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年轻的马克龙能否撑起法国这片天空
马克龙赢了!
这位刚刚在法国总统大选中获得胜利的政坛新秀,瞬间占据了全球主流媒体的版面和社交网络的头条。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 ,39岁的法国即任总统,他的当选再度把欧洲国家领导人的年龄刷到了新低。
年轻,精英,颜好,进步,大胆……
这位法兰西新总统身上被贴上了数不尽的“正能量”标签。
法国,作为欧洲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在经历了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屡创新高,恐怖主义接连不断……一系列社会问题之后,人们开始期待这个古老的国家能在一位年轻的总统手里焕发新生。
果然,在马克龙宣布胜选后的几个小时内,一剂强心针对全球市场起了作用。
欧元兑美元亚太盘初上涨0.2%,创六个月新高;亚太股市周一早盘全线上扬,日经指数创下一年半以来新高,上涨了1.4%,韩国KOSPI指数上涨0.21%,澳大利亚ASX指数上涨0.75% , 美股期指也全线走高,标普500指数期货上涨0.2%。
如果说,是年轻小哥赢得了法国选民的信任,倒不如说是整个欧洲把票都投给了马克龙。
大选前,很多人都开始有期待,有疑惑,有忧虑。法国这一场大选的意义并不限于法国,对于欧洲和全世界来说,都不亚于一次新的赌注。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法国的选举结果会成为一个风向标。
谁赢,谁输,至关重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相关学者也密切关注这一轮法国大选,并对马克龙的胜选发表了评价。
Alex Capri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决策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协定、非关税壁垒、技术与亚洲贸易促进等
Alex Capri认为,从马克龙赢得法国总统选举可以看出,欧洲已经达到了“民粹主义顶峰”(peak populism)。
马克龙的个人魅力虽然没能征服全部的法国选民,但投票结果看的出来,多数选民们把另外一位被誉为“法版特朗普”的候选人勒庞挡在总统宝座之外,这是对其强硬的民族主义主张的最有力抵制。
对欧盟来说,这当然是利好消息,因为勒庞如果胜选,很可能让欧盟失去法国。一旦法国步英国的后尘,也选择退出,那么,眼下脆弱的欧盟恐怕真的会土崩瓦解。
且危害不仅于此,如果勒庞成为法国总统,全球市场陷入恐慌也是必然的,这只“黑天鹅”势必会引起全球商业和地缘政治的巨大不确定性。
不过,无论是对法国来说,还是对欧盟来说,马克龙胜选也不能确保“稳定”和“团结”如期而至。因为那些促使民粹主义在民众心中的燃烧起来的根本问题都在那儿。
比如说,创新技术使得人们的工作被替代,实际工资收入长期呈下降趋势,财富差距日益扩大,人们对欧盟边界控制失败充满焦虑和愤怒,对法国的政治精英心怀不满。而新当选的总统马克龙,恰恰来自于政治精英阶层。
摆在马克龙面前的问题太多,这位新总统恐怕还来不及庆贺,就得考虑组建有效力的执政联盟,来解决麻烦。
如果这些麻烦得不到解决,很显然,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仍然会卷土重来。
Andrew Delios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策略与政策系主任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国际战略、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FDI、公司战略等
Andrew Delios认为,马克龙的胜选对以德法为轴心的欧盟起到了稳定作用,为欧盟的持续运作提振了信心。特别是眼下,欧盟面对英国退出的现状,欧洲央行需要更强的信心支撑。
从欧洲的规模和需求增长来看,一个强大和统一的欧盟有利于全球经济。过去一年,欧盟的增长指数是正向的,马克龙的胜选无疑会保证这种增长势头的持续性。
甚至可以期待的是,法国的这场大选能帮助其他国家重拾信心,像意大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家经济实力的重建。
对于法国来说,马克龙当选有助于推动很多长期改革举措,来提振法国经济以及公司的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欧洲民粹运动就此划上了句号。
对于英国退出后的欧盟来说,只有决策者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彻底解决引发民粹主义的核心问题,才会有助于抑制欧洲民粹的发展。
卢耀群|Lawrence LOH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制度与机构研究中心(CGIO)主任
研究领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战略管理等
卢耀群教授认为,马克龙胜选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是一个好兆头,特别是对以贸易和投资为驱动力的亚洲来说,更是利好消息。
法国大选结果的意义在于,它让已经偏向民粹主义的钟摆似乎又有重回全球化轨道的趋势。在这一点上,法国与英美两个大国有了很大不同,英国退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正是英美民众在反对自由贸易和移民问题上的充分体现。
马克龙不是民粹主义者,但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广受法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马克龙和他的竞争对手勒庞都不是来自法国传统的主流政党。要想维护住法国在欧盟的核心地位,并且融入世界,法国民众已经作出了选择,他们要改变政坛主角。
法国大选的结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意义不仅之于法国,之于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次变化的契机。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综合整理
文:王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内学者观点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