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推介】倾听一条河的心语

安徽司法 2023-04-23








安徽司法·本期推介


倾听一条河的心语

■徐霞客

省青山监狱

有一条河,接河串湖达江,绵延数十公里,穿过了风尘,趟过了岁月,一直轻轻地、静静地流淌着,流进到我们的脑海,陶醉了我们的心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兆河。对白湖人来说,她就是生命的源泉,就是一条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河,无时无刻都在滋润着两岸勤劳的人们。

对于兆河的生平,我一直深信百度百科的注释:“兆河,从西河上游的缺口开始,承黄陂湖来水,向东北经塘串河口,穿过白湖农场至姥山颈,北流至夏公咀,左纳盛桥河,折东北经沐集镇,于马尾河口注入巢湖,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1138平方公里。”查阅《庐江地名掌故》,在介绍兆河时也基本上沿袭了这种说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疏浚整治巢湖、白湖、黄陂湖三湖水系,沟通了白湖与巢湖,接连塘串河、顺港河、盛桥河之水于马尾河口注入巢湖。全长34千米,统称兆河。”一种是动态的工笔画式描写,似乎像今天的导航一样富有方向感;一种是粗线条的白描手法,仿佛在水系流淌中勾勒出兆河的曲线身材。

最近,一次无意间翻看了《白湖农场志》,里面关于兆河的描述却与众不同:“兆河,是白湖与巢湖沟通的人工河。长约13公里,是白湖水外泄的主要河道,常年通航。”清·光绪《巢湖志》记载:“皂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数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湖。”这两种说法基本吻合,兆河的起源地是马尾河,终点便是巢湖。34公里,13公里,从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关于兆河生平的介绍存在两个版本。于是,我带着这些疑惑咨询了多个土生土长的“老白湖”,他们也是众说纷纭。于是,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成为我考证兆河历史的不二选择。差不多70年过去了,每次翻阅当年的资料,我仍然惊讶不已。这一段时间,我也多次徘徊在大堤之上,看堤下沃野千畴,阡陌纵横,村落密集,心情总难以平静。

无论是13公里,还是34公里,区别就在于广义、狭义之分。只是狭义的兆河早已熟睡在书本之中,鲜为人知晓;广义的兆河则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纳,就如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的大名,乳名就逐渐被遗忘。其实,兆河的真正魅力绝不在于距离的长短,而在于那个年代开挖兆河的艰辛和壮观,以及兆河在哺育两岸人民群众中所发挥的重要角色。其实,河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与我们关联,寄托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无论走到哪里,它都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念想。


兆河相比于大江大河属于无名小辈,在安徽省内名气也不大,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兆河,曾名皂河、操河,又名塘串兆河,属人工河道。塘串兆河原是塘串河、兆河、白湖新河三条不相连接的河(湖)流,人工挖通兆河后,连接了巢湖、黄陂湖、白湖三湖水系。兆河就像一个红娘,牵起了巢湖和黄陂湖之间的千里姻缘。据史料记载,全河道历史上分不同的时期开挖,其上段为老塘串河,系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围垦杨柳圩时开挖,长6.7公里;下段兆河原名“操河”,相传三国时期曹操领兵攻吴时,掘开沐家集山,欲沟通巢、白两湖,但终未挖成。后来两次开挖兆河,全长13.8公里;中段穿过白湖,长10.3公里,出湖段姥山颈至马头咀,长3.2公里,1957年开通。1953年至1960年间,经多次疏浚、治理,使塘串河、白湖(新河)、兆河全线贯通,故称塘串兆河。1972年进行水利规划时,才统一命名为兆河。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三·山川)载:“塘缺河,距治东三十里。与后湖、白湖相通。”如果用行政区划简单地描述兆河流经的区域,主要流经白湖镇、冶父山镇、盛桥镇、坝镇镇、槐林镇等5个乡镇。

关于曹操开挖皂河,当地民间流传着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初现。曹操不甘盘踞北方,指挥几十万大军四次南攻。兵强马壮的曹操与善打水仗的孙权大军僵持不下。为了打赢持久战,曹操下令驻军盛桥。曹操在此一边演练兵马,一边命兵士开凿造(皂)河,也就是如今的兆河。曹操的谋略是造河沟通白湖与巢湖,以壕沟湖泊防御孙权部队的进攻。为了统一号令,他又命搭建铜鼓台,上下工以鼓声为号。相传一日,一只衔着树枝的喜鹊经过铜鼓台时,忽遇大风,飘摇间,树枝不慎掉落,刚巧砸在鼓面之上,“咚”的一声,士兵一听,以为收工了,便坐等开饭。谁知,突降暴雨,将开挖的河床淹没。雨停后,督工前去察看,半拉子河床全部还原了。天生多疑的曹操心想,此乃天意,匆匆率军北返,留下了还未完工的人工河。

