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星】汪永进:“洞穴”里走出来的古气候学者

南师新媒体团 南京师范大学 2022-06-05
改革开放40周年  奋进中的南师人

高考填报志愿时,

他被调剂到了中学学得最差的专业

从事技术员工作两年后,

他又重返校园继续深造;

“非典”期间

他隔着学校大门,

在烈日下指导博士生论文写作,

年近60岁

他仍带领学生在野外采样实习。

他是石笋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也是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

他就是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汪永进教授


(汪永进教授)


误打误撞

进入地质学领域的大门



时光如果倒流至中学时代,

他绝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从事古气候研究,

因为在各门功课中,

地理是他学得最差的一门。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他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数学专业,

但未被录取,

后被调配志愿到地球化学专业。

汪永进当时认为化学专业也不错,

就高高兴兴地到化学系报告,

却被告知地球化学专业在地质学,

误打误撞进入了地质学领域的大门。


(汪永进中学时照片)



1982年,

汪永进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大毕业,

进入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从事技术员工作。

本科阶段的学习已让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

而技术员工作已然不能满足他对地质学的探究。


两年后,

他回到南京大学继续攻读沉积岩石学硕士学位

博士阶段的学习更让汪永进对地质学痴迷,

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的休息,

在狭小的实验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终他的博士论文

《南京石笋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事件与全球对比》

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汪永进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1993年,

南京汤山地区猿人化石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轰动。

汪永进此时也来到南京猿人洞进行考古工作。

他被地上散落的一根根圆柱体石头所吸引。

这些石头就是很多溶洞景区中很常见的石笋,

因其形似竹笋而得名。

受过地球化学的系统训练,

汪永进很快意识到

石笋在形成过程中很可能记录了古环境信息,

当即捡了几个石笋回来研究。


这几根石笋样品的初步测试结果令人非常振奋,

为了进一步证实数据的可靠性,

他在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进行测试结果对比

确认无误后,

他便撰写文章向Science投稿


文章一经发表,

便得到了国内外古气候专家的关注和肯定,

被美国科学促进会评选为

近十年Science期刊最具影响的31篇论文之一

也许汪永进自己也没想到,

从他踏入猿人洞偶然捡起石笋那一刻起,

就与石笋结下不解之缘。


此后,

汪永进开始在全国各地

采集石笋样品进行更深入的古气候研究。

洞穴通常处在深山老林、山路崎岖、人迹罕至,

野外采样是一项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


2001年夏末,

他带着团队通过一条约6公里长的小路,

沿盘旋70º山体上到神农架天鹅洞采样

返回时天降大雨,

本已泥泞的小路更加难走。

汪永进身上背有几十斤重的石笋,

一不小心在山上滑到,

整个后背被石头刻划撞击一片青紫,

两层外衣均划破,鲜血淋漓。

当随行人员找到他时,

物品散落一地,

但石笋仍紧紧地抱在他怀里。

在这样的野外工作中,

受伤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汪永进在考察地层剖面)



2017年,

近60岁的汪永进仍然带领学生在野外采样。

洞穴中的通道有时只允许一个人匍匐前进,

是对体力非常大的考验。

但当看到质量非常高的样品时,

他认为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但就是凭着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精神,

2005年和2008年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

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学者。

研究成果入选

“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8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01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对于汪永进来说,

进入地质学领域学习可以说是误打误撞,

选择石笋进行古气候研究也是机缘巧合,

但如果没有对科学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精神,

难以想象汪永进可以取得今天的学术成就。



喜欢讲故事的引路人



与其戏剧性的科研生涯不同,

汪永进从小就萌发了从事教育事业的想法。

在中学读书期间,

师资比较缺乏,

每当任课老师临时有事,

他就替老师给学生们上课,

并专心琢磨如何上好一堂课。


汪永进很喜欢讲故事,

一个看似枯燥乏味的科学问题,

经他一讲就变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汪永进上课时肢体语言非常丰富,

配上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汪永进给学生和教师观测标本)



汪永进一直把自己称作是学生的领路人,

他总是把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资讯,

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

《地质学基础》、《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很枯燥,

在他的教授下却充满趣味。

常有学生上了这门课后决意考他的研究生。

在学生眼里,

汪永进上课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幽默


地理野外实习教学风吹日晒、十分艰苦,

一般安排年轻教师带队实习。

但汪永进认为地理本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因此每年的野外实习他总是亲自带队,

从他第一次上课到现在,

20年来从未缺席。


2009年秋季野外实习时,

汪永进拇指指甲不小心被石头划穿,鲜血直淌。

医生建议至少一个星期,

可他第二天仍然出现在野外这个大课堂上。

他的全身心投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自然地理学》2004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为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教学,

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

和研究生一起整理材料分析数据

启发他们开阔思路。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晚间,

你都能在实验室找到他,

很难在家中和他联系上。


2003年“非典”期间,

单位实行封闭管理,

恰好他的一位博士面临毕业。

汪永进隔着学校大门,

在烈日下指导她毕业论文写作。


2007年大年三十,

一位博士打电话告诉他在科研上遇到一个难题。

汪永进骑上自行车,

到办公室和学生一起,解答了疑难。



(汪永进给学生上课)



2007年夏季,

他指导的一位博士投稿的论文

已被录用、准备发表。

在最后定稿时汪永进发现证据尚不充分,

立即让他重新做实验,反复论证。

正是在汪永进这样严格的指导下,

他的研究生大都在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另有多名研究生获得了

“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

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他本人也获2003年省“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5年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老党员的树人情怀


汪永进是一名有30年多年党龄的老党员,

也是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


从1995年起,

他就开始担任自然地理教工支部书记。

他深深认识到,

高校教师支部是党在教学、科研、管理

第一线的战斗堡垒。

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党建工作,

是他一直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汪永进参加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并接受颁奖)


他积极探索高校特色支部工作方法,

创立“树人工作法”

他带领整个支部的教师共同发展,

组织教师们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他重视培养青年教师,

根据青年教师特点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1997年,

汪永进积极响应学校号召,

不顾自己身体瘦弱带头义务献血,

无声地践行着党员职责,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了一大批人。


2002年,

自然地理教工支部年度被评为校先进党支部;

以该支部党员为核心的团队

2006年荣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创新团队,

2007年获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班组)”;

汪永进在2003年度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4年江苏省优秀党员,

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

2016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汪永进说:

“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平凡的本职工作中,

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就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体现。”



(汪永进参加学术人生访谈)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这是汪永进的真实写照,也是给学生人格上的影响和道路上的指引。




往期回顾



每周一星 | 赵生群:硬骨头一啃40年,与《史记》结下不解之缘

我校杨州、龙毅、李亚飞三位教授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

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招聘公告


“每周一星”系列之二

供稿单位:地理科学学院党委


文|陈仕涛、王权、潘文娇、郭亮

编辑|严清如 侯奕辰 金星

审核|郭亮 大华 陈权 潘文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