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思人物|何少波:用匠人精神,打造旅游文化场景体验

粉我☞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2020-10-15


主创说


新国大商学院2017开年活动——【新·思沙龙】,邀请到两位在细分市场精耕的行业领跑者来做客。一位是着力打造高品质度假酒店的花间堂总裁何少波(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EMBA校友),一位是在羊绒技术领域全球最顶级的专家郭秀玲(SandRiver羊绒品牌创始人)。
 
他们行业不同,但他们的经历却又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面对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同样在致力于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两位嘉宾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孤独的前行者,也正是因为有坚守,才有硕果。
 
为了满足更多不能现场参与【新·思沙龙】朋友们的好奇心,我们专门把两位嘉宾的现场分享整理出来,供更多有志于在细分市场精耕的创业家们参考。



座上客

“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度假酒店品牌,我们希望专注于小型精品客栈与度假村这个细分市场,努力把花间堂做成中国人文休闲度假的代表品牌。”


——何少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校友
花间堂酒店及度假村总裁、CEO 



以下内容整理自校友何少波在新国大商学院【新·思沙龙】的分享


在做花间堂之前,我跟几个拍档一直是从事酒店这个领域。最早,其实是在上海,只不过那时做的是传统城市商务类型酒店。

 

2010年世博会,这一类型的产业受到整个城市的物业和人力成本的两头挤压。再加上当时在中国,酒店行业已经是一个红海,所有的高端酒店都是国际连锁品牌,我们一点儿机会都没有。而经济型与快捷酒店那时也已经完成了跑马圈地,开始进行并购洗牌,我们再进去就是“死路”。

 

所以我们非常想换一个环境,于是,我就开始全国各地去找。


从丽江出发


我们看了好多地方,最后到了丽江,发现这里是一个价值洼地,丽江的价值是被低估的。

▲ 去过丽江的人,都知道的一首歌


丽江的气候特别好,它的空气,它的蓝天。在那里你什么都不用干,晒着太阳,就觉得日子很幸福。


我们就是想要找这样一个地方,可以去养老,去度假,或者就愿意在那里呆着。



丽江的建筑与纳西文化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喜欢丽江的文化,喜欢跟当地人打交道,纳西这个民族我特别喜欢,它把尊师孝道都保留下来,让人感到很亲切。


所以我们在丽江打造客栈,也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在整体建筑改造和空间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尽量去结合我们的生活习惯,把内部空间做得很舒适,同时也保证把丽江的传统文化在外观上保留下来。


▲ 丽江花间堂院落完整保留当地建筑特色(资料图片)


丽江有很多小艺术家和歌手,我们经常把他们请过来,一起办活动,一起玩。


升一盆火,大家一边烤肉,一边喝梅子酒。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让人很放松。

 

这样的环境营造出来,我们产品的雏型也就出来了。

 

今年的2月16号,花间堂开了第19家店,我们还很小,去年也就做两个亿不到的营业收入。但是,我们很用心,而且成长比较快。


我们做连锁,但不复制。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在设计方面,但没有一个设计师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只看图纸,不画图纸。为什么?就是怕产品受到自身的局限,每个人的眼界和行为习惯都是有局限的。


所以,花间堂的每一家店都是由不同的设计团队与我们共同研究,结合当地文化所玩出来的创意空间。


接下来,花间堂每年会开三个度假村或者精品客栈,以这样的速度发展。


用在地文化营造场景感


我们发现,中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子,每一个人都是可以通过产品呈现出来的。花间堂做的就是在地文化,从大到小。


首先我们是一个中国的品牌,那就做中国的文化。在云南的花间堂,酒店呈现的就是云南的文化,到了丽江,那就是丽江的文化,在丽江某个街区,就是那个街区的文化。 

 

举个例子,如果我把花间堂开在上海的衡山路,那就要体现出法租界的历史,在梧桐树下,符合上海的环境与在地文化。

 

在地文化的表达不仅仅是硬件,还需要空间、景观、家具的设计,以及服务内容的配合,包括提供的餐饮、员工的服饰、活动的内容。


我们会注意营造一种专注于在地文化的味道,而这其实就是今天做互联网行业讲究的“场景感”


我们所有产品设计的逻辑都沿着这样的市场需求,从硬件到内容去整合。这样下来,你就会发现,花间堂做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住宿空间。


▲ 酒店设计注重“场景感”(资料图片)


大家出门旅行度假,都是希望去了解当地,很多酒吧、餐馆也许不是很有名气,但它可能会很符合你的胃口,而这些在旅游网站上又通常找不到,那我们的酒店员工就变成导游。

 

此外,出门旅行不仅需要住宿,还需要订机票、吃饭、购物,买旅游纪念品。于是,我们就结合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品,那这一部分就变成了我们的衍生品。

 

今天,互联网已经把很多行业的壁垒都打通了。如果按传统酒店的模式来经营,就会陷入传统酒店的收入模式,效率偏低。而事实上,我们现在酒店的业务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我们已经延伸出很多其他类型的业务,把整个度假行为方式变成花间堂的核心产品。

 

