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这三件事父母尽量少做

钱志亮 中国教师报 2023-02-22

一个心理阳光、健康的孩子,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内心”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随着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竞争、内卷已经早早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很多孩子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


沉迷网络游戏、厌学;

人际交往中屡屡碰壁;

自卑、消沉、经常陷入焦虑的状态;

脾气不稳定且有攻击性行为;

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父母

……


曾有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并且儿童心理问题门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不得不承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急需关注的问题。


很多父母对此十分不理解: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为什么心理会出现这么多问题?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


其实,一个心理阳光、健康的孩子,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被爱、自信和勇气所填满,有没有锻炼出一定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真实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长之路上,内心不曾有过这些力量,很容易产生孤独和绝望之感。


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言,以下这三件事父母要尽量少做。


不要让学习成绩成为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 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而在很多家庭,学习成绩变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也成了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在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钟华是一名高三的女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比如钟华考了第三名,大人不会给出表扬,反而问:“那第一是谁啊?第二是谁啊?”


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名,大人还是会追问:“那全级第一是谁啊?你排第几?”


钟华坦言:‘你可以考得更好’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就好像是我是一头驴,我前面吊了一根胡萝卜,我在拼命为了这件事奔跑。”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父母的赞赏或回应。


考得好,皆大欢喜,考不好,家里只剩下唉声叹气。


有一位初中生问妈妈:“我做什么可以让你高兴?”


妈妈讲:“你把学习搞好了,我就谢天谢地了?”


在孩子看来:


“我学习不好爸妈就不高兴,唯有学得好,他们才爱我,我只是一个学习工具!”


很多孩子把学习当成家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任务,没有目标感,同时,他们无法从生活其他事情中获得价值感,渐渐地,不能好好地与身边人相处、不懂如何与世界相处。


在学习方面频繁受挫,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中。很多孩子常常会产生一种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焦虑,觉得学习和生活没有意义,对自我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判断,这些消极的意识,一旦占据了孩子的内心,往往会伴随着他整个学习生涯。


学习之路上,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越多,孩子才不会变得“空心”。


心理阳光的孩子,背后也会有个阳光的家庭,他们懂得:“家是一个永远可以包容、接纳我的地方。”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学习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家人永远可以接住自己。


对自己永远支持、理解、尊重的父母,孩子的内心才会是富足的。


不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亲子关系最容易掉入“控制”的陷阱”,这种控制最让孩子感到痛苦。


一位14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母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一怒之下跑去报警。

 

警察来到家里,爸爸不慌不忙地说: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能监控你?



控制一个孩子,父母最常使用的理由就是“我是你什么人”、“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会害你吗”。


其深层含义是“你必须听我话,我对你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并且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这种密不透风的“关心”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然而,越是想方设法地控制孩子,最后也越容易失去孩子。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每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会有独立的意识,如果父母万事插手,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升学成家,对孩子来说,反而变成一副枷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焦虑与压力也成倍增长。


人生最痛苦事情之一,就是没有选择权。


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


家长无处不在的控制,导致孩子产生慢性压力。随着压力的积累,逐渐削弱孩子应对和化解压力的能力。


幸福的家庭,少不了界限感。


幸福的孩子,也少不了来自父母的放手和尊重。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在不断地尝试和经历中,发展出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不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独立性


作为大人,我们常常很不理解孩子所背负的痛苦:“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


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痛苦和压力都是相对出现的。

我们无法完全替孩子消除压力,但却可以教他如何和压力相处,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这种心理韧性不是天生习得,而是后天慢慢培养锻炼起来的。

认识一位家长,暑期送孩子参加夏令营,孩子表现得特别好,不仅独立能力超强,还会主动帮老师忙。


有的小孩不习惯新环境,因为想家而闷闷不乐,他还会主动上前安慰,连老师们都夸孩子就像小太阳一样。


很多人问这位家长的养育经验,这位妈妈的答案很简单:“可能因为我比较放心吧,很多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他发现了自身的能力,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脆弱、禁不起打击,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关。

当孩子遇到问题立即给予帮助,不肯给孩子一次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心。

这样的孩子,当他独立面对挫折其实是很无助的,没有应变的能力,也没有强大的内心面对失败的痛苦。

孩子需要实践与探索来获取自身的自信,这一件件小事里,孩子获得了经验和教训,最后带给他的是成就感与自信。


不要小看这种训练,它会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食其力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会尝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不是逃避或一蹶不振。

希望我们都能帮助孩子成为内心强大、心理阳光的人。


作者 |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qzlgzs)

 编辑 | 白衣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010-82296739(康老师)

2022中小学生分年级暑假劳动清单
中小学必背古诗文345篇(2022版)
开学时,每个孩子眼前都有一座宝藏
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