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丽:教育正从“封闭、线性、有序”走向“开放、复杂、动态”

6月15日,首届京师教育运营论坛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集来自教育领域体制内外校长、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创始人、投资人以及北师大MBA老师学生等130余人,共同探讨教育运营管理的模式、实现思想碰撞、畅谈未来发展,助力北师大经管院打造MBA“教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品牌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就《“互联网+”时代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的趋势》这一主题进行分享,在“互联网+”时代下,陈丽教授从教育实践的第三个新空间、教育联通的四个层次带来教学改革等方面,分享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的趋势:从封闭线性有序走向开放复杂动态。


互联网是教育实践的第三个新空间:信息空间


“互联网+”作为一个时代的界定,其内涵是什么?新时代是人类的教育,在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支撑的两个空间,支撑的教育实践向第三个空间支撑的教育实践转变的阶段。过去人类的教育就两个空间:一个是物理空间,就像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教室;还有一个社会空间,每个人有身份,就像我是北师大教授,这是社会身份,是社会空间。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人类多了一个空间:信息空间。人类的各方面的实践都将经历从两空间支撑,向三空间支撑的转变,对教育来说,“互联网+”时代就是由两空间支撑的教育,向三空间支撑的教育转变。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手段平台,它的作用已经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产生了影响:


一是知识形态和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广泛的应用,人类的知识出现了回归现象。从人类的智慧是在生产中用符合传递知识的农耕时代教育,到专门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学校教育,再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人类第一次的生产生活知识,不用通过文字这个符号就进行传递。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贡献内容,是碎片化的,是问题情境化的,是学科交叉性的,是群体智慧生产的知识,而这个知识的标准不再具有共性的特征,而是出现了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的贡献者变成了学习者,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身份都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产生了一类新的知识观,是海量的,是全谱系的,同时这个知识是动态生成的,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生产的同时做了传播。



二是教育最关键的本体发生了变化。在今天这个时代,对人类有价值的内容,都在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对怎么培养适应未来人才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学习者不会贡献、不会判断,只是简单的获取,在这种海量的世界里面一定会攀比。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给学生带来最有价值的帮助,需要重新思考。2005年一位加拿大的学者提出了联通主义,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学习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学习是三个网络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是神经网络,一个是概念网络,一个是信息网络,他觉得现在人拥有多大的信息网络决定了人的能力,这是过去很少关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培养学生什么?让学生的未来账户上,或者说给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准备。之前更多的是把人类已有的东西给学生,在新的阶段,怎么让学生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世界,可能联通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新的问题。



教育联通的四个层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第一个是神经网络。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所有层次的教育都有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要关注生理上仍然存在差异。原来学校是标准化的,假设三年级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其实差别非常大。


第二是经验基础。学生脑子里有哪些概念,我们谈概念网络,其实是强调学生又比较符合宽的知识基础,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其实都是谈这个。 


第三是信息网络。现在的中高考改革考核的关键是整合能力。用这个词就是联通,什么叫整合?把看似不太直接相关的、不是自己窄的领域的内容跟相关领域联通,这就是整合,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联通能力和联通意识,同时对于整个生态来说,看教育的整个体系一定是开放共享。


第四是组织网络。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和帮助是有限的,特别是今天校长们特别难过,今天看素质教育,过两天核心素养、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跨学STEAM、琴棋书画等,学校的事业,编制一个也不增加,老师的绩效,工资也不能涨。老师也是人,都是有限的能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这些教育资源都可以为学生所服务,但是需要教育的组织体系开放。从观念上不要认为只有学校提供的东西有价值,也不能说只能由政府买单,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一起办,人民可以提供教育服务,人民也应该为更个性化的服务买单。



联通本体论的思想就是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要关注学生联通整合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互联网正在推动教育的开放创新,已经在四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它的联通性和开放性。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由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向消费驱动教育服务,有人说优质资源不足,换句话说,还有大量的优质资源浪费,给学生不适合的就是浪费,怎么把有限的资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给予学生也值得研究。同时互联网信息空间跟人类的社会关系最大的不同,是所有的行为都能留下痕迹。整个人类第一次可以用数据表征教会学过程的规律,用数据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来表征教育实践的一些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可以精准评价学生、管理教师教学实践、管理者科学决策等,已经有一些非常典型的创新实践案例了。



