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丨老司机的编剧技巧大放送(下)

2017-06-09 陈秋平 编剧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编剧圈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秋平Joseph”(ID:beijingbianju)。



1.【剧本陪审团】


许多国家法律上的陪审团制是极大地限制了精英阶层在审判上的权力和作用,从民间产生的草根人士组成的陪审团掌握着生杀大权。这种制度和思路可以借鉴到剧本的评判上来,以解决长期困扰着圈内的剧本评估陷阱。一个剧本好不好,该不该投入巨资拍摄,到底听谁的?交给草根组成的评估团吧!

 

2.【学能】


 一个人身上什么能力最重要?学习的能力!许多人的“衰老”其实是学能的退化和丧失。保持住良好的学习能力,你可以长寿,至少是高品质地活着。学能:好奇心,逻辑力,质疑,探究,耐心,执着,乐观,包容,去偏见,实证等等。

 

3.【创作与专业】


正如几乎所有音乐爱好者都能准确地评判一首歌曲或乐曲是否好听一样,绝大多数读剧本的人(包括制片人、导演、演员、责编、策划甚至普通读者)都能判断它好看或不好看,哪里好看或哪里不好看,但当你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其回答“如何变不好看为好看”的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大多数不靠谱。这时,编剧才是专业的。

 

4.【故事与旋律】

 

故事之于影视剧,正如旋律之于音乐!也许你可以有独一无二的音色,富有创意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配器,交响的呈现,精彩的变奏,美妙的演绎,但如果没有优美的旋律,其他都形同虚设。影视剧的主题再深刻,题材再新颖,角度再巧妙,元素再炫目,离开故事,什么都不是,因为观众只是听故事的一群人。

 

5.【伟大的教育是通俗的】

 

任何可以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的努力,就是教育的精粹。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的电视剧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等,有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是不是伟大,还得看你包装与传播的内容,如果那是些垃圾,你最多是个垃圾搬运工。

 

6.【信仰与迷信】

 

不假思索放弃自主地把对世界的看法和判断能力交给任何的人、救世主、思潮和理论,都是一种迷信。而迷信或洗脑,是靠群体意识灭掉个人意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结论:假如信仰=迷信,我宁愿做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7.【Q&A】

 

新编剧:陈老师我也在尝试着写剧本,为什么在写到中间部分之后,完全没有刚开始想象构思故事时的那种投入与快乐呢??陈秋平:做爱是快乐的,怀孕却是漫长而辛苦的,分娩甚至要人命。

 

8.【向真人秀学习写剧本】

 

举《爸爸去哪儿》为例:1.人物性格设定:注意差别和对比,职业,台湾大陆,年龄,性格;2.人物关系:父亲带小孩,亲子;3.卖点与看点:明星隐私,童趣;4.任务:大任务就是男人带孩子,每期一个小任务,单元难题;5.悬念:任务启动了人物的动作,结果不可预见,过程有趣而生动。

 

9.【怎样写“好人”】

 

我曾对年轻朋友建议找对象看对方是否善良的方法是看他:1.对父母好吗?2.对兄弟姐妹好吗?3.对朋友好吗?4.对穷人和弱势群体好吗?5.对小动物好吗?6.对公益热心吗?7.对坏人坏事憎恨和排斥吗(姑且不谈是否斗争)?8.在损人利己的事情前会止步和说不吗?9.遵守交规吗?写剧本可以参考。

 

10.【桥段与套路】

 

普遍认同的解释是戏剧片段或经典戏剧片段。包括一个小的单元故事的结构和解决方案。许多桥段深入人心让人终身难忘以至成为经典。因为经典所以太为人所知太熟悉也太没有惊喜,所以对经典桥段的学习和模仿,太容易被人识破并产生审美疲劳和审美逆反,从而被指为抄袭。写作中慎用对经典桥段的借鉴、模仿或借用!

