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星|沈世斌:小小智能车,开出万千气象


他实践创新产学结合,率领团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展现南师光芒;


他潜心钻研永不止步,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提升技术水平;


他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以实践和实验培养出优秀的莘莘学子;


他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沈世斌老师。





打开智能车项目的大门



近年来,沈世斌指导过许多省级和国家级的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等,涉猎广泛,荣誉繁多,但其中他投入精力最多的还是智能车竞赛。


2007年,沈世斌开始钻研智能车竞赛。准备的第一年,沈世斌的团队连竞赛现场都没有见过,也不了解其他高校的水平,可以说是“闭门造车”。作为指导老师,沈世斌只能依靠自己电子、自动化、机电等方面的基本功,一步步摸索,一步步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就这样,准备了整整一年。2008年8月底,沈世斌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智能车竞赛。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团队顺利挺进全国总决赛。


然而,到了决赛地点东北大学刘长春体育馆之后,团队遭遇了新的挑战。体育馆有一整面十几米高的玻璃墙,太阳光照透过玻璃在赛道上产生强烈反光,这会直接影响到智能车的摄像机对赛道的识别,智能车的屏幕上只能显示出白花花的一片。大赛组委会在练习赛当晚也通知参赛者们无法找到遮住整面玻璃墙的巨型窗帘。为克服光线问题,沈世斌只能带领学生通宵研究修改方案。最终,团队通过重调参数、将摄像头朝下等方法解决了这一困境,但这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智能车的速度。



赛道对团队来说也具有很大挑战。因为第一次参加全国决赛,老师和学生们在比赛前并不知道赛道形状,有些赛道的道型是之前在校训练期间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复杂道型的转弯、路障对智能车性能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尽管困难重重,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南师大智能车团队在参赛的第一年就夺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收获了大赛经验。


比赛结束回到学校后,整个团队顾不得庆祝也顾不得休息,立马投入到第二年比赛的准备之中。除了本专业知识,沈世斌带领同学们开始研究汽车工程、光学、甚至是中学物理等一切和智能车有关的知识。第二年,南师大智能车队一举获得了全国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


11年来,沈老师带领团队取得丰硕成果。团队共获得全国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21项,二等奖10项;获得华东地区和江苏省的奖项多达70项。在今年8月,沈世斌带领的5支代表队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各自组别的一等奖,其中一支队伍获得了全国冠军,一支获得了全国季军。


“智能车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从2008年至今,沈世斌每年暑假都会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智能车竞赛。从第一次参加全国赛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遇到问题能一下子列出好几种预案,背后是一次次比赛的经验累积,也是他从不松懈的努力与不断钻研探索多学科多领域专业知识的坚持。



参赛十多年来,沈世斌没有好好地休过一次寒暑假,他的心总是牵挂着团队。智能车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沈世斌笑着说。率队参赛之前,他会在家中模拟比赛流程,提前对一些比赛的细节进行规划。因为每年的智能车大赛都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他还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锻炼。备赛期间,他陪伴学生的时间特别长,往往在实验室留到大半夜,每天起得还比学生早。特别是临近比赛的那段时间,即使是暑假,每天早上六七点到实验室一直待到晚上十一点是沈世斌的常态。对待学生他事无巨细,外出比赛期间,他通常把食宿和交通都安排妥当,让学生能够专注于比赛。他在备赛和比赛期间每天都处于神经紧绷状态,这就导致每年大赛结束后的突然放松对于沈世斌来说变得很不适应,也时常因此感冒患病。“大家都很感谢沈老师,他让我们接触了智能车比赛,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对我们之后继续读研深造也有很大帮助。”队员说。


8月底的比赛一结束,沈世斌就要着手准备新学期开学的诸多事宜,作为实验室主任的他还要为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和用品,再次投入到新一轮的教学中去。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也鼓励学生在学术科研领域有所突破。他指导的本科生课题“无人车激光雷达数据融合方法的研究”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还指导本科生公开发表数篇科研论文。他也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及“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沈世斌说道:“希望学生都能通过论文把平时做的项目进一步在理论上得到总结提升,不要因为前人在某个研究方向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某个科研项目已经非常成熟就不愿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研究。


“团队更重要”


不断给学生树立信心,是沈世斌带团队的秘诀。他一直鼓励学生不必在其他强校面前感到胆怯,“比起一些客观因素,我认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更为重要。”在沈世斌的带领下,智能车团队的学生们都肯吃苦,肯钻研,不断地突破和改进。


“困难是肯定有的,起初拟定的方案,做到一半发现不行,推翻重来,类似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看到别人都这么努力准备比赛,我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放弃。”团队的一位队员这样说道。2008年获得全国二等奖之后,队里的两名男生在赛后先后剃成光头,立志第二年一定要夺得国家一等奖,而他们后来也真的做到了。“学生每年比赛都会树立一个赶超的标杆,这些标杆往往都是一些比较强的学校团队。每一次比赛大家都看作是检验成果的机会,我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做到并且做好。”沈世斌说。


积极的团队氛围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让沈世斌的智能车团队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团队采用“一对一”即老生带新生的训练方式,定期开展培训,指导老师线上随时指导。沈世斌会经常给学生们开会制定长短期目标,也会要求学生写各自组别的智能车项目的进度反馈。等看完这些反馈和学生自我总结,他会为他们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研究生会时常给学弟学妹们提供帮助,即使是毕业的学生也会抽空返校给学弟学妹们指点。一位学生在大四毕业那年暑假和刚刚对接好工作的单位申请离职一段时间,只为了和母校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们再一起参加一次全国智能车竞赛。


近几年来,沈世斌带领的竞赛团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成功保研清华、浙大、中科大等工科实力强劲的985高校继续深造。


智能车团队在全国赛中的优异表现让校园里掀起了智能车热潮,同学们纷纷想加入其中。项目组每年九月从报名同学中选择100人,组成30多支队伍参加校内赛,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设计、制作、调试及比赛,在过程中考察队员,最后再经过面试确定出学校智能车校队的队员,组成光电组、摄像头组、信标组、电磁节能组等多个组别,参加7月中旬的华东赛区比赛和8月底的全国总决赛。这样三个多月的选拔既能选拔吸纳到最合适的同学到队伍中来,也给所有同学普及了智能车知识,激发了兴趣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三个多月前,沈世斌带领的团队再次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总决赛一等奖。现在,团队的同学们又在为明年比赛对智能车更高的室外场地行驶的要求紧张准备着。智能车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也是融合了多学科的项目。“我希望同学们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品格也得到锤炼,团队的良好风气、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今后能够一直在同学们之间自觉传递。”沈世斌说。


往期回顾

助力考研 |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研之有理 | 顾智强:奋斗不止,青春不败

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教学科研人员招聘公告


“每周一星”系列之三十二

供稿单位: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

文|戴前茜 金秋婷 潘文娇 郭亮

图|沈世斌 吴可

编辑|侯奕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