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离全面死亡还差几个618?
刚刚过去的618,将半年来图书电商的打折促销推向了高潮,当当、京东等平台捷报频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久前业内流传的一份实体书店死亡清单,用哀鸿遍野来形容毫不为过。
据说,今年图书电商之所以满减、打折不停歇,颇有一点“趁你病,要你命”的心理,在实体书店为疫情所困之时,一鼓作气把它们统统打趴下。从全国书店几个月的惨状来看,它们的“图谋”正在一步步得逞。
每年两会,“立法限制图书打折,保障书店生存”的提案已经成了“月经贴”。果然,今年又有代表“旧案重提”,在网上依旧遭到了一边倒的冷嘲热讽,比如这条微博热评“建议立法每人必须每年买图书,违法者枪决”。
当然,即便被电商赶上绝路——“出版社批发给我们六折多,今天网上打折后好多三折多了”,大部分书店从业者也未奢求政府出手相救,要么痛下决心彻底转行,要么痛定思痛,重新思考立身之本,挣扎图存。
今年将是国内实体书店的转折之年,618可能会成为标志性的转折点,告别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开店潮,告别暧昧不明的商业模式,告别向各种业态的无限扩张,重回原点,思考书店存在的价值。
开在旅游区内的离河书店选择了不断“做减法”,423读书日开始实行预约制,不再服务来闲逛、拍照、留念的游客。前天虽然取消了预约制,却宣布不再售卖旅游纪念品,即使日营业额能够达到五、六千。
疫情期间,离河书店几乎全靠两三百个精心筛选过的会员活下来。为什么这群人愿意舍电商而不顾?因为有一个可以逼所有人疯狂读书到凌晨的社群,仅凭一个小招数——“每个进群的人改昵称,昵称需要加上在读的书+进度百分比”,就自动筛选出了能一直追随的核心读者,自知没空读书的人会自觉退群。
用店长孙晓迪的话说,离河书店卖书群成了一个小型社科历史类读书打卡社团。
然而,这样的小型社群仅仅能支撑离河书店勉力维持,却还远远不够。离开了微信群,去抖音、淘宝等地方,就是另外一套“资本-流量”的游戏规则,不是一家小小的书店能够玩得转的。
参差书店五月份把房租赚出来了,秘诀就在于和电商差异化的选品。除了到处搜罗绝版二手书之外,它还坚持一条采购原则:无利润、电商价格极低、时常在主流电商或出版方自营电商五折及以下倾销的不采,必备主题书目里的除外(如女性主义主题)。
除此之外,参差书店还有一条差异化之路,就是发掘出版社压在库房多年前出版的滞销好书,服务那些有眼光,有品位,不随电商促销指挥棒而转的读者。
今年一月开业的神兽之间采取了电商同价、会员借阅的经营方式,避免了被电商直接降维打击,以会员费、饮品、策展、活动来探索更多元的盈利方式。
作为一家新书店,神兽之间吸引读者光顾的,是一个分为“好奇-进阶-深入”三个梯度的博雅书单,这份书单不会在网上流传,“访问它唯一办法就是去我们书店浏览书架。”
疫情期间在寸土寸金的三里屯开业的Jetlag Books,则充当了一个世界文化买手的角色,“持续地传达世界各地的灵感和讯息,来自世界各地出版物,让年轻人知道自己仍然和这个世界息息相关,继续融入多元社会,继续扩展文化交流的边界……”
同时,Jetlag Books体现出桀骜不驯的个人气质,不惮于成为一家“奢侈品级书店”,把大部分非目标读者挡在门外。
疫情之后存活下来的书店,都将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传统的书店业态已经坍塌,剩下的就是围绕特定人群的文化服务,无论是为社科爱好者提供选书、打卡、交流服务,还是为内地用户严选港台海外好书,抑或是从全球各地捕捉文化灵感。这些都是图书电商、传统书店、甚至目前的出版业所无法提供的。
所以,不用担心书店之死。因为相比创办一个网站,开发一款App,打造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开书店仍然是相对低成本的创意实验,且不用仰平台鼻息,一切都可随心掌控。书店可以成为体现个人思想的策展空间,一个自发吸引同类的文化据点,一个有别于10万+文章的内容列表,互联网之外的另一块可能之地。
永远都会有勇敢者前赴后继地投身书店,在我们的文化几乎要被流量和算法完全支配的时代。
当然,在这些各自突围的游击队之外,连锁书店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它们的存亡决定了出版业是否还能保有另一个露出的渠道,不至于彻底在电商面前丧失话语权,予取予夺悉听尊便。
上周我们关注了诚品即将退出深圳市场的传闻。下周,方所重庆店即将结业。这种大体量文化商业综合体,很容易受到商业地产整体规划的影响,且更容易受疫情、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虽然西西弗可能只是暂时停下在三四线市场扩张的脚步,虽然它的客群并不喜欢去电商平台比价,但经济萎靡之下的冲动型文化消费是否会受冲击?拼多多的下沉攻势是否会成为威胁?都为这家最大民营连锁书店增添了太多不确定因素。
你618期间在电商平台买了多少书?你上一次在实体书店买书是什么时候?你觉得长此以往书店会最终消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