 

11.【借鉴与抄袭】

 

一般来说,对宏观或抽象事物的模仿和学习为借鉴:主题、题材、类型、风格、基调、节奏、结构方式、大故事核甚至大故事梗,大人物关系(去掉人物职业和性格特征)等等,这些可以一定程度学习和模仿而不被指责。对微观或具象事物的借用,就可能涉嫌抄袭:桥段(单元故事或小情节)、台词、细节、人物性格等。

 

12.【佐料与食材】

 

剧本创作中我们会引入一些“元素”(也称收视元素),就是能够吸引眼球的事物,这些东西永远只能算佐料,要和故事、人物、主题、情怀有机融合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应。佐料放几种,放多少,顺序几何都是艺术,放得不恰当我们就变成吃佐料。以前有一句话:戏不够恋爱(歌曲)凑,就是这个意思。

 

13.【事后诸葛亮】

 

本来是个贬义词,意思是事后再评判好坏还有什么用?当然,事前诸葛亮也许更重要,他对于事情的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对事情的失败有提醒、警告,甚至有修正,从而大大降低失败几率。但是,我们做事哪有不失败的?失败之后真的不再需要“诸葛亮”?分析失败对未来避免重蹈覆辙的失败,对于总体上走向成功,就真的没有意义?

 

14.【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名人访谈】

 

追星?大多数观众不是。窥探隐私?也许有,但不准确。我想是因为:1.“熟悉”,名人就是公众人物,熟悉才有共鸣,才觉得这个人真实存在;2.好奇,对正面报道之外的多棱面探究;3.阅历,名人多数有传奇人生;4.思考,名人总是站在某个人生高端;5.示范,名人总是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而成名。

 

15.【大纲还是剧本】

 

Q:向制片公司投稿是投大纲还是剧本?A:一般制片公司选项目主要看大纲,因为没有时间看剧本。电影剧本大纲不超过1万字,电视剧大纲不超过3万字,已经可以看出题材、故事核、人物、人物关系和主题(人文价值)。但制片公司选编剧则要看剧本,看文学功底、细节、语言、生活积累、才气、情怀及分寸的拿捏等等。

 

16.【题材两重性】

 

选择题材(写什么或拍什么),不可避免要考量它的两重性,即题材共鸣性和排他性。前者是题材对观众是否具有特别吸引力,比如观众一听这不片子是讲这个的,立即决定要看。排他性则相反,某观众群讨厌排斥这类题材,一听说就坚决不看。比如年轻人一听“这部电影是写学雷锋的故事”就坚决不看。这两重特性尤其要注意呈现在作品的宣传上,包括故事梗概、海报、片名等。策略:扬长避短。对“共鸣性”大力渲染,对“排他性”进行削弱、规避或绕行。

 

17.【生命体验】

 

人都有对生命存在感的体验欲望,即通过一些活动和行为,去亲身经历、感受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体验可以分为“宏观体验”和“微观体验”(也可以称为“共性体验”和“个性体验”)。前者是基本人权,包括自由、教育、生育、爱、安全等。后者包括癖好、偏执、冒险、极端行为等。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人们直接体验生命的机会不多,于是转而通过文学艺术来虚拟完成。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影的意义。

 

18.【负面概念与喜剧】

 

倒霉、出丑、丢人、尴尬、狼狈等负面概念,怎样成为喜剧元素?本该让人悲伤或同情却反而引人发笑,忍俊不禁,难道我们缺乏同情心,顽劣不吝,酷爱恶作剧?不,是因为“离间”!用离间的手法,让某个糟透的事变得不那么真实严肃,可以开玩笑,甚至让人想恶搞一下。离间的手法包括夸张、重复、巧合、误会等。

 

19.【什么叫做写戏的“翻儿”】

 

“翻儿”来源于相声创作中讲究的“三翻四抖”,抖,是抖包袱。翻,就是栓包袱或者系包袱,其实就是做好单元故事,具体说是造一个悬念。抖包袱,就是解决这个悬念(释悬念)。也可理解为一个回合。“再来一翻”,就是再来一个回合,再来一场风波,再来一个危机,再制造一个困境……

 

20.【听歌·唱歌·写歌】

 

听过1000首歌,你也还是一个听歌的人,一个音乐爱好者;唱过100首歌,你也未必是一个歌手。但哪怕你只写过一首耳熟能详的歌,你就可以是一个作词家或作曲家。听歌只需要有听力的耳朵,唱歌需要一副好嗓子和音准,而写歌需要的就太多太多了。其实我说的不是音乐,不是听歌唱歌写歌,而是看戏演戏和写戏。



