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鳌江?这里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不只是流汗,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让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
水培植物与水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如何养护水培植物?在一节植物水培劳动课上,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梅源中心小学教师蔡伟红为学生准备了土培绿萝,让他们将绿萝从土壤移至清水,体验水培的过程,感受其中的乐趣。
对于学生来说,在移植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根系是一个难点。“土培转为水培就需要把绿萝的根系清洗干净,然后把一些过长、腐烂、长势较弱的根系剪掉……”在蔡伟红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温在尹小心地将绿萝取出来,耐心冲洗,仔细修剪,把绿萝的根系稳固在透明的水培容器里。
梅源中心小学“水培课”
这样的场景不仅出现在鳌江镇梅源中心小学。近年来,鳌江学区专门出台了《平阳县教育局鳌江学区劳动教育行动方案》,把劳动育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新时代“1+X”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
在“做中学”中开启劳动教育
“梅源是国家级生态社区,植物种类丰富,我们可以结合这个特色开发‘水培课程’!”6年前,鳌江镇梅源中心小学教师林思松和陈志文在一次对话中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水培课程”因此应运而生,自此,以一节“水培课”为起点,学校踏上了融合在地资源的劳动教育之旅,建立了“两园两坊一池一馆”,也因此被评为温州乡村“小而优”市级示范学校。
与梅源中心小学依托地域资源生成劳动课程不同,刚刚建校3年的鳌江镇滨江小学从建校之初,便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框架,整体设计了“海洋文化新劳动课程”。
“如果有一天你被困荒岛,该如何自救?”在滨江小学专门打造的荒岛求生体验馆能找到答案。
荒岛求生体验馆将虚拟背景与实物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再现荒岛场景,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学习在残酷环境下的基本生存能力。
如何编织好一张渔网呢?当教师宋依见介绍并讲解完注意事项后,学生马上兴奋地行动起来。先是绕梭子,将成团的线网安装在编织渔网的工具梭子上,接着就要借助梭子和尺板完成编织渔网的工作,挑、压、穿、拉……
在滨江小学的荒岛求生课上,学生学习扎木筏技能
“老师,起网头该怎么起啊?”“老师,我的线用完了,该怎么接呢?”“老师,渔网打结是不是这么打的?”,课堂上讨论声此起彼伏,复杂的渔网在孩子们的巧手中渐渐成形。
滨江小学处于渔民之乡,渔民捕鱼、补渔网、晒鱼干等场景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为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学校因地制宜打造“海港教育”品牌,同时打造“海港生态”拓展型课程体系,将湿地、灯塔、码头、海岛等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中,积极探索海洋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特点就是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劳动中感受海洋文化,同时教会他们一些生存的基本技能。” 滨江小学副校长温少芝说。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如何让劳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是鳌江教育人一直在孜孜探索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03年,平阳新纪元学校就开始探索实施每周下午三节“整理课”,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课桌、书本、作业等整理整齐。在每周的“整理日”活动上,一位教师带领十几位学生组成“师生小家庭”进行自理能力比赛。
时间来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自此鳌江学区开始系统进行劳动课程设计,各学校依托校园、家园、田园、社园下,让学生的劳动过程“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学校应在早期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鳌江学区主任方德裕认为。
在“1+X”格局中看见劳动教育新样态
劳动教育不是一所学校的行动,如何区域整体推进?
