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网高端对话 | 朱晓进:充分激发起农民内生动力,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磅礴力量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我校副校长朱晓进,做客人民网,以”充分激发起农民内生动力,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为话题,与人民网观众们进行交流。



主持人:朱委员,欢迎您第三次来到人民网接受两会访谈。您是老委员了,您今年又带来了哪些提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朱晓进:好的。我今年提交的主要提案分三个系列,一是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的建议》《关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建议》《关于加强综合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关于做好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建议》《关于根治童工问题的建议》等;二是关于教育的,主要有:《关于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改善教育生态,稳定公办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的建议》《关于对高校教师兼职应实行分类管理的建议》《关于加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建章立制打击“学闹”现象的建议》等;三是关于文化的,主要有:《关于建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议》《关于加大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建议》《关于对“修编家谱”“修建祠堂”“复修祖坟”等热潮加强引导的建议》等。

主持人:您的提案中有许多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 2018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五项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您是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意义的?


朱晓进: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代化,其关键都是在农村。过去我们常讲,“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即将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我们要讲,“实现现代化,老乡别落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指向,就是乡村的现代化,具体是指:乡村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人的现代化。要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



主持人: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当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三留守”问题严重,实现乡村振兴压力较大,对此,您有何建议?


朱晓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农民,关键在充分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要有效地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需要唤醒农民的角色意识、自主意识,要让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目前,在许多地区确实是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三留守”问题严重。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主体空缺,谁来种地,谁来建设乡村?


目前我国城乡仍然存在的较大差距,是乡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乡村产业不发达,农民在乡职业发展前景渺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的宜居环境和生活便利条件整体偏差;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依然突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如何让乡村治理中更多一些有效维系“乡情”的功能等等。乡村如何凝人心、聚人气、振精神,如何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这些方面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


要为回乡创业和留乡创业农民提供用武之地,让农民看到在乡职业发展的前景,为他们搭建实现乡村梦的平台。目前,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乡村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这也是对农业传统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乡村产业选择要充分兼顾乡村禀赋,用好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根据当地原有资源和当地农民传统技能情况扶持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发展。乡村产业要避免金融风险,必须坚持走实体经济之路。从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着眼,要努力拓展产业空间,引进在乡村能够扎根成长的产业。要注重引导乡村产业沿着同一产业链不断由低端向中端和高端延伸和发展。应根据乡村新的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对本乡本土的青年和中老年农民分别进行技能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学了就能用,用了能挣钱。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才能够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才能够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三留守”问题才会得到有效缓解。


要以农村的宜居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农民回乡创业。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提升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要提升乡村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新能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设计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要提升乡村生活的整体质量,提高乡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要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缓解农民为子女教育而“移民”的趋势。持续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够让农民在乡安居乐业。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目标之一,要防止将现有的城市治理体制机械地向乡村延伸,要创新乡民自治的方式和方法,建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以更加浓厚的“乡情”凝人心、聚人气。


要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精神风貌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让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目前部分扶贫地区出现的“红眼羡贫”、“争当贫困户”的苗头应引起关注。要摒弃部分农民身上存在的“等人送小康”的心态,引导他们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场崭新革命,同时也是农民走向人的现代化的一场自我革命,农民必须在这场革命中切实提升精神风貌,提高文明程度。


我们相信,通过振兴乡村产业、营造乡村宜居生活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等多种不可或缺的途径,一定能够充分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广大农民心热起来、手动起来,以巨大的热情、切实的工作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就会形成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多处用到“教育”两个字眼。您能不能简单谈谈发展乡村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和作用?

