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星 | 王志高:中华文物保护使者

南师新媒体团 南京师范大学 2022-06-05


他在高考中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全省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考古系录取。

他获评研究员时,是当时江苏省文博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

他倾尽全力保护遗址,被授予“中华文物保护使者”荣誉称号。

他就是社会发展学院王志高教授。


王志高教授在南图新馆六朝建康城遗址考古发掘工地

(前排左3为王志高教授,前排左2为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四下午,我们在随园600号楼王志高教授的办公室采访了他,听他畅谈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在挖土机的铁爪下抢夺地下南京城惊心动魄的瞬间,以及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



开启专业征程


王志高老师出生在安徽东至一个农村家庭,少年时代他虽家境贫寒,但成绩优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往往选择去读中专而非进入一所高中,因为读中专可以迁入城镇户口,且国家负担学费,并能尽快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王老师也不例外,初中毕业后,他曾报考安徽芜湖的一家卫校,但因预录取体检时身体太瘦小而被淘汰,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读全县唯一的省重点高中——东至二中。回忆到此,王老师笑着说:“如果当时那所卫校招收了我,或许现在我就是一名男护士长了。”


在北大求学时期的王志高


高三那年,受同学影响,王志高对于考古懵懂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最终,他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列为自己的高考第一志愿。1985年,他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全省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考古系录取。


去北京读大学,是王志高老师第一次离家前往那么遥远的地方。在此之前,他去过最大的城市只有安徽的安庆和铜陵。第一次进入北京大学,王老师说自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北大实在是太大了”。由于当时北大考古系刚从历史系独立不久,很多北大的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系,王老师先后被带到生物系、历史系报到,最终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找到考古系的报到点。


关于在北大的读书经历,王老师坦言一开始曾经非常痛苦。除了适应与中学相比巨大的心理反差外,还有就是入学后,他才发现高中时充满兴趣的古文字、篆刻与考古学并无太多的关联,考古学枯燥的理论知识一度让他感到迷茫。这种对考古的迷茫感一直持续到大三从山西实习归来后,他终于在田野发掘中找到了对考古专业的兴趣,真正开启他的专业征程。


大学时代的王志高老师,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热衷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曾担任过两任北大文物爱好者协会会长,并曾主编会刊《青年考古学家》。在毕业之际,王老师不仅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这一殊荣,也得到了北大考古系诸多老师的肯定——严文明先生曾为他写过推荐信,而李伯谦先生则为他写下了“志高手勤,硕果如林”的留别赠言。



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1990年7月至2012年10月,王志高在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从事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工作,曾策划、指导六朝建康城遗址、祖堂山南唐陵园遗址、窑岗村明代琉璃窑遗址、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墓等重大考古发掘项目。2006年被评为研究员,是当时江苏省文博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


1997年在高淳薛城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古发掘现场


1998年和1999年,南师大仙林校区在建校施工过程中先后发现了东晋高崧家族墓地李氏家族墓地,王老师主持了这两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玉器和金器的高崧家族墓地还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时考古工地的临时宿舍是在仙林校区人称“黄楼”的一栋办公楼里。每天晚上结束考古工作后,除了下楼看《新闻联播》,王老师唯一的活动就是仔细研读《晋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王老师对六朝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朝文物考古也被确认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王志高教授(右)在石头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在南师大仙林校区主持了这两次考古发掘,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目标,同时也与南师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起,他在我校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任教,并成为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六朝文物考古、古代东亚物质文化交流、南京地方史等。王志高教授曾多次受邀赴韩国、日本参加有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专题学术考察,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出版专业报告、论文、专著等120余篇(部)。


王志高教授在南图新馆地下遗址展览现场

(下蹲右者)


王老师说:“十多年后,我从随园校区乘车到仙林授课,每次都要经过那座不起眼的小‘黄楼’,我常心生感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缘啊!”



成为“中华文物保护使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及本世纪初,我国各项文物保护法规尚不健全,一些开发商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包括六朝建康城遗址在内的南京地下文化遗产常常会面临各种工程的破坏。作为南京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王志高老师不顾个人安危得失,风雨无阻,带领他的团队出现在南京城内外不同的建设工地,采取各种手段阻止施工单位对古代遗址的破坏,为考古发掘争取时间和经费支持。与建筑工地大大小小的负责人轮番理论,王老师已记不清到底有过多少次,但每一次他们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一段时间,大行宫周围的建设单位对他是爱恨交加,并送他一个不雅的称号“那个‘疯子’王志高”。“如今回想起那段经历,仍令我心跳不已。”王老师如是说。


在王老师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六朝建康城遗址发掘与保护的新局面就此打开。自民国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六朝皇宫所在的台城应当位于今东南大学成贤街一带。这一错误观点,通过王老师所带领的考古团队在南京四十多个工地的抢救性发掘,最终被纠正过来。现在大量的考古发现已完全证实,真正的台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大行宫及其以北一带。如今,大行宫地区已被划入《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中的“紫线”范围,得到了法规的保护。而在这背后,不知浸透了王老师和他所在团队的多少努力与汗水。


王志高教授深夜冒雨阻止某建设工地的野蛮施工

(穿白色衬衫者)


除六朝建康城遗址外,在王老师的强烈呼吁和努力下,他所主持发掘的江宁上坊孙吴大墓、曾任郑和下西洋副使的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墓、新世纪广场工地东晋砖铺车道、长江路广厦地产工地南朝水闸、颜料坊工地明代砖井、窑岗村30号明代琉璃窑等许多重要遗迹都得到了完好的保护。


王志高教授(左3)与蒋赞初先生等

在南京图书馆讨论古代遗迹的保护与展示


2011年1月,王老师获得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中华文物保护使者”荣誉称号。相较于这个荣誉称号,王老师说,他更喜欢“那个‘疯子’王志高”这个称呼。


2004年王志高教授在韩国古都庆州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很快就要结束了,最后,王志高教授寄语青年学子4个关键词:兴趣、认真、方法、创新


(1)要培养兴趣。兴趣对青年学子未来的事业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对所从事工作充满兴趣,才有可能不知疲倦,并取得成就。

(2)要认真敬业。青年学子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认真敬业的态度比能力更加重要——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获得,但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则会影响他的一生。

(3)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方法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青年学子仅仅重视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更新、创造知识。

(4)要敢于创新。所有的既有知识及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青年学子要敢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以敬畏之心挑战并超越前贤,方能取得与这个伟大时代相称的成就。




往期回顾

十五年的沉淀,只为诠释大学校园里的戏曲之美

NNU之声·母亲节特辑 | 确认过眼神,您是我最爱的人

每周一星 | 王骏:我要给人生做加法

让我们拽住春天的尾巴,在南师校园聊聊身边的艺术



“每周一星”系列之十二

供稿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党委


文案 | 左凯文、张驰、徐翎、郭亮

编辑 | 金星

原文见“阳光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