1943年,新四军七师湖东独立团为防止盘踞在盛桥的日寇向严桥解放区进攻,发动数万名民兵沿故道开挖了一条宽十几米、深两米左右的水沟,分段蓄水,便形成了兆河的雏形。全国解放时,兆河只是一条断断续续的水沟。开挖兆河、引水入巢是围垦白湖的前提,也是减少上游水患,发展航运事业的必要措施。

1950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工程局组成巢湖流域查勘队,队员们走遍巢湖流域和西河中上游水道,实测了白湖、巢湖和兆河的海拔高度和有关数据,并与庐江县政府交换了意见,研究沟通白湖和巢湖事宜,从那时起开挖兆河的蓝图便萦绕在这些水利工作者的脑际。

195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开挖兆河,引白湖水入巢湖,并进而开发白湖,兴办劳改农场。1952年9月,安徽省政府再次成立勘察小组,对巢湖、白湖、黄陂湖,以及西河流域再次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开发白湖虽有可能,但劳动力不足,资金短缺,关系复杂,得出“开发白湖应从长计议,在所不惜”。新中国刚成立时期,百废待兴,但开挖白湖的决心已在他们的心底埋下种子。同年10月,芜湖地委和专署奉省委指示,派出两个测量组进行实地勘测,并绘制了兆河工程地形图、断面图,拟定了围垦白湖、建设农场的计划任务书,为开挖兆河打好了前战。

谈到开挖兆河工程,必须提及芜湖会议,这次会议组建了这个工程的领导机构,调配了1.4万人员,吹响了兆河工程建设的号角。时间易老,人易老,但在追溯历史时,时间总能精准地开启我们的记忆。1952年12月14日,兆河工程指挥部开始实地布置施工,工地全长13.52公里,分36个工段施工,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明确了时间跨度、人员配备,还通过建队编组发挥人员最大潜力,县区民工编为总队,下辖大队,大队建立党、团临时支部。整个工地,红旗招展,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组与组、队与队之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大家情绪十分高涨,工程进度很快。劳动现场也涌现出一批批感人肺腑的美好故事:庐江县十四大队民工朱奎龙,家人去世,也没有离开工地,他说不挖开兆河绝不回家。庐江县金城乡甲湾村军属叶元来,是年74岁,发须苍苍,领着孙子来到工地挖土献方,他说:“儿子在朝鲜抗美援朝,我能在后方参加建设,开挖兆河,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其实,在开挖兆河过程中,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但他们的劳动、奉献、精神与情感,都凝结在一段段兆河建设工程之中。

开挖兆河工程,战场上是勇士,工地上是英雄。这是我们从志书上读到的热情似火的句子,真的是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人来人往,挑灯夜战。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今天让我们追忆那段岁月,令人每一念及,仍使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只是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无人知道这段历史了,但历史记住了这一刻。

开挖工程历时三个多月,1953年4月1日,兆河南口召开了万人参加的隆重的放水剪彩大会,对优胜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随即兆河工程指挥部奉命撤销,仅留下少数干部、劳力负责继续完成第三阶段工程。

兆河开通后,因原来设计流量小且坍坡淤塞,必须拓宽疏浚河道。疏浚兆河工程浩大,工程量是1952年开挖兆河工程量的4倍。1955年12月15日开始动工,由四个工程大队分段施工。浩大的工程分两步施工,当时参战的人员多达11000余人。为此,省公安厅紧急从福建、东北两地接收400余名部队转业干部,分配到兆河工地,一时兆河工地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形成了一副人山人海的战斗场景。兆河拓宽疏浚工程,历时一年多时间,于1956年12月25日竣工。河底宽45米,共投工2493732个劳动日,完成土方2941335立方米。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那时的数字,那时的每个数字都是人工手挖肩挑出来的。


每一条河流,都有故事在流淌。开挖兆河,我们在一次次叙述中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而围湖垦殖,流传在兆河上的故事,再次演绎了一条河的精彩。