慢慢地,我们要把花间堂打造成旅游目的地的导入口,结合在地文化、旅游资源、人文精神等等,让用户能透过花间堂,看见中国文化之美。


我们做的是未来产业


当你把想法变成一个事业的时候,就得符合商业的逻辑;你要把它变成一个产业,就得考虑成长。

 

其实,我们的成长更多的是被内部的力量在推着走。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全是靠人。


那就要有好的人,好的团队,要给他们付更高的薪水,还要考虑他们成长的需要,所以我们就得开更多的店。就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推着往前走。


管理可以标准化,但每个点呈现出的服务与体验内容却是可以创新的。我们的花间堂堂主(店长),带着他们的一群小伙伴,专心做好自己的店,把店当成自己的家,像招待朋友一样去对待顾客,那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就会不一样。


团队对于组织有认同,品质才能有保证。这就是花间堂推行的“家文化”“老友式服务”

 

我经常跟员工说,我们做的是未来产业。为什么?一个酒店要考虑它的生命周期,至少是未来20年。

 

所以,在开始做产品设计的时候,还是会回到商业逻辑上,就是你的市场是什么?你未来的市场在哪里?

 

对于我们来讲,未来就是那些更年轻的消费族群。今天的90后,00后,甚至是我的孩子这一代人。目前,我们针对的消费人群是25岁以上,40岁以下,这个区间的女性群体。

 

这跟传统酒店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女性往往是家里面的主导。全家人出去度假,男士一般没有决定权,他只是跟着,只要家里小孩喜欢,女性喜欢就好,男士多数是付钱。


▲ 校友何少波在新国大商学院【新·思沙龙】现场分享花间堂经营策略


这个行业竞争对手会有很多,有很多人问我们的对标企业是谁?不能说没有,但我们更专注自己。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坚持,坚持做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后,确保我们能坚持最初理念,我们的团队执行力,我们的设计……如果每个环节都能够坚持下来,自然而然,这些都会变成花间堂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对未来,我们没有担心,我们一直是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只有让整个团队紧绷在这种状态上,他们才会不断地去修整,不断地检讨。


很多东西其实它就是一个环,紧密连结,只要不断把这个环优化,再优化,企业和团队自然能就能强大。


读完EMBA,我整个人都变了


做企业做了这么多年,深刻觉得自己被掏空了,觉得已经没有空间了。所以我想学习,我需要增强我的管理知识。

 

当年,决定到商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就不想在国内读,我觉得国内的商学院都太注重交际。


后来,有校友向我推荐新加坡国立大学,经过了解,大家反应都不错,而且学校不在中国,就这样我就去(申请)了。


坦白讲,读完EMBA,我整个人都变了。我的朋友也说,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是两个人。


知识收获是意料之中,但读EMBA让我从性格,从公司的管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态度,都有了本质的变化,我觉得这些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 何少波在【新·思沙龙】分享读EMBA和走戈壁的经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新国大EMBA把走戈壁设置成一个课程的学段,叫“戈壁一堂课”。所有EMBA的学员都要参加,我是我们班的总队长。


走戈壁其实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把班里40多个同学组织在一起,完成这个戈壁挑战赛。这个过程中,我要去募集资金,要去拉同学们参加每个月的拉练,这件事煎熬了我一年。


但经历下来,我整个人都改变了。我比以前会更愿意去倾听,更愿意以开放的心胸去面对生活,去对待我身边的人,以及我的家人。

 

走戈壁,四天,将近120公里。


我们新国大的同学、老师和校长(教务长)都参加了。校长(教务长)的心脏不好,我还得派一个队医,背着仪器,一路跟着他走。


我是A队的,要完成112公里戈壁挑战赛,要跑步。这中间我们要穿越无人区,脚底下是沙子,还有骆驼刺.......


想象一下,地表温度50度,每天要走30多公里,自己背着包,还要扛旗,那感觉真的想死。


▲ 何少波(旗手)与新国大商学院同学们参加第11届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


但是,我要拿好成绩,要拥抱每一个抵达终点的队员,要帮助B队的队员搭帐篷.......


我们的营地非常大,大概要走十公里左右。我要保证队员不能出问题,因为那里(戈壁)车子进不去,去年、前年都有人把命丢在那里。


那几天,我压力很大。总之,所有的事情,我都得撑下来,就像做企业一样。


没想到比我创业还艰苦的一件事情,我居然一年的时间要把它干完,这是对我人生的一次颠覆性改变。

 

这个经历很艰苦,就像你怎么要把一个松散的企业建立成有效的组织,让你的组织可以特别有效率地去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

 

走戈壁就是要去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当到达极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理在变化。


经历过走戈壁,人就不再是那么紧绷,会把坚硬的外壳拿掉,会变得更柔软。





【新·思沙龙】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主办
图片来自新国大商学院上海办公室
编辑:王彤



推荐阅读

新·思沙龙|学思践悟

新·思沙龙 | 新国大商学院2017倾力奉献· 共话细分市场

新·思人物 | 郭秀玲:5年时间,她做成了羊绒行业的全球翘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