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加坡怎么就成了共享单车的主战场了呢?
2017刚开年,共享单车“大战”就在新加坡上演了。1月中旬,新加坡本土共享单车品牌oBike悄悄布局上线。
骑行半小时,费用1新元。oBike要求注册用户预付49新元作为押金,注册用户邀请朋友并完成首次骑行后,还可以获得3新加坡元(约合2.1美元)的优惠券。
▲ oBike停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图片来自oBike网站)
据悉,oBike APP排名已经悄悄上升到了第四位,仅次于新加坡最大的打车和公交车软件。
oBike的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新加坡本地,拥有投资银行、BCG咨询、Uber、Grab等国际化背景。
oBike 联合创始人兼亚太地区总经理Malcolm Wong(王振达)近日对媒体表示,共享单车的国际市场跟中国市场差异较大,国际用户更注重单车的低碳环保功能,而不止于短途出行的“刚需”。中国共享单车的出海,在当地的使用习惯、语言、产品运营等方面不具有优势,这是本地共享单车突围的机会。
而此前,两家最大的中资共享单车公司ofo和摩拜单车都相继对外界放话,准备进军新加坡市场。摩拜单车早就对新加坡市场“虎视眈眈”,去年9月就组建新加坡团队,并宣布2017年将从新加坡校园入手推向市场,只是这家拥有新加坡淡马锡“血统”的公司到目前似乎还是按兵不动。
不过竞争对手ofo却抢先一步入场,率先在新加坡西海岸公园、榜鹅水道、肯特岗公园、国家美术馆和金沙酒店等五个区域投放上千辆共享单车。试用期内,市民可以免费骑行。
▲ 2月10日起,ofo陆续在新加坡西海岸公园、榜鹅水道、肯特岗公园、国家美术馆和金沙酒店附近五个区域投放上千辆“共享单车”,试用期内新加坡公众免费使用(联合早报图片)
海外单车的进入和本土单车的崛起,新加坡陆交局(LTA)似乎并不意外。去年初,新加坡陆交局就透露,计划在新加坡裕廊湖区域进行共享单车招标,经营权合约将2017上半年公布,中标企业如果能支持保证服务运营质量,合约可以延长至八年。
此消息一出,当然就引发了业界巨大震动,包括摩拜单车和ofo等中资企业在内的海外军团,相继组队参与竞争。就在新加坡陆交局面对多项选择题,尚未作出最终决策之际,不甘示弱的本土品牌oBike闪电上线了。
于是,在这座地处南洋经济最发达的国际化小城,本土、中资以及其他海外共享单车品牌拉开了一场群雄逐鹿的市场大战。
对于这些迅速通过融资发展成为独角兽的共享单车公司进军新加坡市场,不少媒体进行追逐报道,然而,也有学者表示担忧。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策略与政策系助理教授杨楠认为,共享单车在新加坡投入运营,最可能成功的方式是帮助公众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从家到地铁站之间的交通问题。但对于共享单车公司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解决单车在不同区域内的投放平衡问题和黄金地段停放空间成本,这些需要昂贵的物流来保证。
杨楠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市场营销系 助理教授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及丁伯根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微观经济学、计算经济学、数量市场营销等
从事运筹学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决策科学系助理教授何龙认为,共享单车的运营可以参考美国的共享汽车Car2go的模式,其设定的服务区和投放分配才是竞争的核心所在。要想提高用户的使用人数和频率,区域就不能太小,不过共享单车服务的区域越大,会造成单车重新分配的物流成本上升。
“众多海内外共享单车公司在新加坡竞争,最终的核心还是考验其服务用户满意度以及背后单车重新分配的算法。运营企业需要保证用户出行时,总能随处有车可用。”何龙说。
虽然都是投放初期,由于新加坡市场小,竞争激烈,很可能不同的共享交通APP用户是同一个群体。共享用户的忠诚度不高是行业性问题,于是,对于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的更大考验在于如何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对此,何龙提示,“不是单车投放量足够大,就能解决问题。缺乏合理的动态分配方法,即使投放再多,也不能在各区域达到供需平衡,从而无法保证正常运营和收益。”
何龙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决策科学系 助理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研究领域:可持续运营、共享交通/物流系统、在线零售等
共享单车这个理念并非新鲜事物,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界60年的欧洲就有过,阿姆斯特丹、纽约、东京、巴黎、台北等地都出现过符合当地民众出行习惯的共享单车系统,但很多是以失败收尾。那么,这个一再被各国实践论证失败的共享单车,为什么又再度盛开呢?
杨楠认为,这或许与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支付问题,以及人们更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不过,有关近期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大热, 这和资本热钱大举流入行业也密不可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综合整理
文:王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