21.【新闻价值】

 

1.新鲜度(近期与新鲜);1.重要性(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受众人数,社会影响时间与空间);3.显著性(领袖,权威,精英,恶棍,一般人做不到);4.接近度(身边事与天下奇闻,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5.趣味性(非常态,人情味,情趣)。新闻价值不等同于文学艺术价值,但可参考。

 

22.【情怀】

 

邹静之老师说:三流的编剧写故事,二流的编剧写人物,一流的编剧写情怀。可情怀是什么?大多数人回答不出来。辞海上解释:情怀,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或胸怀。在编剧行当里,与之相近的词有:胸襟,情结,境界,关怀,夙愿,追求,信仰,痴迷,梦想……总之,是超越了故事、人物的“形而上”的东西。

 

23.【品酒师与调酒师】

 

影视行业奇缺的是像品酒师和调酒师那样的高端人才。从缸里装一瓶,从瓶里倒出一杯,只需呷一口,便知道是水还是酒,浓香型还是清香型,度数多少,产地在哪儿,市场定位是什么,价格定几何。如果品质还不够好,该怎样勾兑改进,还需窖藏多久……这样的人在影视行业叫什么?剧本医生?

 

24.【不可复制】

 

不可复制,就是不会被效仿。你勉为其难地效仿,就是东施效颦。所以,跟风很愚蠢,因为你跟的作品不可复制。不可复制性包括:1.思想的高度;2.巨大的信息量;3.丰富的细节;4.多元的融会;5.众多鲜活的人物;6.深厚的文化;7.庞大错综的结构;8.独特的气质与风格。而且最要命的是,好作品是这些因素的叠加!

 

25.【借题发挥与借尸还魂】

 

故事很重要,有头、有尾、有悬念、有变化,但还是不够。我们常常看了一个故事之后依然觉得索然寡 44 35393 44 15758 0 0 2802 0 0:00:12 0:00:05 0:00:07 2948。其实,精彩的故事都是借题发挥和借尸还魂的,就是故事后面得有一个价值内核:1.精神启迪;2.道德评价;3.情感共鸣;4.美育体验;5.探索发现;6.哲学反思;7.心理剖析;8.信息分享等。

 

26.【大危机还是小困境】

 

大危机在生活中很罕见,在作品中易流于夸张、做作、狗血。其实对戏剧贡献最大的是小困境,小危机。它容易被理解,能引起共鸣并变化多端、丰富多彩,这是由于它:1.因人物关系导致;2.因规定情景而产生;3.因观念差异而凸显;4.因文化背景而加剧;5.因人类共性而移情。挖出小危机,你的作品就成了!

 

27.【什么是有趣的】

 

到底什么让我们痴迷不已、欲罢不能、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乐不思蜀?有趣的事物!包括:滑稽与幽默、博弈与竞赛、对比与反差、奇思与妙想、神秘与奥妙、变化与莫测、巧合与误会、悬念与期待、童稚与机巧、挑逗与挑战、互动与交流、未知与无穷、禁忌与限制、突破与超越、等等与等等。

 

28.【什么是重要的】

 

写作,尤其设计事件,要选择重要的甚至是严重的来写。你写的东西不重要,让我们看什么?在观众心中什么是重要的呢?生死与财富、爱情与友情、权利与权力、尊严与自由、真假与是非、忠诚与背叛、傲慢与偏见、光荣与梦想、文明与野蛮、孩子与老人、战争与和平、疾病与灾难、生存与发展、信仰与信任、公平与公正等等等等。

 

29.【接地气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只是一个比喻。通常情况下,是和“飘”、“空洞”、“空泛”等概念相对应。可以反向揣摩,“不接地气”大体含义是:1.缺乏细节和生活质感;2.不真实及不符合生活逻辑;3.脱离或不关照现实生活;4.不鲜活、不生动、概念化、符号化;5.题材及人物贵族化,远离普通老百姓生活等。“接地气”正因其概念不清晰,常被人们误用和误解。