白湖原本是西河上游的蓄水湖泊,水面宽阔,风光绮丽,盛产鱼虾。湖周围山势平缓,湖内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因其点点渔帆,粼粼白浪,得名白湖。今天,让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白湖的先辈们为建设白湖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的一个个壮举。疏浚兆河工程刚刚结束,围垦白湖便被提上日程,一切都是马不停蹄。1957年10月围垦工程动工,分年实施,经历三个阶段,近万人克服水中作业、湖面稀淤、天气寒冷、器材简陋、工具紧缺等异常困难,吃住在水上工棚,发明创造利用围坝排水、填土灌箱、穿箱换土、砂石导渗、块石护坡、取土挑筑等方法筑堤围圩,兴修水利。施工中,土壤含水量竟达60%,且土壤组合紊乱,塌陷滑坡时有发生。当时在群众中流传几句顺口溜“姥山湾,黑龙潭,通东海,永不干,要想修堤难上难”。

几个月来,无论是行走在兆河两岸做调查,还是翻阅历史资料,我越来越震惊:在江淮大地的治水历史上,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我们的劳动人民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围垦白湖先后历经七个冬春,至1964年基本完成围湖垦殖工程,终于把沉睡千年的白湖,开发成万顷良田,围垦面积162平方公里,提供耕地15万余亩。围垦后的白湖分为东大圩和西大圩两个大圩,两个大圩中间留下一条从南至北的穿湖新河。这条新河道自塘串河入湖河口经姥山颈至白湖北口的马头嘴,长12.8公里,称为白湖新河。整个东西大圩堤防工程长达71.7公里,即便今天我们驱车环绕大圩一圈,也要耗时近一个半小时。此外,还形成了环绕白湖垦区四周的东、西环圩河。东环圩河长21.3公里;西环圩河长23公里,两河各于南北两端与白湖新河汇合。每当西河遇到较大洪水、缺口水位达11.73米时,即开启所围的圩区蓄洪,以缓解水灾之害。

岁月静好,兆河多是默默无闻,但每次引起世人瞩目时都蕴含着一次次悲情,60多年历史中,因西河水位超警戒水位,白湖先后曾7次蓄洪,6.5万亩良田顷刻间变成汪洋大海。从爆破蓄洪到开闸蓄洪,白湖饱含热泪扛下所有。

而兆河和其他河流不一样之处还在于她曾经拥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军人情缘。在陆路交通不够便利的时代,水运俨然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上世纪60年代末,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陆军第12军第34师通过拖轮与大型驳船航运,将部队的军务用品、建设物资从江苏淮阴启运,出运河,溯长江,过裕溪河,渡巢湖,入兆河,从水路运输到巢县坝镇公社姥山湾。从此,从兆河边到龙王山东侧的近千亩山冈上,大片营房连绵排开,集结了近万名官兵,形成了一处军事要塞。巢湖地区航运管理局也在青山的兆河边修建了航运码头,并设置了航管组,为驻军水路运送军用物资和建设材料提供航运服务。80年代,庐江航运公司开通每天往返白湖一趟的航班,从县城到塘串河全程需要两个多小时,到合肥也有航运。白湖造纸厂则有自己的货运码头和船队,货船通过兆河运送从巢湖、庐江、肥西等地农村收购的造纸原料稻草,也通过水道运输煤炭。那时兆河边笛声阵阵,兆河码头人声鼎沸,青山人享尽世间繁华。一时青山盛极一时,在民间被赞誉为“小上海”。

1970年9月,驻地部队在此地筹建造纸厂,1971年3月投产,当时造纸为一条1575稻草制浆生产线,主要生产机制纸产品。顿时,这片火热的军营、闹腾的驻地、繁忙的造纸生产……白天军歌嘹亮、机器轰鸣,夜晚灯火辉煌、欢声笑语,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先后繁华近20年时间,直到1987年元旦留守青山的最后一支部队挥泪告别驻地的父老乡亲,驱车奔赴新的营地。

进入新时代,地方政府全力推进兆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如今走在兆河边,凉风习习,鸟儿欢唱,河水清澈无比,悠悠流淌,俯瞰水面,游鱼清晰可见,兆河又一次迎来新生。


