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佐藤学 | 小组合作几人最合适?经过5轮实验我们终于得出结论……
导
读
走过10多个年头的课改已经步入深水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而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正好击中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痛处。于是,一些教师跟随佐藤学,开启了探索中国教育突围的路径。为此,我们特别开设“我学佐藤学”专栏,将跟随佐藤学一起改进教学的教师们的成果展示出来。
佐藤学认为,高年段的小组合作人数应该控制在3-4人,以4人为主;低年段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应该以2人为主,即成对学习。
非常幸运与佐藤学一起参加过一次研讨会,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小组合作人数的观点。
佐藤学认为,高年段的小组合作人数应该控制在3-4人,以4人为主。
而十多年前,我在做数学小论文研究时,就进行过小组合作人数的研究。当时我是从每个小组6人开始研究的,研究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当时小组合作任务是完成一篇小学数学毕业论文。论文在全班发布前,我会对学生进行“口试”,一般是让学生说出文章中自己的主要观点,或者谈一谈主要内容。我发现,每个小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参与者”——他们只是署了名,并没有真正参与作品的开发和创作,我认为这是小组合作人数过多导致的。
第二轮的研究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我把人数控制在每组5人,学生的参与度有了一些提升,我发现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交流的时间过长,效率偏低。
第三轮研究时,研究对象依然是五年级学生,我把人数控制在每组4人以内。结果作品质量并没有比5人小组提高多少,只是“口试”时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提高。我把这个实验结果在课堂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我发现,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有了一些提升,最为关键的是小组的管理水平提升了。在小组交流时,交流的声音降低了,交流的速度提高了,但交流的质量没有太大变化。
在进行第四轮实验时,研究对象依然是五年级学生。我把小组合作人数确定为每组至少2人,最多4人,这时班级里出现了2人组、3人组和4人组。这次研究结果表明:2人组的交流速度特别快,但是交流的质量下降了,比如解决问题很难实现方法多样化;交流的声音也小了,但结论的错误率提高了。3人组的交流非常充分,方法的多样化比2人组明显提升,交流的声音与4人组没有差别,交流的速度也很快;问题是结论的正确率比4人组低,特别是在同质构组时,如果3人的学习能力都偏低,几乎很难完成任务。而在完成数学小论文创作时,3人组的质量和4人组的质量差别不明显,但3人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已经很难找到“假参与者”;而2人组的质量要低于3人组。反复验证后我发现,五六年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3-4人最为合适。这与佐藤学的观点基本一致。
此外,佐藤学认为,低年段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应该以2人为主,即成对学习。
在第五轮实验时,我研究的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又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在分配小组时,我设计了4人组和3人组。上课时,我发现许多问题。第一,小组学习不论是独立学习还是互相交流,声音都很大。我观察和记录后发现,一个小组中往往会产生2个交流团体,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一对一交流。于是,我对发言顺序和规则进行了强调,情况有所改善,但产生了新问题:在4人组交流时,往往会产生1个或2个学生不注意听别人发言的情况,虽然在高年段也有过类似现象,但没有这么普遍。第二,交流的质量明显降低,有时甚至看不出交流效果,交流成了一种形式,当学习内容偏难时更为明显。当我把人数调整为2人交流后,上面几个问题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观。这也与佐藤学的观点基本一致。
我想,这些结论对于许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或许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文章来源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编辑 | 冬慈
▽猜你喜欢▽
❶推荐 | 2017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了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