 

30.【无实物表演与写作】

 

“无实物表演”是表演功课之一:演员完全不借助任何实物道具和对手,栩栩如生地再现各种生活场景——对着空气表演,比如吃面条、啃鸡块、一个人跳国标舞等。这时演员靠的是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表达力。这概念可移植到写作上,编剧需要凭想象,面对白纸(屏幕),精准逼真地再现完全不存在的人物生活。

 

31.【走进微观世界】

 

观众的观影体验永远都是微观的,作品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细节——细微之处见本真。10分钟甚至5分钟没有真实、细腻、鲜活、生动并符合逻辑的细节,观众立马跳戏,迅速感到假大空。这时故事不再引领和感染观众,他们马上开始挑剔、吐槽、调侃、看笑话。写作过程也一样,进入想象中的微观世界,才能检验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才能让人物活起来。

 

32.【解释词义的方法】

 

解释一个事物的概念可以用三种方法:1.阐释与说明。这需要较好的归纳概括和准确的表述,就是总结讲解一个事物的内在特征;2.举例。是将属于该类事物范畴内任意实例拎出来,说:瞧,这就是它!3.比喻。找到与A事物具有相似特点和规律的B事物进行对比和说明。最后一种方法更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33.【编剧到底是卖剧本,还是卖才华】

 

1.卖剧本,只是一单生意;卖才华,可能终身不愁吃穿。2.卖剧本,你总怕别人骗剧本不给钱;卖才华,是别人生怕你不收他的钱。3.卖剧本,总嫌价格低吃亏了;卖才华,你的剧本干脆可以当赠品,让人免费品尝。4.卖剧本,你可能会以次充好;卖才华,你会每一部作品都精益求精。

 

34.【抵制恶俗】

 

并不是只有“雅艺术”才美好。大众艺术、通俗文学,可以针对包括教育背景、经济收入、社会阶层偏低的中下层的大多数观众,这时的艺术表现和思想表达需要浅显易懂。通俗≠恶俗。恶俗表现:1.扭曲的审美,以丑为美;2.毁三观,恶搞亵渎真善美;3.歧视嘲弄残疾弱势群体;4.丧失尊严,卑躬屈膝,奴才贱相;5.令人作呕地拿生理现象开玩笑,如放屁、狐臭、踩大便等。

 

35.【极致与合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雷剧、狗血剧?因为想创作者想达到“极致”——极致能够抓眼球。合理多数情况是常态,常态不好看,没有吸引力。极致而缺乏合理性,就是狗血。当观众感到银屏上的故事不可信时,立即就出戏了。合理而不极致没人看,极致而不合理没人信。避免“雷”和狗血的办法,就是将极致的事物合理化,你说:这谈何容易?具体办法:在看似不合理的极致事件中,去寻找微观上的逻辑性。就是乍一看不合理,仔细一看,原来如此。

 

36.【说谜语】

 

想想说谜语猜灯谜的情形吧。那可以借用来比喻设置悬念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个谜,让观众去猜想,最后给出正确的答案和谜底。要点:1.谜面要简单明了,观众一看就懂;2.貌似容易,诱导观众上当;3.有观赏性并勾起猜谜的兴趣,趣味性;4.假设多条路径多种解释;5.规定范围,加以限制,防止跑偏;6.一定要误导;7.一波三折逐一否定;8.揭开谜底——出人意料。

 

37.【张力的来源】

 

作品的张力来自内在的真善美!你的故事中缺乏或缺失真善美,一定会出现无力、疲软、庸俗、闹心,甚至令人作呕。这说明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基因,人们观看影视作品时,内心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然而,作品张力的强度,却来自于负面价值对正面价值的打压,即假恶丑势力对真善美的打击、陷害、侵略、污蔑、压迫、折磨、误会、欺凌、蹂躏。只有与假恶丑抗争搏斗并最后胜利的真善美,才具有震撼力量。

 

38.【假冲突假危机假困境】

 

没有危机故事不好看,充满假危机的故事更可怕。何为假?1.不符合逻辑;2.违背大多数观众人生体验;3.小题大作,明明鸡毛蒜皮却大肆渲染夸张;4.无事生非,故意挑事儿,无聊透顶。何为真?有一个简单验证冲突危机困境真与假的方法:假设这事发生在5个熟人身上(包括你),会觉得是危机吗?

