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傅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增多增大
不经意的转眼间,2016年已经过半。这期间,世界经济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最近举世瞩目的英国“脱欧”公投,到依然跳水的油价和变动无常的汇率,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多增大。
近日,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战略政策系副教授傅强,对上半年全球经济进行了回顾,并对世界有关国家下半年经济走势进行了展望。
傅强
傅强:半年来,我认为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大了,几大全球经济体的走势都并不乐观。
首先,美国经济复苏的走势可能是被高估的。从最近几个月美国的就业数据来看,美国的经济情况远在预期之下。事实上,在过去我们看见美国就业形势的好转只是一个量的进步,而不是一个质的提升。
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2007年到现在, 美国制造业的岗位减少了140万,而它的酒店和餐馆的服务生则增加了140万,也就是说,美国的就业质量实际在下降,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企业的盈利一直在下降。
可以说,如果没有量化宽松,美国经济可能会是另一个局面,这也是美联储在加息方面非常谨慎的最直接原因。但美国经济就像是一个身体很健康的老人,它的活力较差,但并没有什么结构性问题,因此也并不必过多的担心。
相对来说,日本和英国的问题或许更严重些。日本的安倍经济学无论从财政方面还是货币方面,未来的扩展空间都非常小。从财政上,日本基本是一个财政破产的国家,它的公债负担可能是世界上最重的,比希腊、意大利都高。而在货币政策上,日本已经走上负利率,我们获知的一个共识就是负利率可能会对金融界产生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但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质作用并不大。
欧洲也是同样的问题,欧洲各国都有很大的公债负担,但又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去应对突发性事件,因此在货币政策拓展上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基本上,欧洲和日本已是弹尽粮绝的状态,而在结构性改革方面,这两大经济体都没有很好的办法。
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如果各个国家都是低速增长的环境,新兴市场的增速也是不容乐观的。
傅强: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与全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的关联度都很高。因此,无论是美联储加息的风险,还是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这些全球的不确定性对新加坡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
新加坡近几年的经济增长趋缓,无一不是全球经济形势的直接反映。我认为接下来的路也会越来越难。
傅强:从宏观层面,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央行,几乎已经把能打的弹药都打了,我认为现在手上牌最多的还是中国和美国。
首先,这两大经济体与欧洲和日本不同。欧洲和日本像是癌症病人,美国像是一个健康的老人,没有结构性问题,且仍有进一步宽松的自由度;中国宽松的余地也很大,在财政方面,政府还有足够的“弹药”,债务也仍在一个较为健康的比率上。
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讲,中国和美国的牌是最好打的。其中,中国可能比美国要更好,因为中国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实施力度可能要更优于美国。
傅强: 我认为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比如印度,市场对这个国家有相当的乐观情绪,外界对它的改革抱有很大希望。但实际上我认为它的改革阻力非常大,落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印度这个市场是需要受到检验的。
中国去产能、去库存的措施,包括经济转型的落实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对于大宗商品,尤其是矿产资源的输出国,比如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对它们而言,真正的考验还没有来到。
日本此前的“婴儿潮一代”将在2016年迎来退休高峰期,但日本的社保基金在现在的负利率之下,亏损是非常严重的。未来日本应如何应对问题和挑战,这些在教科书上都没有答案。从全球过去两年来看,每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各自的经济增长都遇到很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贸易。
因此,像韩国、德国这样依赖出口的经济体,风险还仍旧存在。此外,新兴市场此前涌入了大量的廉价资金,在出口市场萎缩之后,如何无痛去杠杆也是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经济在目前状态之下,关键看政策如何应对。目前,全球贸易壁垒和争端不断发酵,各国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我认为,中国的状态可能是最好的,因为中国国内拥有最大的市场,这是需求端最大的提供方。
中国的问题在于如何去调整:中国面对市场化改革,但改革在短期内一定会对经济产生相应的影响,比如清停僵尸企业,下岗工人如何安置、整体的收入配置如何改进、如何让改革的阵痛只是阵痛而不会成为伤疤、如何让经济的刺激政策对实体经济起到支持作用,同时不产生更长远的资源错配,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棘手难题。
文章转载自新华网2016年6月30日,文章原题为“傅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增多增大”
记者:马玉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