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科学》2020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郑秉文 吴孝芹
【摘 要】 测算中国养老金税式支出总额对正确评估养老金制度现状、明确改革取向和拓展研究前沿非常重要。文章首先锚定《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以“两法口径”作为估算养老金税式支出的基准税制,“财政口径”和“全域口径”作为辅助,采用收入放弃法对包括3个支柱和全国社保基金在内的中国养老金税式支出逐一分析和估算,最终得出养老金体系税式支出总额。从估算结果看,在中国养老金体系中,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重大,企业承担的融资负担沉重,从而再次印证了近5年连续大幅降费的必要性;虽然3个估算口径得出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但均表明,企业降低的税式支出应尽快平移到第二、第三支柱,加大其税优政策力度;养老基金存量巨大而投资产生的税式支出比例较小,应加快投资改革的步伐,提高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为推进发展多支柱养老金制度,应适时建立养老金税式支出统计测算制度。
【关键词】 税式支出 基准税制 税收优惠 养老金改革 测算
【作 者】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孝芹 山东工商学院,讲师。
中美养老保险制度提前退休激励效应比较——基于Harmonized健康与退休追踪数据的分析
李锐 官小容
【摘 要】 如何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和老年劳动者劳动参与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问题。文章使用Harmonized健康与退休追踪数据测算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劳动者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富,以及累计值、峰值、期权价值3个退休激励指标,运用久期模型估计其对退休的影响,据此比较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提前退休的激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累计值和峰值对提前退休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较大,而在美国,二者对提前退休的影响不显著;中美两国期权价值对提前退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中国劳动者的提前退休影响更大,对美国劳动者提前退休影响较小,其中中国男性和女性提前退休激励程度分别是美国的2倍和2.5倍。文章建议,通过改革退休年龄结构和养老金支付结构,优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 养老保险制度 期权价值 激励效应
【作 者】 李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官小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猛
【摘 要】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国民储蓄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增加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减少,在某些时期上升而在另一些时期下降。文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将预期寿命分解为“不健康”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人口寿命结构视角观察人口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储蓄率差异。研究发现:(1)“不健康”预期寿命的长度对国民储蓄率有负面影响。即随着“不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国民储蓄率趋于降低。(2)健康预期寿命的长短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延长涉及的人群特征与国民储蓄率息息相关。具体而言,中青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将促进储蓄率增长,而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则会弱化储蓄动机。这意味着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将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形成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走势。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中国国民储蓄率已进入寿命延长所诱发的下行通道。
【关键词】 健康预期寿命 “不健康”预期寿命 国民储蓄率
【作 者】 李猛 上海行政学院,教授。
任栋 吴翔 曹改改
【摘 要】 文章利用中国31个省份1990~2018年的相关数据,对各省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数据分析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由1990年的0.485上升至2018年的0.773,已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但分地区来看,中国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人类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面临一定的困难。文章为此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水平明显阻碍了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升;稳步提高中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财政对医疗费用的支出比例及提高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提升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人类发展水平 人类发展指数 影响因素 测算
【作 者】 任栋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吴翔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曹改改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
陈永伟 侯升万 符大海
【摘 要】 文章将时间概念引入贫困分析,进而发掘农村家庭的脱贫速度及脱贫稳定性,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拟合加速失效时间模型与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发现:(1)农村家庭脱贫存在久期相依性,37.2%的贫困人口在持续1年后可快速脱离贫困,但随时间延长,持续5年后能够脱贫的人口占比下降至8.6%。(2)多数家庭在脱贫后人均收入会增长到同期贫困标准的2 倍以上,但也有近15%的脱贫人口在间隔3~5年后会出现返贫现象。(3)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或转变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来提高自有土地资产价值,可提高家庭快速脱贫的概率,也会提高家庭在脱贫后持续获取更高收入增幅的概率,但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脱贫速度更慢,脱贫后的收入增幅更低。(4)政府对贫困家庭提供的收入补助在帮扶脱贫、抑制返贫中的作用不显著,还会降低家庭在脱贫后赚取更高收入的概率。
【关键词】 收入 家庭脱贫 持续时间 加速失效时间模型
【作 者】 陈永伟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升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符大海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辛冲冲 李健 杨春飞
【摘 要】 文章通过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合成单一化指数,刻画各省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图、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地区差异及来源进行探析,借助变异系数法、空间杜宾模型和MLE估计法揭示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全国与中部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西部区域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2)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区域间差异均呈减弱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占比最大,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占比较小。(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差异演变趋势既存在σ收敛特征,也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 分布动态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 中国
【作 者】 辛冲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李健 渤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春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志坚 苗艳青
【摘 要】 文章利用2016年的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调查数据,考察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健康差异的影响及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既存在亲富人的活动受限和自评健康的健康差异,也存在亲穷人的确诊患病的健康差异。(2)收入、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健康知识和体育锻炼对解释健康差异有明显贡献。具有亲富人属性的医疗保险解释了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差异扩大,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缓解自评健康差异和确诊患病差异均有积极作用,但其作用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了居民间的健康差距,而医疗保险对健康差异的影响不显著。(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通过提升穷人健康知识水平和促进其健康行为,进而对健康差异的改善具有间接贡献。文章建议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培育全民健康生活素养、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构建城乡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举措来缩小居民健康差异。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医疗保险 健康差异 贡献分解
【作 者】 张志坚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苗艳青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颜银根
【摘 要】 针对近年来省内跨市流动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文章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流动距离及跨区流动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受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在信息接纳能力、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方面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偏向远距离的流动,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呈“U”形关系;(2)相对其他群体,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流动人口更偏好省内跨市流动;(3)大专和本科学历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促进了中国流动人口省内跨市比例增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关注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转变,适时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并引导人口合理流向,避免造成地方经济波动、失业增加及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形成集聚阴影效应。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受教育程度 流动距离 省内跨市流动
【作 者】 颜银根 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刘成斌 巩娜鑫
【摘 要】 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家庭照料行为对老漂族在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照料行为对老漂族的城市居留意愿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照料晚辈型的老漂族与子女共同居留在城市的意愿显著降低。就人口特征来讲,健康状况差的老年男性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留在城市的倾向更为明显,社会融入与生活习惯制约了老漂族的居留意愿,这可能与代际均衡重心下移导致的养老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及传统的性别分工有关。整体上老漂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意愿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家庭照料分工影响下的部分老漂族表现出不愿意继续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倾向,表明部分养老需求出现分化,但当前社会保障体制的约束与社会文化模式的惯性等因素使多数老年人在面临养老选择时不得不依赖于家庭。
【关键词】 家庭照料行为 居留意愿 代际观念 老漂族
【作 者】 刘成斌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巩娜鑫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汪伟 咸金坤
【摘 要】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年龄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户主年龄与家庭创业存在倒“U”形关系,其拐点出现在31岁;老年人口越多的家庭参与创业的可能性越低,家庭老年人口比重提高1个标准差会导致创业概率下降1%左右。从影响机制看,人口老龄化通过减少家庭社会交往和降低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等渠道抑制家庭创业。以商业保险购买为代表的家庭自我保险行为比参加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计划更能降低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创业的负面影响,提高家庭的创业概率。文章认为,通过政策设计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发展和完善商业保险市场,分散家庭的创业风险,有利于促进创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家庭创业 社会交往 风险偏好 养老压力
【作 者】 汪伟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咸金坤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EMAIL:rkkxzz@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u/388821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