 

 

39.【有头有尾有变化】

 

什么是故事?这是一种表述:有头有尾有变化。有头:明示或暗示给观众一个期待的目标,真正的开头是有结尾暗示的。有尾:开头的那个期待,决不能回避,必须要给观众一个结果,一个回答。结局即答案。有变化:如果从开头到结尾都很平、很直、很快、很简单,这样的故事也不成立。所谓“有变化”是指有障碍、有迷雾、有曲折、有起伏、有跌宕、有意料之外。

 

40.【造出来的话题剧】

 

时下热衷制造“话题剧”,初衷是好的,可以理解。社会热点话题有最大的百姓关注度,将其借过来,就有可能创造高收视率。但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大部分话题剧其实是图解社会热点问题,从话题出发所形成的“故事”,往往是强加给人物的,生拉硬拽的。建议:1.话题充其量是元素;2.故事还是从人物出发。


 

41.【魔方原理】

 

开始玩魔方,是从每一个面的颜色都相同起始的。然后错开打乱,让每一面都是任意颜色,在杂乱无章,最终重新还原为六个相同色的面。可以把这个原理用在剧本情节上设置上,启示:1.目的地和结果是存在的,看你有没有能力到达;2.悬念不是结果,而是过程;3.解决第一面概率最大,依顺序概率递减;4.六面成功之前,每一面的成功只是暂时的,随时会被否定;5.从头到尾都是逻辑游戏。

 

42.【深入浅出】

 

深刻的道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借用于写作,就是用通俗的方式讲深刻的故事,就是俗与雅、普及与提高、大众与小众、业余与专业、商业与文艺的关系,也就是用最通俗的方法去讲故事,通过最通俗的故事去体现最高雅的艺术,体现最深刻的思想。何为通俗?要让小孩和较低教育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得懂。

 

43.【举重若轻】

 

举重若重,举轻若轻和举轻若重都不难,难的就是举重若轻。要把极重的物体举起来看上去还得轻如鸿毛,得多有劲儿才能做到啊?!现在太多的电视剧满场在大吵大闹、小题大做、一惊一乍、故弄玄虚,剧中人“内牛满面”,而观众无动于衷。如果反过来多好,画面中波澜不惊,观众已经吓得屁滚尿流。

 

44.【貌似无用的戏】

 

有一种戏貌似废戏,主要表现:不能推动故事情节,偏离故事主线,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和气氛烘托关系也不密切,看似一种状态一种常态。但这些在后来的重场戏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原以为完全无用的,后来发现全都有用,而且非常重要。举例:美国电影《轰天炮》中主角执行任务中的许多遭遇和闲戏,最后发现是重要情节点爆发的伏笔与铺垫。

 

45.【好人与苦难】

 

只写好人,不写他的苦难、困境、危机和历练,这个好人一定不可爱,一定不是足够的好;写苦难,不写好人,就是说,写了一个我们并不喜欢,也不寄托情感的人物在受苦,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会动容,更不会动心。充其量,我们怜悯一下,同情一下,但无法被感动。好作品,一定写“好人遭遇苦难”。

 

46.【缔造一个王国】

 

讲故事有一万种方法,但必须为故事创造一个氛围,我们也称为“典型环境”,就是要缔造一个王国。这个王国是一个只属于本故事人物赖以生存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有它自身的边界与法律,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和逻辑,甚至包括风格、色调、语境、趣味、类型及时空等。它可以像现实世界,也可以不像,但它得有自己合理地逻辑体系。

 

47.【艺术天赋】

 

也叫艺术感觉,很难准确定义。一般认为,能够准确而灵敏地分辨、感受、把握和表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和直觉,就是艺术天赋。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考察方法:看一个人的艺术天赋好不好,就看他的模仿能力怎样。模仿能力很强(其中包含表现力),我们就说他有很好的艺术天赋,否则就是一般或不好。

 

