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经济会“东北化”滑坡?请且慢唱衰山东

2017-04-07 金融头条 东营区共青团

往期推荐

网络谣言解惑科技守望☆反腐剧

东营事☆有国才有家东营重大规划

本文转载自:金融头条

近期,有一篇“奇文”盛行于朋友圈,大意是讲山东书记和省长双双易主,是比较罕见的现象,同时山东省内民企爆出债务危机,加上以国企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结论是山东可能会像东北一样陷入经济泥沼。

来自公开的数据显示,广东的GDP名义增速跑赢了江苏,山东与粤苏的差距正在被拉大,浙江的速度则位居中游。

  沿海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等地你追我赶一向引人关注,数据显示, 粤苏差距扩大,而山东与粤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7.59亿元,江苏实现36531.7亿元,山东则实现31688.3亿元,广东领先江苏826亿元,江苏领先山东4843亿元。

  原本结果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沿海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之争,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似乎又要没有多少悬念、没有多少神秘之处的时候了, 亦即广东当老大,江苏列第二,山东做老三,因为,彼此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而不是缩小。

  数据里,山东在掉队,与粤苏的差距被拉大。

  曾几何时,山东一度位列广东之后,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二大省,江苏则位列全国第三。随着江苏成功超越山东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大省,其与广东的距离也在不断缩小,到2015年,双方的差距已经只有2700亿。也就是说, 按照前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江苏反超广东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未时不长。

  然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江苏赶超广东的步伐似乎又放慢了,脚步也显得沉重起来,出现了耐力不足、后劲不强的现象,很难再看到超越的迹象。山东则更是双腿灌铅、步伐凌乱、行动迟缓,毫无赶超的斗志。虽然后面的追兵——浙江省,在经济总量上还与山东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发展的势头却让山东没有任何可以喘口气的感觉。

  沿海经济大省之间的竞争,是否到了偃旗息鼓、鸣金收兵的时候,江苏、山东还有没有赶超广东的希望, 为什么江苏和山东会突然出现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的现象,都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从总体上讲,沿海经济大省出现经济下滑、增长乏力的现象,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分不开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又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沿海经济大省之间的你追我赶,还是有一些经验可谈、规律可循的。其中,变与不变,是沿海经济大省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在变与不变之中,各地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景象。

  广东能够一直占据头把交椅,毫无疑问依托的是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特殊条件反射,利用的是深圳特区以及与香港接壤的优势。正是因为有了对外开放前沿阵地这块“金字招牌”,广东也才能在地区竞争中一直保持优势,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如果不是对外开放,广东要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是不大可能的。特别是深圳的异军突起,更是让广东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也有了一定的经济辐射能力。如紧靠深圳的东莞等地,如果没有深圳的带动以及与香港近的地理条件,是不可能迅速成长起来的。

  广东的一马当先,正是依靠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包括思想变化、思维变化、观念变化、思路变化,最终带来发展动力、发展潜力的变化。

  山东能够在地区竞争中一度扮演全国老二的角色,靠的是两大优势,一是国有企业多、国有企业实力强,今天活跃在市场的许多山东企业,仍然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如海尔、海信等; 二是重化工、重工业,如石油、煤炭、钢铁等。前者由于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其他所有制企业依据体制机制优势迅速崛起,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弊端也越来越严重,发展的潜力也越来越小。自然,也就很难再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主角。后者则直接与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有关,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也就不得不放慢增长步伐,甚至出现难以运行的现象。

  如果说二十多年前,山东抓住了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机会,使一大批国有企业崛起在齐鲁大地上,从而使经济总量仅低于广东省的全国老二,可以看作是变的话。 此后在其他地区都在改善企业所有制结构,积极寻求变化过程中,仍然死抱着国有企业不放,那么,危机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更重要的,山东的国有企业,很多还是重化工、重工业、高污染、高耗能等方面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的任务也很重,在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自然也就只能差距拉大。

  

  而江苏能够成功超越山东,并紧追广东不放,且在去年一度呈现出超越的势头,得益于走开放型经济之路,得益于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提供良好的政策资源,得益于此后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苏州工业园的建设,更让江苏的外向型经济走向了顶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苏州、无锡等地的外向型干部,也成为了江苏全省、特别是苏北地区最主要的力量,从而在全省掀起了外向潮。

  很显然,江苏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成功经验,也来源于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转变,来源于充分利用了紧邻上海的良好区位优势,来源于给了外商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是江苏能够拉大与山东的距离、缩短与广东的距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最成功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环境营造方面没有江苏主动,没有江苏变化大。因此,在江苏快速发展、加速赶超的这段时间,广东的压力是比较大的,相对速度也是比较慢的。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这方面的差距,广东在积极改善发展环境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在全国又率先开启了经济结构调整之门,加快经济转型,特别是制造业,可谓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将落后制造业淘汰,将先进制造业引进。也正是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广东才出现了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等,经济活力才不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也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相反,在这段时间,江苏却没有做出积极改变,尤其没有对已经固化的、且已经陷入结构失衡状态的情况进行调整,而是继续满足于“房东式”的外向型经济之路。结果,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江苏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受到影响了,与广东的差距只能拉大。 这,就是不变带来的后果。山东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自然比江苏更多更大,经济增长的潜力也更小。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浙江,虽然浙江的经济总量还无法与前三名相比,但是,其呈现出的发展后劲,却不容小觑。更重要的,在经历了前一轮的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停滞不前,特别是资本大量撤离实体经济以后,浙江的企业家们痛定思痛,开始“二次创业”。一些原本在外打拼的企业家,也开始回归故里,带领浙江老百姓进行“二次创业”。更何况,总部设在杭州的阿里巴巴,也在激活着整个浙江的互联网经济、小微金融经济等。这也意味着, 未来沿海经济大省的竞争,悬念是:江苏还有没有继续赶超广东的勇气和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赶超;浙江何时超过山东,入驻三强之列。至于山东与广东、江苏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悬念。

