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京师范大学王风贺
2月28日 晴 武汉火神山医院
口述: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王风贺教授
整理:交汇点记者王宏伟
2月22日是我44岁生日,那天我从南京来到武汉,跟“十三太保”中的其他12位会合。每天,我和伙伴们在知音湖边距离病房不到5米远的地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做着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焚烧医疗废物。
2月10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接到部固体司领导指示,为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控制疫情源头,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安全,可组织设备队伍驰援武汉。能在疫情危急时刻被选中,缘于我们研发的一种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医疗废物,它能以1100度高温把高危的医疗废物付之一炬,避免医疗废物转运处理过程中出现病毒扩散。
第一批来的小伙伴比我早了一周。2月15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和合作单位安徽广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驰援团队携带3套装备奔赴武汉,分别到黄陂、江夏和新洲协助处理医疗废物,至17日已经形成日10吨医疗废物的能力。我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团队集结的那些天忙于准备开学,因此没能随队前往。
19日21点,收到武汉市环保局工作联系函,商请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用于火神山医院医疗废物焚烧,征询我是否愿意以研发团队成员的身份前往武汉,参与决战火神山。
去,肯定要去。10年磨一剑,团队历经10年研发出第三代焚烧车,现在有机会技术报国抵抗疫情,义不容辞。尤其参与火神山攻坚战,能助一臂之力,当仁不让。筹备驰援武汉时建的“十三太保”微信群里,13个人去了12个,大家来自不同的单位,既有相识10余年的老友,也有还未曾谋面的伙伴,现在我要归队了,这次我们热血同行。
怕,肯定也怕。火神山解放军接管的战疫医院,是武汉一线的最前沿,病毒那么可怕,就连具有专业防护知识的医生、护士都会感染甚至殉职,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这时候,最大的勇气和安慰来自家人和同事。妻子说:“咱们学的就是这个专业,国家有难,有需要一定要去,给孩子打个样。”出发前的几天,她四处奔波帮我筹集物资。儿子今年中考,他跟我一样是个直男,不善言辞,但每天都会帮我整理物品,装车卸车。学院褚惠萍书记帮我从学校协调来30只KN95口罩,学院王国祥院长见面时把他实验室仅存的一盒手套送给了我。
出发前一晚,因为心中有牵挂和顾虑,我只睡了三四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妻子给我煮了一碗面条说:“生日快乐,等你回来再给你补上蛋糕吧。”儿子给了我一个拥抱:“放心吧老爸,我能管好自己的学习。”
2020年2月22日,全年最“二”的日子,我在生日当天的一大早,开着私家车直奔火神山,成为一名孤单但不孤独的逆行者。日行千里,当天下午五点多见到了小伙伴们。这座10天建成的大型医院是中国速度的见证,院区内秩序井然,井然得有些肃穆。同时我的内心也极为忐忑,在战友的帮助下,笨拙的光穿防护服就花了20多分钟,几天下来,最大的本领就是学会了穿这种衣服。
第二天,我们就成了火神山火力最猛的队伍。医学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65℃的环境中经过30分钟就会被彻底杀灭,而我们是用火焚烧可能携带病毒的医疗废物。焚烧车长17米,焚烧炉就装在车上,医疗废物扔进第一个燃室喷油燃烧后,被送进第二个燃室再进行一次1100℃的高温燃烧,最后尾气系统对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符合排放标准。我们一个小时能焚烧4桶垃圾,每桶大约240升,6个人分成两班,每天工作八到十个小时。为了优化焚烧效果,我在南师大黄凤良教授协助下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研发了焚烧过程在线检测系统,并成功调试运行。
我们这次带队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张胜田研究员,他曾参与过5·12地震和3·21响水爆炸环境应急处置,经验丰富。火神山小分队的领队是广通汽车董事长徐际华,一位退伍老兵。10年前我参加江苏科技镇长团,在丹阳与他相识,焚烧车项目就是从那时起步的。10年来这家民营企业没拿过任何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元进行项目开发和三次技术升级,这次他又带着员工亲自来到一线。
火神山上不分老总、员工和教授。在现场,我们一个战壕作战;回到宾馆,我们在一个锅里吃饭;我们还把自己的安危托付给彼此,每天上下班,我们互相检测体温,互相监督穿脱防护服,在脱离污染区时互相喷洒消毒水,这是一种生死与共的情意,“为国为民”此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激荡在内心的情怀。
在火神山,我们的安全有最大程度的保障,消杀制度非常严格,出火神山大门时,会有专人为我们全身喷消毒液,脱掉手套和防护服后,衣服上再喷一遍消毒液。出医院大门走到我们的车前,大家会对胶鞋再喷一遍消毒液才换皮鞋。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接触过这么多消毒液,繁琐和严格的消灭措施不仅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也让我们安心。不过眼前的场景仍然让我非常感慨,我曾在一条信息里对儿子说:“到了这里才能体会到,连自由呼吸都是一种奢侈。以前那些普通的日常生活,背后是无数人的服务、付出甚至牺牲,我们再也不能视作理所应当。”
我们“十三太保”携带的6套医废处置装置,除在火神山组服役外,南京中船绿洲副总经理陈纪赛带队负责黄陂区某医疗废物处置点;另外4台也将分别在青山区和新洲区开展医废处置。出于安全起见,队员们每人单独一间房间自我隔离。我们还成立了前线临时党支部,每天晚饭后,支委和委员在楼下的小广场上戴着口罩交流和布置工作。
疫情是场灾难,促人反思。刚来火神山时心情挺沉重的,但这几天大家的心情都在好转,因为在操作之余,我们看到出院的人每天都在变多。第一天我只偶尔见到一两个人出院,渐渐地变成一批一批往外走,这两天能看到最多七八个人一起出院,今天看到新闻,火神山27日有76人出院,春天正向我们走来,一切苦难即将成为过去。
前天早上,我进医院大门时,正好看到两个护士送一位老奶奶出院,三个人有说有笑。那场面让我眼眶湿润,我对她们说:“加油!”她们也对我说:“加油!”我们都看不到彼此的脸,但是很奇怪,带上口罩之后大家的心反而更近了,近得没有一丝隔阂。
防护服上的字表明,她们只有十八岁,在我们学校就是读大一、大二的年龄,现在却冲在了治病救人的最前线,而且她们还在笑着。征得她们的同意,我帮她们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一问才知道,她们来自南京。这真是太巧了,我告诉她们,我也来自南京,是老师,就在院区烧医疗废物。在医院病区,她们有一个公用的手机,我加了这个微信,把照片发给她们,并且留言:“迎来送往,感谢天使还在人间,祝福他们一生平安。”一个小时后,手机上有了回复:“谢谢啦!也同样向你致敬。”
无数的人,汇聚成全国援助湖北的浩荡队伍,我们也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支。这些从远方来的人,都在为国家、为他人而奋战,有属于自己的荣光,这些名字应该被记录下来。所以,请允许我响亮地喊出我们“十三太保”的名字: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张胜田、邓绍坡、吴国欢;
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陈纪赛、周浩、王小峰、陈良义;
安徽广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徐际华、尚通文、吴三朋、汤新超、奉福起;
我,是南京师范大学王风贺。
图文来源 | 交汇点新闻
编辑 | 孔令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