王制》中,他说:
音乐能够使人“沉静地接受厄运”、“节制温和、乐知天命”,毫无疑问是起到了自我修养的作用。
艺术通常具备成为自我修养形式的可能性,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可能性都处在未完成状态中,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或都需要实现。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人们所生存的世界已与当初判然不同,新的艺术形式虽不可胜数,却极少把目光投向自我修养。事实上,在新时代里,无论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亦或新的艺术形式,要想发挥自我修养的功能都需要人们立足自身处境的新探索(如福柯关于自我书写的探索)。人类的自我修养不会终止,纠缠交错的千古不易和与时偕行将延续下去,艺术也需要把握自身的变与不变,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自我修养的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福柯:《主体解释学》 、 《自我技术》
何乏笔:《修养与批判》
沃尔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音乐与灵魂教化》
问题:
哪些艺术曾被作为自我修养的方式?
艺术作为自我修养的方式有什么优势或独特之处?(如与哲学、宗教实践、理论学习比较)
艺术是否需要保留其作为自我修养方式的面向?现代人需要作为自我修养方式的艺术吗?
《修养与批判:福柯“主体解释学”初探》(说明:虽然主要在讨论哲学,但是古代的哲学实践、哲学训练和宗教修行、艺术等都可被看做自我修养的方式,重点在于自我修养的意义的凸显。)书画:《柯小刚论书画与修养》两篇(节选)古琴:《文人琴与艺人琴关系的历史演变》(节选)《自我技术》福柯唐卡:《唐卡,信仰的另一种修行》(节选)
原创文章(艺术评论、创作日记、作品集等) + 推荐艺术文章
投稿邮箱:ycai01@risd.edu
如何加入?了解更多?公众号后台回复“社群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