48.【对比反差+分寸尺度】

 

艺术,甚至美学与哲学,其内核源自于“对比反差+分寸尺度”。没有对比,就没有冲突;没有分寸,就失去控制。失去控制的反差是非逻辑的,是没有意义的;仅有控制,虽然合理,虽然符合逻辑,却没有了变化,缺失了不可确定性,弱化甚至丧失了悬念,结果是没有戏剧性,没有张力和感染力。

 

49.【故事核心竞争力】

 

俗称“干活”,是一个故事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包括:1.对象的分量与质量(决定关注度);2.想知道的真相(期待和悬念);3.关键性高准确度细节(现象呈现);4.代表性关联性的广度;5.对象深度跟踪(故事延伸);6.历史追溯(寻找逻辑因果);7.强震撼性结果(隐含主题);8.思考与分析(文艺作品慎用)。

 

50.【载体】

 

剧本的题材就是一艘漂在大海之上的船,船上运载着人(人物)和货物(生活文化色彩元素),船要驶向彼岸要靠灯塔的指引(主题思想),船长(舵手)就是编剧,航海图是策划和构思,指南针、舵、风帆是技巧,凭着这些,我们启航。从起点到终点,我们划出了一条波澜壮阔、起伏跌宕、曲折蜿蜒的航线——故事。

 

51.【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

 

做故事大纲,必须同时兼备宏观与微观。缺宏观,故事没方向,会乱;缺微观,故事空洞、抽象、不真实。宏观设计根据主题思想和戏剧任务进行,达到故事完整、结构巧妙、节奏分明、具有张力;微观设计根据人物性格必然推理和事件之间逻辑勾连,展现有趣、生动、鲜活、合理、感人。

 

52.【私生活】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要关系好,走得近,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相互了解对方的私生活。这个原理用在剧本上,就是要尽快让观众进入人物的私生活。私生活是相对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公共事务而言的。是业余生活、夜生活、关起门的生活(厨房、卧室、私密空间、悄悄话、难言之隐)。

 

53.【口是心非】

 

这个词可重新解读为写台词的诀窍。生活中我们发现语言常常苍白无力:1.说出来的不一定完全表达心里想的(只部分表达);2.说出来的没有准确表达心里想的(词不达意);3.说出来的模棱两可(含糊不清);4.说出来的完全不是心里想的(口是心非)。也许碰巧心口一致,但那往往却枯燥乏味。

 

54.【认同与感同】

 

说严重一点,决定一部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其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否能让编剧继而让观众:1.价值认同(认可与支持);2.美学认同(欣赏与喜欢);3.情感认同(同情与感动)。这也算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常常遇到一号人物不出彩,配角抢风头的原因。你编剧自己都不喜欢一号,怎么行? 

 

55.【让奇葩站在风口浪尖】

 

昨天谈到一个原始问题:怎样让故事好看?我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群人在一起聊天,讲一讲生命中亲身经历的许多重要关头。比如:初吻、初夜、大病、生死关、坐牢、离婚、出轨、背叛、失去亲人……,总之,把人物至于这样的风口浪尖就一定好看,假如人物是一个奇葩就更好。

 

56.【摇摆舞】

 

不确定指哪一种舞蹈,只说舞蹈的动律感与节奏感。左右摇摆,左一右一,左一右二,左三右一……明显感觉有规律,但又常常打破规律;有节奏,又常打破节奏;有强弱,时强时弱。规律与变化并存,规律是基础,变化是亮点。我当然不是说跳舞,而是说写作,说故事,说情节。让观众踩到点又有惊喜。

 

57.【剧本评估】

 

评估是以某种标准对事物价值作量化评判和定性。剧本评估需要:1.判断坏的能力,避免写作歧途和投资风险;2.判断好的能力,为什么好?哪里好?有多好?3.判断潜在好的能力,怎样才好?怎样变好?仅仅判断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是淘金者,想在沙子里找到金。

 

58.【中庸就是平庸】

 

