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口科学》2023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点击文章标题可下载全文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机制:研究进展及政策启示





 董昀   何浩钦   吕劼

【摘  要】文章从推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对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相关关系的国际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从中探寻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的双向关联机制,并探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路。主要结论有:(1)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主要目标的实现构成多重挑战: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冲击使经济稳定增长难度加大;人口抚养比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通过削弱财政可持续性等渠道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2)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使利率、信贷、风险承担等多个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均有所削弱。(3)货币政策亦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老龄人口收入水平影响老龄化进程,但其综合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文章将上述研究进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稳定经济运行、提升增长潜力和维护人口安全3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协调配合

    【作  者】 董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浩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吕劼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李敬   军   朱于珂

【摘  要】 优化城镇发展转型路径、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文章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使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增大了10.1%。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促使人口向东部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流动,且这一试点政策在财政压力较低的城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意愿与社会融入程度。据此,文章建议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多维度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立足于人口流动格局差异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均衡发展,并以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定居和融入。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人口流动;人口集聚;定居意愿;社会融入

    【作  者】 李敬     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李军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朱于珂(通讯作者)     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

        陈永胜   崔日明   李丹

【摘  要】文章从就业结构角度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应,基于2003~2019年中国23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自贸区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自贸区设立对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显著增加了所在城市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并降低了制造业就业比重,由此促进了就业结构升级。机制分析表明,自贸区设立能够通过劳动力流动、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改变所在城市的就业结构。自贸区设立显著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降低非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重,但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同时,沿海城市设立自贸区能显著增加服务业就业比重并降低制造业就业比重,而内陆城市设立自贸区的就业效应不显著。空间效应分析表明,自贸区设立会显著减少邻近城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产生虹吸效应。文章结论对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区域就业的引导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就业结构;劳动力流动;产业升级;金融发展

  【作  者】陈永胜    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崔日明    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教授;李丹(通讯作者)    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教授。


公共托幼服务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检验

    石智雷 王 璋

    【摘  要】文章利用2014、2016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基于幼儿园入学年龄限制的“准自然实验”,运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估计了公共托幼服务对女性的就业释放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托幼服务显著提升了女性就业概率,延长了每日工作时间,但未对女性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缩短,睡眠与锻炼时间延长,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劳动;同时,孩子进入幼儿园所增加的托幼费用,也对女性就业产生了刺激效应。文章的结论深化了对公共托幼社会效应的理解,为进一步完善双薪型家庭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公共托幼服务;女性就业;模糊断点回归

    【作  者】 石智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王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从上海看中国大城市女性终身未育趋势——兼论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适用性

    陈蓉

    【摘  要】 终身未育者增多是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突出的新变化,已有研究大多认为中国仍是“普育”社会,并将其视为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独特之处。文章以中国上海市为例,从代际差异、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特征3个维度,使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995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相关婚育调查数据,考察女性终身未育现象的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切入口浅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就已度过育龄期和处于育龄末期的女性而言,上海市女性终身未育水平仍低于欧洲国家和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东亚社会;但相对年轻的“65后”“70后”女性与年长队列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终身未育水平上升趋势。越是年轻的女性队列,终身未婚对终身未育的贡献越大;非上海户籍女性的终身未育水平低于上海户籍女性,但年轻队列中前者明显向后者靠拢。女性终身未育率还表现出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的特征。当前仍处于育龄期的年轻队列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年长队列,且婚育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和个体性,婚育意愿低迷,推迟婚育的人群规模也在扩大,这些迹象预示着年轻队列的终身未育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女性终身未育现象及其扩散趋势,或许预示着当前中国社会的“普育”现象是“过渡性”的而非“独特性”特征。

    【关键词】 终身未育;第二次人口转变;人口普查;上海

    【作  者】 陈蓉     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探究——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检验

    成前   陆杰华   郑保丰【摘  要】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考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有助于扩大内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文章利用长护险制度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结合2011~2018年CHARLS追踪调查数据,从消费视角考察长护险制度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长护险有助于促进中老年消费,缓解失能风险对消费的冲击;其消费促进效应突出地体现在食品、日常生活开支等基础型消费中。长护险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因各地试点模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筹资方式多元、参保群体集中、保障水平较高、服务方式多样的长护险模式对中老年消费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效应。此外,长护险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也存在人群和地域差异,失能家庭和低收入的中老年人群受长护险的影响更大,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地区长护险的消费促进效应也更为显著。研究指出,预防性储蓄和家庭代际支持模式的变化,是长护险影响中老年消费的重要机制。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探讨了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老年消费;CHARLS

    【作  者】 成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陆杰华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社会学系,教授;郑保丰(通讯作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家庭照料的影响

        朱震宇

【摘  要】 如何缓解家庭照料压力、弥补老年照护人力资源短缺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3、2015、2018年数据,并与相应年份地区统计年鉴数据匹配形成四期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考察长期护理保险对家庭照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护理保险显著挤出了家庭提供的老年照料时间,使试点地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的日均照料时间下降44.8%,显著缓解了家庭照料服务的压力。(2)从动态效应看,长护险的政策效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随时间变化呈增强趋势。(3)长护险对缓解重度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料压力更为显著,城镇地区的政策效应强于农村地区。(4)长护险对家庭照料时间的挤出并没有伴随着家庭转移支付的显著下降,但减少了子女提供的陪伴和情感联络。(5)长护险对家庭照料时间的挤出并没有以损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为代价,且降低了其医疗服务的利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老年人的健康。文章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缓解家庭照料压力的基础上,应重视对家庭照料功能的支持,促进子女对老年父母的陪伴和情感联络。随着长护险制度不断扩面,着重推动农村地区失能老人对专业化护理服务的利用有利于缓解农村家庭照料压力。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家庭照料服务压力;挤出效应;动态效应

  【作  者】朱震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对外出农民工统计方式的重新思考

张在一   毛学峰【摘  要】外出农民工作为中国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向涉及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布局,对城乡资源分配格局的谋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中,对外出群体不恰当的统计方式会误导对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和劳动力流出地发展方向的判断。文章从现有外出农民工统计方式的历史发展出发,讨论其中存在的逻辑惯性,指出这一惯性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利用CLDS2016年数据识别出被忽视的“在家异地就业”群体。据此,文章将外出农民工话题分为“从流入地看外出的流动性”和“从流出地看外出的非农性”两种视角。文章建议,在关注流动性时,以离家为样本筛选的逻辑起点,以县域作为外出的空间边界;在关注非农性时,可以忽略其是否离家,而考虑以镇(乡)域作为外出的空间边界。

    【关键词】 外出农民工 统计口径 流动人口 农民工市民化 乡村精英

    【作  者】张在一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毛学峰(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END




往期回顾#《中国人口科学》2023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中国人口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6期目录和摘要《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