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四个实践


创新1:混合式学习使课堂以习得为主


很多人说,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学一遍,线下再学一遍,在课前预习一遍,到课上老师再讲一遍,这不叫线上线下融合,那叫学生多学好几遍。这跟校外辅导班学一遍有什么不同?互联网已经把教师呈现内容的功能可以前置,留下特别宝贵的人和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教师的工作重点已经不再是呈现内容,只是答疑解惑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去巩固那个东西。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可以使得课堂以习得为主,不再是以呈现和练做题为主了,以前的呈现功能放到课前,学生可以反复看,在课堂解惑,训练应用创新和反思评价。利用课堂时间发展学生的高阶目标,这是线上线下融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机会,给老师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这是一个变革,对老师来说是能力的全部的更新,特别不容易。



创新2:教学资源共享的内涵不断扩大


教学资源共享的内涵不断扩大,过去更多的理解是数字资源的共享,做成了数字资源优质校和可能不太好的学校,优质的老师和一般老师的共享。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连实体的校外物理空间都可以为校内的学生用。同时大量的教育产业有很多的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服务。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资源的唯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超越学校和老师,获得很多的资源,学校和老师跟这些资源共同存在。有人说2019年互联网教育的寒冷的冬天,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校内和校外教育共同服务学生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到教育跟社会融合是什么内涵?不仅仅是开放大学跟社会融合,是基础教育跟社会融合的趋势。


创新3:教育供给方式:消费驱动的教育服务


教育服务内容的供给方式和服务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对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学习者自行选择教育服务是否发生。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利用互联网搭了一个平台“教师走网”,由学生发起,根据老师的职称、服务时间长短,学生满意度等来付费,由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学校学习,变成了由学生驱动的教育服务,满足今天日益变化的个性化、优质的、终身的教育,仅靠传统班级的教育服务方式是不够的。全社会都在参与教育的供给,教育资源不仅仅在学校,教师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让整个世界全是通的,要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局部。


创新4: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与个性服务


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和个性服务,包括决策、走班制、人才选拔等,可以基于现在互联网空间中留下的数据和学业数据,其他的管理学的数据相配合,让评价更清楚。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除了老师走网可以点播老师以外,每个学生的学科素养都可以非常精准的推送内容。大数据,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中人类的教和学行为的痕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比直观的经验,更精准地来表征教育教学实践的本质。


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的趋势:从封闭线性有序走向开放复杂动态


教育正在从封闭的线性有序的系统,走向开放复杂的动态系统。为什么有那么多困惑?这是教育改革历史阶段决定的特点,是一个变革的过程。现在来看有三类事干扰特别大,但恰恰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是自组织,微观层面看到学习者自己有网络的自组织,包括今天的北师大MBA教育运营俱乐部、校外的互联网教育产业,越来越多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来推动教育变革,而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的力量,都是影响教育变革的重要的因素。第二是教和学的过程出现了非线性,知识是在网络中以网络的形式存在,传统的信息传递的规律,学校的高度自上而下的有序的这样的线性规律的实践,正在被这些互联网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规律影响,甚至很多成人的在线的学习,规律本身就复杂的。第三是在复杂系统中就是涌现,整体的效果大于局部之和。整体不是简单的局部的加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淘宝就是一个典型的涌现现象,一个事情出现之后,让整个系统发生了变化。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面临的困惑,面临着很多政策上支撑不了的问题,都是因为教育从原来的线性的封闭体系学校,走向这种开放的复杂动态体系。


谁是教育从线性有序经历现在的混沌,未来达到非线性有力有序系统的蝴蝶?互联网教育这个产业有可能具有这样的效应,但是我不敢肯定。换句话说,教育一定从学校教育这种形态的教育,走向新的更开放的可能是非线性的,看似无序但本质有序的教育体系,特别多的实践创新,也有特别多的政策冲突,也有特别多的思想困惑,这个是历史阶段特有的特点,带来了无穷多的挑战,也带来了特别多的机遇。


没有互联网,传统学校不需要运营,因为它高度有序。有了互联网,互联网上的教育,运营就变得非常多,内容不是最主要的。教育变革绝对不是拿一个技术把原来传统学校做的,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不要仅局限于在此。所有的教育产业的人,要关注到底新的技术对教育本质性的影响是什么?而这样的趋势是什么?符合历史趋势的,即使今天寒冷,春天一定会到来!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编辑后增加的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原创文章及原创图片版权归属本公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转载请公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并在转载文中注明作者及简介、来源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