此话有点绝对,写作宁愿如此。因为你要在浩如烟海的投稿中一下子被人挑出来,还要在制片公司激烈的剧本竞赛中鹊起,然后要顺利通过导演和演职员将其呈现为成片,通过电视台购片部严苛的挑剔,最终才呈现到观众面前。最要命的是,你还要让那些几乎被狗血剧滋养到经麻木的观众眼睛一亮。

 

59.【误会法的利与弊】

 

利:1.铺陈故事,塑造人物,展开人物关系。切记不能用它解决最后危机;2.升华主题。写了一段误会不能白写,通过误会要让人物提升,让人物和观众通过误会品味人生更高层次的哲理。弊:观众随故事又哭又笑,付出真情实感和是非评判,结果是一场误会。我又被忽悠被欺骗了!狗日的编剧!

 

60.【结局的知道与不知道】

 

1.开始观众猜不到结局,在故事发展迷雾重重,观众忍不住猜结局。最终结局出人意料(当然要在情理之中);2.开始就基本上猜到了结局,或者已经听人说过了结局。但是这个结局让观众觉得太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所以强烈想要看看,这个结局到底是怎样形成、发展、发生和导致的。



61.【颠覆与诚服】

 

颠覆,不等于异端邪说,不等于表面上对正统的挑战和批判,真正的颠覆,是内在的论据和论证都让人心悦诚服。至少,能够自圆其说,自成一体,并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另类观点。发表颠覆性言论是不难的,真正难上加难的是逻辑严谨的推导和论证。但是,颠覆正统却是应该提倡的思维模式。

 

62.【编故事的要义】

 

大多数人是没有掌握这个东东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故事编得极端的平淡,要么故事编得极端的荒诞。那么要义是什么呢?1.平淡之下要有暗流涌动;2.荒诞之里,必须揭示内在合理。再符合逻辑的平淡,都是平庸;再光怪陆离的奇葩,离开了观众能够看懂和把握的内在逻辑,将一文不值。 

 

63.【故事与写功】

 

常觉得看影视剧本,要么看故事,要么看写功。故事好,写功不好,至少故事吸引人;故事不算好,写功好,充满细节与生活,也其乐融融。故事和写功皆好自然是商品。假如故事也不好,写功又差,真的就没什么看头了。关键是,太多太多的作品正是这样的——故事平庸,且细节、语言、生活皆无。

 

64.【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故事的理想效果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句常用于学术领域的话也适合于用在写作上,可以表述为:大胆设计,小心求证。创作时大胆展开想象,设计出新颖、独特、差异、惊艳的东西,但紧接着,就要小心地去将其做得合理。仅仅大胆夸张天马行空,而不合性的“新颖”是一钱不值的。 

 

65.【美丑观】

 

从美学的角度,说到底,美与丑,其实是一个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的问题。简单讲,美丑观就是价值观,就是是非观。写剧本的过程,就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故事演进,不断判断、取舍、评价、呈现编剧自身的美丑观、世界观的过程。反过来,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也在用观众自己的美丑观去衡量。

 

66.【反方是故事的来源】

 

我们看影视剧,是从正面主人公的视角来观看的,写剧本的时候,却要先找到反派(主人公的对立面)的行为动机和逻辑,要先弄清楚反派想干什么,充分理性地设计反方的动作和事件,只有明确了反面人物要干什么,正在干什么,才知道主人公要干什么和怎样干。我们的错误往往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主人公应该怎样,而完全忽略了反方行为的合理性。

 

67.【点子与创意】

 

在剧本创作中,点子还不是创意,至少,是比较容易复制或替代,并难以变现的“创意”,我们通常只把点子当成一个创意的“A点”。真正有商业价值的,是“故事创意”,应该具备:1.有头有尾的故事;2.有想象空间的人物关系;3.强烈的对比与反差;4.一定的新颖度;5.打动人,感动人;6.有一个积极的主题。

 

作者文章推荐阅读


老司机的编剧技巧大放送(上)

编剧新人怎样卖出自己的剧本?(上)

编剧新人怎样卖出自己的剧本?(下)

怎样成为喜剧编剧(上):动因 & 类型

怎样成为喜剧编剧(下):元素 & 技巧

什么是剧本的亮点?

怎样扩写一个故事?



觉得有用的话您可以扫码打赏作者


   F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