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师人,新春快乐!

南师新媒体团 南京师范大学 2022-06-05

南师人,新春快乐!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不知是从支付宝开始扫五福卡,还是各大超市里开始循环播放《新年好》起,南师人的新年越来越近。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庆祝春节的习惯也是由来已久,而全国各地庆祝春节的风俗也各有不同小南狮们的家乡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下面就跟着官微菌从各大名家笔下来一探全国各地新年的盛况吧!


浙江绍兴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鲁迅《祝福》


新年将近,浙江的南师人们都忙碌地准备着,浙江春节的习俗照例有“放开门炮”、“拜六神”、“接三神”、“拜祖”、“行香”等诸项,而鲁迅先生笔下盛大的“祝福”类似于祭祖,也被称作是浙江春节的样本,“祝福”始于元朝至今,或许庆祝的方式与现在不尽相同,但春节时盛大热闹的场景,在先生笔下也可见一斑。


 绍兴还原祝福场景


 北京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老舍《北京的春节》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梁实秋《北平年景》


(于大武绘)


相信南师的小宝贝们都记得一首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儿歌,形象的概括了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春节时的吃是最主要的节目,而说起春节的吃来,北京人总有数不尽的话题,更不用说过年时贴福、上供品、逛庙会走亲戚这样的事来了。除了吃和玩,过年时也会有许多禁忌,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说“死杀”这样不吉利的字眼,年初二不能串门等等。


天津

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灯。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儿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铜钱、宝马、肥猪、喜鹊、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当窗外凛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香味窜入鼻孔,大年将临,甚至有种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缺几样年货尚未备齐,少四头水仙或二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转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

——冯骥才《年意》


天津在相声界可算人才汇聚之地,要天津人说起过年习俗,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可谓是应有尽有。过年都投个吉祥,人们把各种吃食摆件赋予些吉利的兆头。天津人春节既有备年货、守岁和点爆竹的习俗,也有糖瓜祭灶、贴吊钱这些别的地方所没有的风俗。


(丰子恺绘)


四川成都

老成都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就拉开帷幕了。第一件大事是祭灶。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视人们言行的,每年腊月二十三便要上天去“汇报工作”。于是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在厨房祭灶,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祀要点香蜡,供奉刀头、糕点、瓜果,还要烧黄表;成都人祭灶决不能少的祭品还有一盘白麻糖,目的是要封住灶王爷的嘴,使其不能上天说坏话。送走灶神后,赓即便是大扫除,谓之“打扬尘”。房梁、墙壁上的灰土烟尘以及平日难以打整的旮旯角角都得打扫干净,于是过年的氛围也就浓了。

——巴金《家》


 张灯结彩过春节

成都人的日子里总多一份悠闲安逸,每逢春节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祭灶拜祖更是样样不落。对于家在四川的小南狮来说,过年惯例不常吃水饺,但是各种腊味却是必备的,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春节期间,大慈寺,武侯祠往往络绎不绝,祈福和逛庙会这样极富节日色彩的活动让一家人有机会其乐融融地出行,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山东高密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


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莫言《过去的年》


(萧继石绘)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对山东的小伙伴们也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在吃食上面,山东几座沿海城市的年夜饭桌上还离不了各种海鲜。


莫言先生笔下的年生动有趣又富有童真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是一年只有一次的大日子,有的吃还有的玩。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旧的春节习俗已经不再,但是每逢过年时的欣喜却不减当年。


江苏高邮

炒炒米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持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汪曾祺《炒米和焦屑》


一说起高邮,人们会立马想到咸鸭蛋,这大概多亏了汪老生动的描写,文中的炒米现在对于广大江苏的南师人来说并不新奇了,但在当时却是只有过年时才有机会享用的美味。


(徐上寅绘)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对于南京人来说,每年的夫子庙灯会也是出行的不二选择。


福建福州

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冰心《童年的春节》


福建人的春节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为浓重的春节礼俗。除此之外,福建人还会蒸碗糕,碗糕也就是发糕,所以也被赋予了发财的吉祥寓意


(于大武绘)


河北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春节习俗

河北人的新年也格外隆重,每年预备的几种节目中,必然少不了常山战鼓、井陉拉花、晋州官伞、打树花。其中又数“打树花”最具特色,它主要是通过表演者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远胜于燃放烟花,表达了人们喜迎春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


在河北的南师学子们每年的春节总是热闹欢乐又充满仪式感,长辈们传下来的那几项老规矩,总要照例做到位才吉利,包铜钱饺子、守岁、赏压岁钱、走家串户,旧时的新年也因为由于格外的庄重更多了一份正式,孩子们心中也多了一份期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新气象,

恭祝南师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们猪年行大运,诸事顺心!


往期回顾

为“厚生”精神点赞!我校研究生查振兴捐献造血干细胞救4岁女童

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寒假各部门工作安排

领奖通知 | 到底是谁,即将带走这份超级大奖?


文案|虞慧敏 陈权

编辑|杨燕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