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星 | 邹农俭:半甲子的“三农”思考

南师新媒体团 南京师范大学 2022-06-05


机缘巧合遇大师,矢志三农数十载。潜心钻研终不悔,而今复做引路人。这就是对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邹农俭教授教学科研之路的写照。


机缘巧合开始社会学研究


1983年夏,邹农俭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毕业时,他学位论文的题目是《明清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虽然是一篇历史学的论文,但是和社会学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邹农俭和社会学的缘分就此开始。


邹农俭大学录取通知书信封原件


毕业后,邹农俭被分配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在九月份去单位报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被分到了社会学研究所。当时费孝通先生正在江苏组织队伍做小城镇的调查研究,而他那篇毕业论文刚好与此有关,单位便把他推荐给了费孝通先生。彼时的他对社会学这门学科几乎一无所知,自然更不会想到,这也是自己今后数十载矢志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与教学的开始。


过了没有多少时间,费孝通先生来到江苏。邹农俭回忆道,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大学者。第一印象就是费先生和蔼可亲,一点儿没有“官架子”(费孝通先生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一天晚上,费老将邹农俭叫到他住的房间,说他看了邹农俭那篇关于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小城镇的论文,希望邹农俭还要继续下去,要将明清以后、解放以来小城镇的发展历史弄清楚。就这样,邹农俭便参加了当时费孝通先生领衔的国家重点课题——江苏小城镇研究的课题组。一个历史系的毕业生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中跟着社会学大家做起了社会学研究,完成了一次“转行”。


大师引领走向“三农”之路


随后十余年时间,邹农俭继续追随费老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三农”问题。当时还没有“三农”问题这样的说法,不过相关的研究在实质上是一回事情。费老是吴江人,邹农俭是无锡人,他们都有很浓重的乡音,于是在调查中的一些场合,邹农俭就起到了“翻译”的作用。费老常常不出题目,而是要学生们深入社会生活去自己找题目,然后再集体讨论,这也被他戏称为“考试”。在这个课题组里,邹农俭首先调查了吴江县城所在地松陵镇与苏州市、上海市的联系,看到了县城镇在联结城乡之间的作用,然后调查了一般乡镇——吴江辛塔镇是如何从衰落到兴起的历史脉络,还调查了东台海边的一个镇——弶港镇是如何从渔民上岸的落脚地成为著名的渔业镇,再到开发滩涂不可缺少的供给基地的。邹农俭的调查报告写成后,费老都要亲看亲改,能够刊用的文章他就写上推荐意见,邹农俭的多篇文章都是经由费老推荐后得以公开发表的。费老喜欢用中华牌铅笔对稿子进行改订,至今,邹农俭手头仍珍存着几份费老用“中华”铅笔改定的稿子。


费孝通先生题词勉励邹农俭


1986年,在对小城镇作定性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又对江苏的小城镇作了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费老称这是小城镇研究的 “卷地毯”。从制定问卷、抽样,到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再到将最后的研究报告向江苏省委常委会作汇报,邹农俭自始至终都参与在这次大规模调查中。在所有参与学者中最为年轻的邹农俭,撰写了研究报告并向省委常委们作了专题汇报。邹农俭谈及此事时,言语间尽是对费孝通先生的敬仰之情,称是费先生引领着他走上了研究农村问题的道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邹农俭又有幸结识了另一位研究“三农”问题的大家——陆学艺先生。1995年,邹农俭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所长陆学艺。陆学艺先生以研究“三农”问题著称,《邓小平文选》中讲到,有专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了哲学思考,其中所说的这位“专家”,指的就是陆学艺。更巧的是,邹农俭与陆学艺先生是无锡同乡,所以在读博士的三年间以及随后的岁月里,邹农俭和陆先生便一直在一起进行调查研究、写文章、做课题。直到2013年陆先生过世,邹农俭一直在他主持的课题组里,每年南京北京往返数十次,一起深入城乡实地做调查研究,他先后参与了中国社会阶层研究、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而这些课题的成果,都称得上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杰出之作。


可以说,在邹农俭的学术之路上,费孝通先生和陆学艺先生的指引和教导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学界,费孝通、陆学艺两位前辈是公认的学界大师,能同时有幸得到两位大师贴近栽培的人可称寥寥,“师从费先生和陆先生是我一生的荣幸。”邹农俭满怀深情地说道。


经世致用奉献社会


两位大师为邹农俭指引了方向。而另一方面,邹农俭研究“三农”问题与他有着不解之缘。邹农俭出生在无锡的农村,会干很多种农活,对农民劳作的艰辛有切身的体验。而无锡是开工业化先锋之地,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既是创造了数千年农耕文明之福地,又是工业代、现代化的摇篮,他求学和工作的年代正值国家现代化的起飞阶段,在这样的历史阶段,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既是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也是他个人在结合了自身的条件后选择的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研究责任。


数十年来,邹农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小城镇问题、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的分化、农村社会的分层、农民工问题、城乡一体化,至今已在各类期刊杂志平台上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计百余篇,著作达10部,其中有7部获得了省、部级的奖项。


邹农俭教授作《从农民工群体中

提炼出一批中等收入者》报告


邹农俭一贯主张社会学是一门经世之学,所谓的学问是要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为政府决策、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科学的使命和担当,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通过多年的积累,邹农俭被聘为江苏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在2006年和2012年,两次应中共中央宣传部邀请,参加了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之前重大理论问题的调研活动,调研成果直接为起草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做准备。他还参与了省委省政府若干重要政策、文件出台的论证工作,多份研究报告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参考。此外,邹农俭又作为负责人和首席专家主持成立了江苏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每年都要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承担决策咨询基地的项目。


邹农俭矢志于“三农”领域数十载,研究成就硕果累累。在教学实践中,邹农俭将这种优势转化到了教学环节中去。在给本科生开设的社会学专题和研究生的“三农”专题、现代化理论课上,同学们可以获悉社会学学科、学术前沿成果,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课外,邹农俭也尽量让学生参加实践课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增长才干。


2006年,太仓市委委托邹农俭做关于太仓现代化历程的课题。2007年之后,邹农俭三次受江苏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委托,主持江苏省农民工大型调查。邹农俭都会借机会,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利用暑假时间进行调研和撰写研究报告。“实际参与老师的课题、在实践中的提高是最有效的。平时在在书本上看到的只是如何制订问卷、问卷的问题如何设定、概念如何操作化、问卷回收后如何处理的文本,总觉得很抽象,到了真正面对访谈对象的时候,自己对结构性访谈和访谈中如何随机应变等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邹农俭多年来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严谨态度对待学术,坚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学术关怀充实在他研究道路上的每一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知识渊博,在教学上辛勤耕耘,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和能力培养,持之以恒地践行“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南师精神。


往期回顾

联欢会+音乐会,南师人迎新年的方式全面升级!

他们是鲜活的青年:南京国际安全区旧址唱响蓝天下的和平之歌

燃!2018-2019江苏省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南师大校园马拉松举行


“每周一星”系列之三十三

供稿单位 | 社会发展学院党委

文 | 董璇 张小敏 潘文娇 郭亮

编辑 | 黄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