  “新常态”下的区域格局洗牌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的力量格局将面临再一次洗牌。

  “粤苏争霸”一直是个让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大概在2008年前后,江苏成为外资布局中国的第一大省,GDP开启火箭模式,迅速赶超山东坐稳第二把交椅,并奋起直追第一大省,一度让广东措手不及,以至于媒体上“唱衰广东”的论调接踵而来。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广东好像实现了触底反弹,多项经济指标出现逆势增长。 去年,广东首次超过江苏成为FDI(实际利用外资)第一大省,今年上半年,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大增17.1%,增速超过北京江苏浙江,在全国主要几个经济大省中仅次于上海。民间投资增速更是大增19.6%,是全国增速的6倍还多。

  “新常态”下,江苏仍然是一个快车道上的实力选手,但比起十二五时期,苏省的确在减速,这与苏锡常的减速不无关系。不过,省城南京正在接棒苏锡常成为苏省第一增长极,再加上苏锡常正在转型升级,相信苏省不会真的掉队。

  浙江省内的力量格局也出现了洗牌。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冲击,曾经风光无限的浙南地区仍在转型的泥淖中,浙北地区则在新经济领域有出色表现,重返时代的潮头浪尖。

  受累于能源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之痛,山东的速度也慢了下来,但在北方诸省中,山东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实现了“软着陆”的省份,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一抹亮色。相信随着“调结构”的深入推进,山东也能实现触底反弹。

  山东会不会沦为下一个东北

  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7.59亿元,江苏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6531.7亿元,广东领先江苏826亿元。如果考虑广东下半年GDP占全年比重较大这一特征,全年广东领先江苏的差距可能不止2500亿元。

  而山东的数据则尴尬的多,数据显示:上半年山东全省实现GDP为31688.3亿元, 比广东和江苏分别少5669亿元和4843亿元。而去年同期,山东比广东、江苏分别少4795亿元和4194亿元。由此可见,山东与粤苏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那么,山东会不会沦为下一个东北?

  其实山东今年的表现并非意外,而是趋势的其中一次体现而已。作为环渤海省份,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几年,山东曾位居全国第二,并一度紧追广东。但2009年山东不仅被江苏反超,而且与前两名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

  关于山东发展放缓的原因, 专家分析认为山东的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十年前,当资源产品需求旺盛的时候,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的地方日子比较风光。山东的石油、煤炭、钢铁等能源重化产业占比不小,近年来随着能源经济的下行,山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市场化程度和转型升级的速度。区域经济专家胡晓登教授分析,相比广东和江浙,山东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以国有经济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越高,产业转型就越灵敏,转型的效率就越高。山东的市场化程度与江浙、广东差距越大,这几年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而最近引起关注的滨州板块“债务危机”实则为一起语焉不详的商战,某大型民企在齐星集团尚在正常经营,地方政府注入流动性,齐星集团即将发债之际向一众媒体爆出“独家消息”,而众多媒体最后也只有两家报道了这个“独家消息”,最新的消息是齐星集团被西王集团托管经营三个月,孰是孰非只能等时间来涤清是非。

另一起引起全国媒体关注的是山东聊城的一起因暴力催讨造成一死三伤的恶性事件,某媒体冠之以“辱母杀人案”成功夺取了大众眼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信息逐渐爆出,源大工贸从一个小作坊在四万亿大跃进里获取了超常规发展的机会,但之后又陷入到高利贷的陷阱,而同时苏银霞和女儿还在济南开办了一家名叫山东正典投资的公司以18%的年化收益吸纳社会资金,更进一步甚至虚构了借款合同和伪造了借款企业公章,最后以涉嫌非吸身陷囹圄,而借了一屁股债的苏银霞的丈夫于某更是不知道身在何处,留下一众被掏空流动性的公司不知所终。

根据公开数据,2017年前两个月,山东省41个工业行业中有31个保持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95.5亿元,增长19%,比去年同期提高16.2个百分点,增速创下5年来新高。

不仅工业效益提升,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均表现强劲。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线上消费保持高速增长。

外贸表现抢眼,前两个月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57.6万吨,增长3.9%,在烟台港,这个数字达到了6.9%。而全省进出口更是增长27.4%,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

在国内外需求总体温和回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山东经济正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进中向好的积极因素增多。

恐怕,现在说山东会“东北化”滑坡,言之尚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