围垦白湖的目的在于兴垦种植,发展生产。1958年6月东大圩第一次撒播水稻,当年便收获粮食1500万斤,实现了口粮自给。东西大圩筑成后,内圩渠系排列,采用“单非”一面倒形式,流向和地面倾斜平行同向,实行分排分灌,排水渠和浇灌渠分开。分水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四级,密集的蓄水网络,使得白湖水系通达、纵横成网,这为白湖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和养料。白湖三面环山,水质清洁,土壤肥沃,有机物含量丰富,加上科技赋能,这里的“白湖”系列大米品牌多次荣获国字号“金奖”。可谓白湖生态米,香飘千万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年来,在兆河水的滋养下,白湖米业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拥有以“有机米”“富硒米”“香软米”“功能糙米”为代表的20多个品种,大米产销量逐年攀升,营销区域不断扩展,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高,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出色的市场表现,使白湖大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七套《每日农经》栏目经过认真筛选,选择了白湖农场,以白湖大米为切入视角,介绍生态农场的优质产品。

今天,我们行走在辽阔的兆河两岸,打捞尘封的往事,感受历史的温度。太阳出来了,云天高远,天地间一片金黄,满目是斑斓的秋景。穿行在兆河两岸,收割完庄稼的土地上,呈现出一种寥落的美感,仿佛是一种叙事的节奏。沿着兆河一路前行,大堤内村庄连绵,树成行、田成方、水成网,平原一望无垠。特别是暮秋季节,我喜欢只身穿梭在一片片金灿灿的田间地头,时而驻足听那轰轰机鸣,闻那稻米芳香,看那机下“草蛋”。而此时此地,悄然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佳地。一辆辆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宛如一支支画笔,把农田、晾晒场勾勒成一幅幅光影秋意图。

河和桥天生就是相亲相爱的伴侣,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桥,河流蜿蜒,船桥而过,流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故事。桥是凝固的生命,河水是生命的流淌,有了河流就有了两岸的眺望和岸上的风景,就有了桥的飞架,就有了此岸和彼岸心灵的沟通。

自南向北沿着兆河,兆河上飞跨起塘串河桥、姥山桥、沐集大桥、兆河大桥……这些老桥朴实无华,每天默默无闻地迎来送往,他们送走了喧嚣,见证了发展,也在逐渐衰老中陪伴兆河成长。现在的兆河和以前不一样了,引江济淮工程让兆河再次焕发出青春的气息,今天我们行走在兆河流域,不时总能俯视到兆河上陆续架起的千姿百态的桥的风景,他们犹如一把把乐器,和兆河一起谱写着美丽动人的乐章。从新兆河大桥、沐集大桥、无岳高速兆河特大桥、S319军二路改建项目兆河特大桥,一座座现代化大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将成为合肥南部的大通道和合肥市“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省会合肥对外开放的门户与窗口形象。

其实,一桥一景,亦桥亦景,一座座新大桥宛如一颗颗镶嵌在兆河两岸的珍珠,用它独特的姿态迎接每一位过路之人。他们的崛地而起,不仅仅是城市的“颜值担当”,更是城市对外连接的纽带,承载着兆河两岸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倾听一条河的心语,我们能够看到岁月的流转,看到生活的变化,看到生命的升沉。它趟过的是一个又一个心灵,带来的是一片又一片生命的绿色,但愿我们的心中永远流淌着这条有着最平朴名字的河流。


原创征集


即日起,“安徽司法”推出特别策划【原创推介】,只要是原创文艺作品均可参与……


我们一直都在等

一颗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的心

一双善于观察 发现美好的眼

一支妙笔生辉 画龙点睛的笔

一篇行云流水 拍案叫绝的文


或许您是一位笔走龙蛇、力透纸背的60后

或许您是一位走南闯北、爱好摄影的70后

或许您是一位热爱写作、衔华佩实的80后

或许您是一位个性鲜明、打破常规的90后


我们将在这里,为心怀星辰大海的您提供一个原创作品展示的平台

我们将在这里感受您最真的思想和最美的心灵

我们一直期待着您的加入 ……

作品要求:

  1. 原创作品,内容健康;

  2. 体裁、形式不限,散文、诗歌、摄影、绘画、朗诵、视频等均可。

投稿方式:

  1. 邮箱:sft7000@163.com,投稿按“姓名+作品”的方式命名;

  2. 邮件中请注明姓名、单位、作品主题内容及联系电话,作品以邮件附件的形式上传。


策 划

安徽省法治宣传和研究中心


推荐阅读

【原创推介】家乡的长鱼面

【原创推介】成为自己的许愿星

【原创推介】忆我家的吃水史



编辑:方航

校对:阳阳

审核:徐春节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
投稿专用邮箱sft7000@163.com


看完记得点个“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