  

朱晓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这里的“新动能”包含的内容很丰富,通过发展乡村的教育,充分调动起农民内生动力,应该是这个“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让教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


一是要通过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的产业振兴。从乡村的长远发展看,要加快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乡村职业教育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中,农业产业专业设置偏弱偏少;二是在办学的区域布局上,对乡村区域的针对性和便利性不强。要实现乡村农业产业振兴,需要大量的此事农业产业的人才,同时,有更多的农民通过职业教育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并能够就地就业创业,又会有力地助推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是要让公平教育使农村的孩子有“平等机会”“成就人生梦想”。尤其是要加快要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缓解农民为子女教育而“移民”的趋势。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5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教育,“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600多万农村学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这离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大距离。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调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必须是在公平而有质量方面的一体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硬件投入上力度很大,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体现在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而这些方面恰恰应该是当前振兴乡村教育的着力点。持续改善和优化乡村教育条件,才能够让农民在乡安居乐业,让农村的孩子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三是通过发展乡村“大教育”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加强对农民的精神文明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立自强、向上向善;要加强对农民建设新农村能力的教育,让农民增长真本领,能够为振兴农村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要通过各种教育渠道,有效推动广大农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农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其内心植入深深的“乡土梦”和进取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乡土才能成为“热土”。广大农民由内心生发出的生活热情和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热忱,一定会转化为农民为振兴乡村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新动能”。



主持人:您前面谈到,要“创新乡民自治的方式和方法,建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以更加浓厚的“乡情”凝人心、聚人气”,能不能给我们谈得稍微具体一些?

  

朱晓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有待于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更加完善,尤其要让乡村治理更多地发挥有效维系“乡情”的功能。乡村治理应该注重法治、德治与自治的融合,尤其要创新乡民自治的方式和方法。乡村自治要考虑制度规范的刚性要求,更要考虑乡村治理主体的农民的主体作用,要突显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要防止将现有的城市治理体制机械地向乡村延伸。要顺应乡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能够更多地兼顾乡村地域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的因素。完善乡村群众自治制度,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顺民意、借民力、用民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乡村治理要注重与乡土文化传统对接,要在乡村治理体制中更多地融入礼俗文化元素。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相对固化的礼俗社会,长期以来礼俗文化在乡村治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礼俗文化为依托形成的乡村商事制度,使乡村治理更多了一些人情味,也能够提高乡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程度。要发挥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同时一定要让乡规民约更接地气,要让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内化为新的乡村礼俗文化。要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情治”功能。在漫长的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中,乡贤们一直是乡村社会运转、风习教化传承、乡里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发挥了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他们作为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或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或返乡直接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营造“乡情”氛围大有裨益。


总之,优化的乡村治理将会以更加浓厚的“乡情”凝人心、聚人气、振精神,优化的乡村治理一定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能”。

主持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时,特别谈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问题,刚才您在介绍自己提案时,就有涉及这一问题的,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建议。


朱晓进:好的。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进行了专门阐述,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将跨过新的里程碑,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历史关系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三权分置”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一是从承包权的角度来讲,还存在保护不力的问题。长期以来,尽管有《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规范对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进行保护,但相关法律多缺少执法主体,对于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权利的行为,尤其是代表了地方党委政府意志的相关行为,没有有效的遏制和惩戒手段,农民的权利在权力面前极其脆弱。


二是从经营权的角度来讲,还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承接农民土地经营权的主要载体,但目前各类经营主体普遍面临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风险保障难、用地申请难、环评达标难等发展困局,规模小、层次低、发展瓶颈多是各类经营主体存在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基层农经、农技队伍普遍弱化、老化、固化,在公益性服务方面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而市场化的购销、农机、植保等服务的服务主体规模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服务区域较为狭小,“田保姆”式的全程托管服务总体规模还不大。


三是从产权交易的角度来讲,还存在体量不大的问题。江苏是全国农村产权改革的排头兵,2012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成立全国第一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所,2017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县级平台全覆盖。但即便如此,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也存在产权交易种类少、产权交易规模小、交易信息发布渠道单一等问题,部分县(区)交易额刚刚破零,很多乡镇依然“零交易”。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为“三权分置”谋好篇布好局意义非常重大。为此建议:


(一)推进“三权分置”要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根本。土地关系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土地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小农户大量并且长期存在仍是我省农村最大的基本面。在推进土地“三权分置”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牢牢守住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这一根本原则。在实践中,鼓励发展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寻求维护农民利益和发展规模经营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制度,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必须与农民签订正式流转合同,千亩以上规模流转项目应按年进行风险评估。


(二)推进“三权分置”要以明确权属关系为基础。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但考虑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极端复杂性,需要完善和调整的地方还有很多,建议继续抓好确权的扫尾工作,对这项关系千万农户家庭的民心工作给予足够的历史耐心,切实做到确权颁铁证。同时建议省财政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县(区)依托现有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确权信息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权属变更登记服务平台,结合产权交易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确权登记的工作成果。


(三)推进“三权分置”要以培育经营主体为抓手。整合各类支农项目优先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的需求,按政策规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放宽对农业经营主体环保达标的时间限制。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作为推进土地“三权分置”的骨干工程,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集群式发展。


(四)推进“三权分置”要以搞活产权交易为关键。一是建立“双轨双向”的新型交易模式。建立全省统一的移动端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数据互联、服务互通,双轨并进推动农村产权交易迈上新台阶。在交易信息登记上,在登记土地转让信息的同时,接受土地需求预约,建立供需双向的交易撮合机制。二是鼓励基层产权交易中心与第三方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合作,实现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推进。三是建议各级政府在机构编制、人员力量、运作经费上对产权交易机构给予必须的保障,确保产权交易体系正常运行。


(五)推进“三权分置”要以借力发展为重要依靠。注重与现行的强农惠农政策举措做好关联对接,变虚为实,借力发力。一是借助好扶贫攻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转出土地经营权,吸引优势特色产业落地。二是借助好美丽乡村创建政策,鼓励农民搞活土地经营权,发展采摘、民宿等增收产业。三是借助好特色小镇发展政策,鼓励县乡党委政府组织农民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四是借助好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等新型服务形式。


总之,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成功,一定能够壮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

主持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您对建设美丽乡村有何建议?


朱晓进: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长期以来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是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其突出问题有:


一是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还处在示范阶段,农民对整治工作的期望值不是很高,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不强。


二是镇村结合部脏乱差问题突出。在集镇及村庄结合部,脏、乱、差问题还普遍存在,白色污染严重,有的垃圾难以及时清运,部分乡镇道路两侧还能见到暴露垃圾,废品收购点没有围挡。少数乡镇秸秆乱抛现象比较严重,秸秆仍然堆在田头、沟渠边,影响沟渠正常排灌功能。河塘水面漂浮物清理不彻底,河道、沟渠、水塘坡面还有积存垃圾或杂物堆放,国、省、乡、村道路两侧路边沟、田间渠道、水塘淤积比较严重。


其次,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由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普遍依水而建,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


最后,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内容“六清六建”中的每一项都需要资金投入,由于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长效管理需要的经费没有完全落实。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系统规划,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排放,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综合整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此建议:


一、加强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地方政府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把农村环境问题纳入到基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环保知识,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


二、加强农村秸秆综合处理。针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利用复合微生物技术结合腐熟剂加速还田;针对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秸秆,可开沟还田种植。指导农民将多余的作物秸秆粉碎后,添加复合微生物发酵制作有机堆肥、秸秆饲料。


三、加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农村环境中现有的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一切有机废弃物料为原料,添加利用复合有效微生物菌剂制作堆肥,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境卫生状况可以得到很大地改善,不孳生蝇蛆,不流淌污水,不散发臭气。


四、利用复合有效微生物技术修复农村水环境、土壤质量。目前,造成农村水环境、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有:畜禽养殖废弃物、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和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带来的水环境、土壤的污染,可引入微生物技术加以修复。


总之,要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来加强农村环境的治理,以切实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

文 | 来源人民网

编辑 | 魏宵宵

审核 | 郭亮 大华 陈权 潘文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