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星|朱小玲:在思政学科建设道路上深耕厚植
“学高为师,鼎新为学,正直为人”,
是她最常说的一句话。
她是坚守思政教育一线36年的老教师;
她是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亲历者;
她是深受学生们敬仰爱戴的好老师。
她就是2018年学校第七届“奕熙精英教师奖”获得者朱小玲教授。
1983年,朱小玲从南师大政教系毕业留校,被分配到学校马列部担任思政课教师,正式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生涯。
风雨几十载,悠悠岁月长。朱小玲老师所在的学院历经马列部、经济法政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朱小玲教授既是学科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朱小玲曾经作为中共党史(含党建)硕士点的主持人,积极投入学位点的建设,认真抓好该学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和从招生到开题到论文答辩的一系列工作,确保该学位点的培养质量;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和博士点的中坚力量,主动协助该学位点负责人做好学位点的人才培养工作。当谈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成就时,朱小玲老师深情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是几代思政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结果,作为它的见证人,我感到由衷地自豪,也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
1984年,我校就获得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学位授予点,优势明显。1990年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史)、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我校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全国仅6家),2006年获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准设立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在2008年第二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位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6名,处于该学科全国排名前9%。2011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成为直属学校独立的二级机构,而后,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体制机制。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继续位列第6名,处于全国排名前5%;在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等级(江苏唯一),位列全国2%—5%。2016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江苏省首批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成为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小玲老师特别注重对学院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积极关注年轻老师的成长发展。她经常对青年教师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今天是我们大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明天是你们年轻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任重道远,希望在你们身上。”她注意倾听青年教师的心声,并及时将青年教师的困难和要求向学院领导反映,起到了在学院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作用,在青年教师中极具口碑。“朱老师对我们年轻教师的关心非常细致入微,她身上所具有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她在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能在她的指引下成长发展是我们的荣幸。”许多青年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坚守一线创新模式
从最开始接触这门学科,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她由一位普通的年轻教师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以及院教学委员会主任……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思政课教师”这一身份却从未改变。
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者,朱小玲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事业;作为一名普通的学者,她努力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一路走来,朱小玲老师始终坚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坚持每学期都为本科生上思政课。从教以来,她先后承担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多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名称一变再变,但她那颗努力做好“经师”和“人师”的红心却坚定如初;她也有过离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机会,但她却选择了坚守思政理论教学岗位。“我从1990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马列部,与朱老师共事快30年了。这么多年来,目睹她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的执着,我非常钦佩。因为她的这份执着,为学科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使她有了今天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重要成绩。”马克思主义学院前院长王跃老师如是说。
朱小玲老师时刻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始终保持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对教学的认真负责、对学院的全身心投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之初,她在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经常谈到:“我们学院刚刚成立,教学科研任务重、压力大。但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一起努力把南师马院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影响的学院。”
在朱小玲老师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知识性课程,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知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应该包括授业释疑解惑三个方面,尤其要在释疑解惑上下功夫,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08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朱小玲老师以身作则,积极主动承担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组骨干教师多次外出调研交流,在吸收兄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本科生思政课“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即:“网络化学习机制”“认知性课堂讲授”“互动式学习体验”“过程化教学评价”“科学化教学管理”的有机统一,解决了高校本科生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怎么“学习”、“教师”怎么“讲授”、“师生”怎么“互动”、“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怎么“管理”五个问题。这一模式受到了教育部的首肯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该项目2012年入选江苏省首批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2015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我校两次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会议上作主题发言,介绍我校思政课“五位一体”教学改革经验(2013年和2015年)。《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京日报》等多次报道我校思政课“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从2011年起,武汉大学等67所兄弟高校来我校考察学习“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广西大学等7所兄弟高校以协议转让的形式使用该成果,并以“援疆”方式在新疆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推广使用。2017年,该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对此,朱小玲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思政课程网络化’是思政课程改革的第一块‘良田’。作为收获者,我们要再接再厉,下一步要在课堂教学上进一步下足功夫,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指引学生方向的传承者悉心指导 桃李辈出朱小玲老师从事教学事业36载,始终秉持着一丝不苟、大爱育人之心。她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描述很简单,朴实:“就是每天早一点到教室,充分做好课堂教学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个看似简单的教学准备工作,她一做就是36年。对于课堂教学,朱小玲老师尤为重视。在她看来,可以成为一名高校的老师专业素质自然都相差不多,而能区分开老师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差别,就在于对教学和学生的态度。她认为:“只有自己教好了,学生才能学好。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不仅要有认真的教学态度,还要有能够打动学生的教学内容。”虽然朱老师从教已经36年,对教学内容已经熟谙,但每学期开课前,她都要重新备课,不断更新和反复凝练教学内容。她承担着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和学校硕士生、本科生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差异化的授课对象,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听过她的课的学生们都称:“朱老师很fashion,她的课既有趣又有干货!”
朱小玲老师特别注重研究性教学。她说:“一个好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喜欢听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每当我看到学生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并展开激烈讨论时,我就觉得特别开心,因为这说明他们有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多年来,朱小玲老师凭着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教学内容铸就了人格魅力,博得了学生的喜爱。
“教学、科研中严师般苛刻,生活中慈母般温暖”,这是朱小玲留给学生们的深刻印象,也是她的学生对她共同的评价。在学习上,她指导学生踏实读书、严谨治学从不怠慢。朱小玲老师对学生学位论文的精心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成为典范。“我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朱老师的帮助下前前后后修改了5遍,每一次修改都会进步一次,过程虽然痛苦,但最后结果却令人欣慰,开题时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她平日里与我们谈起生活琐事,像妈妈一样亲,但只要一谈起学术就会立马严肃起来,还告诫我们做学术一定要严谨,不可有半点马虎。”去年刚开完题的硕士生郑玉豪这样说。许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在谈及自己的学位论文时都说:“朱老师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但评阅我们的学位论文特别认真,从内容到形式严格把关。不仅逐字逐句的修改,连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为我们指出。每年寒暑假赴美国探亲,在与家人短暂团聚的时光里还心系学生,为学生修改论文。由于时差的原因,我们每次白天发给老师论文,老师都要在夜晚为我们修改。这些交错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是她对我们深沉的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1983年从教以来,朱小玲老师已指导博硕士生100多名。在她严格要求、熏陶、带领和培养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子,很多人都受其影响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这其中包括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已经成为教授、博导的张振、张志丹等;许多学生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校朱敬文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等荣誉和称号。
春风化雨润无声,枝繁叶茂结硕果。正是她的那份执着与热情,在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取得不少成绩。她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2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7部,参与著作和教材编写8部,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国内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廉政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研究等方面,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朱小玲老师的严谨治学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她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江苏省优秀课程一类奖一项,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并获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校教书育人奖、奕熙精英教师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
朱小玲老师常与别人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果,最终还是要归功于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给了我一份美好的事业,给了我一生不悔的追求。孩子们成才,是我最大的欣慰。”寒往暑来,岁月荏苒,朱老师已经从当年梳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变成了如今两鬓斑白的老教授了,但她立志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不变。她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将火热的爱献给了众多的学生。
“每周一星”系列之三十五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
文案|宗刚 徐立波 徐翎
编辑|李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