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淡、屠西伟 | 制造业集聚与企业减污: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差异
作 者 张平淡 屠西伟
简 介
张平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100875;屠西伟(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00875。刊 期 《财贸经济》2023年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园区和产业群为特色的地理集聚,促进了集聚区内企业经济效率的改善,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污染蔓延现象与经济集聚区高度重叠,河流重金属、雾霾天气等众多污染现象频发,引致集聚与污染的关系颇受关注。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如果制造业集聚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率改进的同时还能带动企业减污,这就可以推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厘清集聚与企业污染排放的真实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于现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将研究对象下沉到微观层面,利用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合并数据,在解决加总偏误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造业集聚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差异化影响。第二,深入剖析制造业集聚对企业不同类型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立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来比较制造业集聚对企业两类污染物排放的减污机制差异,拓展了制造业集聚对企业减污的研究。第三,采用Bartik方法构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识别了制造业集聚对企业减污的影响,并通过已有文献的工具变量佐证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本文基于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合并数据,采用Bartik方法构建城市层面的外部需求作为工具变量,精细甄别了制造业集聚对企业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差异化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制造业集聚加剧了企业COD排放、抑制了企业SO2排放。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大体相仿,结构效应却迥异,即制造业集聚显著降低了煤炭消费占比和能源强度,这是其抑制企业SO2排放的重要原因,不过,制造业集聚降低了企业循环用水率,还提高了新鲜水资源消耗占比,这是其加剧企业COD排放的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国有企业、非高技术行业和城市集聚水平较高地区企业COD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大,对非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和高集聚水平地区企业SO2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研究为推进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有益启示。
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启示。
(1)关注企业减污机制,分类指导,推进企业减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推动企业减污是重中之重。本文实证发现,制造业集聚对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影响大不相同,对大气污染而言,减污降碳能够实现协同增效,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是有效手段;对水体污染而言,需要强化源头减量和加大循环用水,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这就需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
(2)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推动强度和总量双控。本文实证发现,制造业集聚能够降低SO2和COD排放强度,但加剧了COD排放量,提高了新鲜水耗。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进一步,应该适时考虑推进水资源消耗的强度和总量双控。
(3)坚持创新驱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仍然需要保持制造业比重相对稳定,制造业产出规模扩张与企业减污仍存在冲突,因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支撑 ,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深入研究可以延伸到产业链生态圈,探究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企业集聚对企业生产效率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尤其关注以头部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生态圈的集聚作用。
欢迎关注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浏览全文
▼
微店订阅
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
银行汇款
户 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户行:工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
传 真:010-593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