鳌江学区鼓励各校各美其美,提出并践行新时代背景下“1+X”区域劳动教育格局:“1”指基础劳动,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X”指学区各校根据学校文化、课程基础、地域资源自主探索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形成“一校一品”,各校百花齐放的格局。
鳌江学区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千年古镇鳌江镇,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都有浓浓的海洋味。以滨江小学为例,其劳动课程包括五大板块——海之技、海之艺、海之味、海之创、海之爱。其中,海之技课程板块涵盖水手结、编织渔网、钻木取火、扎木筏等荒岛求生技能。
“我们的五大课程群巧设计、细分解、重过程,让学生获得了劳动技能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学会与环境相处、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滨江小学校长李开武介绍了学校的课程群,其中海之技聚焦生存劳动;海之味聚焦食育劳动;海之艺聚焦艺术劳动,如贝壳工艺、海洋贴画等;海之创聚焦创造劳动,如海洋船模;海之爱聚焦公益劳动,如蓝丝带志愿者活动等。
鳌江四中西塘校区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构建生活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审美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四大课程群。其中在审美性劳动方面,学校将“太平钿”剪纸作为劳动教育的特色项目进行推广。
《你言我语“赏”祝福》是太平钿剪纸课程的第一课,这门课在太平钿剪纸微展厅进行。在真实情境中,学生了解太平钿剪纸在旧时生活中的应用,然后自己动手制作。“在制作太平钿剪纸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剪纸是人们联络情感的使者。”学生高欣欣说。
“我们想以太平钿剪纸作为切入点,促进五育融合,为成就学生未来人生打下坚实基础。”鳌江四中西塘校区副校长吴同福说。
平阳新纪元学校构建“进阶式”任务、“卷入式”参与、“项目式”组织、“交互式”拓展的“小初梯度劳动课程”,使学生“出力流汗”的课程价值得以实现。
学生董华嘉、叶国亮、鲍礼宗刚刚参加完2023年温州市初中学生项目化学习现场挑战赛,主题是“木制桥梁承重”,3名学生根据限定的材料进行现场创作。“按照力学知识,这样搭建承重更加稳固!”“不行,桥的长度与桥面高度不够,承重不够!”他们搭线、接桥、裁剪、粘贴……历时两个多小时,木制桥梁终于搭建完成。接下来是紧张的承重测量了。10斤、20斤、50斤、80斤……最终,一等奖第一名花落新纪元学校代表队。
在指导教师戴成都看来,劳动教育的形式将来可能更多转向创造性劳动,“高阶思维的项目化学习是一个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美学等知识的劳动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对学生长期进行深度思维的训练和多元思维的培养。”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劳动教育发展,鳌江学区推出了协同推进机制、师资保障机制、专业引领机制、经费奖励机制、评价健全机制等五大机制。
“我们对鳌江学区劳动教育提出三个目标:一是着眼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素养培养目标,二是着眼学区劳动教育可持续推进的区域发展目标,三是着眼学区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区域阶段目标。”鳌江学区党委书记王旭标告诉记者。
在劳动中育人才是目的
“正在做”是浙鳌中学一项特别的劳动项目。
在浙鳌中学,所有的日常管理制度和要求都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学生寝室的内务整理都很到位,而保持寝室干净整洁的秘诀便是寝室卫生“正在做”八步法。比如,第三步是进卫生间,擦拭水池、洗脸台、墙砖、地砖、马桶等,整理毛巾、牙杯等卫生物品。第四步是将擦过的脏毛巾放进水桶认真搓洗,直至洗净为止。
起初,当劳动管理员检查各寝室时,发现许多学生都是应付式被动劳动。浙鳌中学政教处主任吴永军告诉记者:“我们的每个寝室都有6名学生,每天一个学生值日30分钟,分布在早中晚3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各10分钟。‘正在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劳动的习惯,不能为了检查而劳动。”去年开始,每个学生又有了“个人卫生一平方米责任区”,需要每天将教室内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环境维护好,保持整洁。
十几年来,浙鳌中学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在每个学生的学籍档案中有专门的等级评定。高一为社会调查——家庭中的经济学,高二为生产劳动实践——体验与感悟,高三为高考励志远足——环保志愿活动。
“老家在农村山区,假期我来帮奶奶打扫房间。擦房间陈设、清扫地面灰尘、叠洗衣服……虽然既辛苦又耗时,但‘战果’不错。奶奶禁不住一直夸我,我很开心,原来只要用心去做,劳动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快乐和满足。”高二学生邱晨月说。
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在浙鳌中学校长何必团看来,虽然这些劳动很普通也很简单,几乎每所高中都有这样的劳动任务,“但我们是将其作为常规教育教学的章程来实施,不是为了完成某项具体的劳动任务,更不是为了蹭热点”。
作为第一批温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平阳县鳌江镇第五小学以“乐行”教育为品牌,建构校园、田园、家园、社区“四维联动”的劳动课程体系。农场就是课堂,种植也是作业。学生王淑琴说:“班级‘一块田’是我们的另一间教室,让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加立体化、生活化。”
鳌江五小的“丰收节”
在“乐行种植园”,每个班级从一年级开始分到“一块田”,每个季节都有收获,学生将自己种植和照料的萝卜、土豆、番薯、南瓜带回家烹饪。也正因为有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经历,学生才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同时家长也参与其中,每个周末和假期,学生和家长以轮班的形式到“一块田”劳动,收获劳动的果实与美好。
“在鳌江学区,我们看到各校已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转变成生动的实践,高质量的劳动已变成学生生活中的常态。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不只是流汗,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本涛对鳌江学区推进劳动教育的方式表示认同。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出具有鳌江辨识度的劳动教育新路径、新模式,为劳动教育提供‘鳌江经验’。”平阳教育局党委委员郑兴表示。
.
3
2
0
2
5月27日
走进鳌江
全国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论坛
让劳动教育回归真实
扫描二维码,即刻报名
(纯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