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藏在文具盒里的“真假课程表”

2017-01-08 陈罡 中国教师报


我曾经到访过一所名校,听校长介绍学校课程建设时,觉得理念前瞻、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很好地体现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感觉课改落在了实处。但此后课间我无意中走进了一间八年级教室,看到学生打开的文具盒里贴着一张课程表,语文12节、数学12节、英语12节,加上物理、体育等中考科目,一周要上45节课,音乐、美术等非中考科目踪迹全无。


这其实就是藏在文具盒里的第一个秘密:真假课程表。


上级部门检查、学校校长介绍,呈现的都是完全符合课时计划的课程安排,而实际学生每天真实的课程表却完全不同。更可怕的是,本应该最讲诚信的校园,却在课程表中充斥着谎言和欺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


藏在学生文具盒中的第二个秘密:临时课程表。


随着小学六年级毕业统考将至,家长就会向一些学校建议加课,教师就会遮遮掩掩地占课,一些学校就会以“应试”为理由,默许临时课程表的存在。可怜的学生在这个时段会与音、体、美课程无缘;而认真落实课时计划的学校会被家长指责不负责任、不重视教学,市场经济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教育现场上演,令人不胜唏嘘。


就我看来,课程表是学校课程建设最真实的体现。起点是学生的发展,进而从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育人目标出发,构建学校课程图谱,制订学校课时计划,再体现到课程表上。


因此,唯有课程表才最能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的真实状态。我近来常想,学校低年级“主题课程周的课表”安排,可以以课程综合化的方式,从而努力实现“让儿童看见完整世界”的目标。


当然,仅仅是站在“真实”的角度,批判现实中课程表这一藏在文具盒中的秘密,显然是不够的。我在此试图立足于变革,想象未来课程表可能有待发掘的秘密。


01

内容的重构


翻看学校历年的课程表,从其内容看基本大同小异。但从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看,课程表的内容在未来一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基础类课程会有整合的趋势,基于学科逻辑的分科课程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有些内容会基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产生整合和重构;拓展类课程会以选修课的形式,陆续进入正式的学生课程表,丰富、多元、个性化的课程特征也会让课程表的内容因人而异;探究类课程将会打破某一时段内固定的周课表形式,以一周甚至更长的时段重构课程表内容。


02

结构的调整


法国的“课时三分制”,就把智力基础课程相对集中安排在上午,而把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集中安排在下午;日本的“午前5时间制”,则在午餐前安排5节课,多为学科课程,在午餐后特别设立“综合学习时间”,试图在纵向的学科课程结构基础上,采取“综合化”方式探索横向联系,实施一种“宽松的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课程表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灵活而切合实际的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


03

运行方式的变革


小幅度的变革可以是:把某些每周一节的课程调整为间周两节,比如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音乐课和美术课,这种“长课”形式更符合学科特点;把每周一节的诵读经典课调整为每天早晨十分钟的晨诵课,更有助于学生“日有所诵”等;更大幅度的变革可能在更长时间段内进行,如小学数学六年总课时大约是1015节、语文大约是1540节,基于学生学习这两门学科的特点,可以在一二年级多安排语文学习内容,等到中高年级再增加数学学科课时,减少语文学科课时,保持这两门学科总课时达成即可。


当然,无论是对“真实”现状的批判,还是基于对“变革”的想象,与其说课程表的“秘密”藏在学生的文具盒中,倒不如说是藏在校长和教师心中,这个秘密就是“我们究竟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作者系特级教师、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副局长、屯溪路小学校长)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波音


【点击页面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呗↑】

【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在最下方点赞↓】

微信ID:zgjsbqmt长按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猜你喜欢

告读者 | 迎接2017,我们坚守初心再出发

推荐 | 一线教师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10个“绝招”教你走出误区!

新观察 | 课堂的未来在何方?中国教师报三位资深记者如是说……

推荐 | 2017,做个会休息的好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