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大家谈之二|周红:青春,此时此地
“疫期”思考,大家共谈,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在疫情期间的感悟和心声。
周红,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计划返校的同学,都如约归来。南师,等来了离开很久的你们。你们已经开始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在宿舍网络学习,一米线排队就餐,篮球场限时限人,图书馆要预约……
像这样带着不舒服、不确定的新常态生活,过去20多年我们都未曾经历过。这次疫情以残酷的姿态挑战了我们的生活,也许很多人是带着厚重璀璨的期待向往着2020农历年之后好好振作,开启崭新的职业与学业生涯,制定读书和健身的计划,又或者企盼生活带来一个喜欢的人……疫情,给计划按下了暂停键。
是的,疫情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以感知的影响,它不仅挑战了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而且几乎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一切。在疫情大流行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在和家人共同度过一个不确定的时期之后,“后疫情时代”终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现实挑战和新的进步,而此时此刻,真切地陪伴着你们的是,学校、老师和同学。接下来的这些文字,我们试图去回应你的心声,理解你的困惑,支持你的改变。
在过去三个月,同学们的生活场景大抵这样:“推门即是餐厅,提箸即享饭菜”,“门外爸妈,门内我,小小天地我做主”,“我上网课了,你们别打扰”,“刷剧时的不眠不休,‘吃鸡’时的酣畅淋漓“,“妈,我的衣服你帮我洗一下哈”……
然而,接下来,你们面临各种有条件限制的,有管理约束的生活。室友同时或错时网课,我们要考虑如何不影响他人;举步出门时,我们要带上口罩,保持距离;近在咫尺的图书馆,却总是约不进去;看得见的篮球场,摸不到的篮球框;还有进不了校门的外卖,逛不了的东城汇……
这些变化,都会让我们有些不适应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感觉源于认知,我们越是能够理解这样的变化是为了守护更安全的校园,就会逐步理解,接纳认同,积极应对。在这样的调适与磨合中,我们完成“从舒适到调适的转换,从自由到自觉的转换,从个体到集体的转换”,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校园生活,不负青春。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曾经勇敢经历的各种不适,会成为新的成长资源,助力我们未来的人生。
二、与“不确定”对话
疫情何时结束?疫苗何时出来?危险何时解除?……这些不确定的问题,正影响着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行业,校园也不例外。当我们纠结于这些无法掌控的不确定时,就会感到焦虑,慌乱,无助,甚至愤怒。而当我们试着去看这些不确定,并和它们对话的时候,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它。比如,当我们烦恼于“疫情何时结束”时,不妨告诉自己“这不是我能控制的,而我能控制的是努力保护好自己”;当我们焦虑“研究生复试究竟什么时候开始?”,不妨对自己说“这不是我能左右的,能做的是安心复习,随时准备”;当我们着急“何时开始线下教学?”时,不妨对自己说”何时上,怎么上,估计得看疫情,我着急也不管用,能做的是按照学习计划,稳步前进。”
这个世界,能确定的就是充满各种不确定。而稳定世界最快的方式,就是助力自我,稳定自我,成长自我。
三、与“不着急”较真
我们知道,校园里有一群着急的同学,同样有一群不着急的同学。这段宅居宿舍的生活,听不见父母的唠叨,躲得了老师的催促,看不见任务的压力,一切好像慢了下来,开始变得不那么着急了。
“毕设好了吗?”“什么时候毕都不知道,急啥?”;“准备考研吗?”“考研政策变不变还不知道,急啥?”;“雅思准备咋样了?”“雅思啥时候开考还不知道,急啥?”。
在世界几乎停摆的日子里,我们开始习惯了“不着急”。
仔细审视一下“不着急”,是哪一种?
有一种不着急是随口说说,实际上却时刻准备,跬步千里。
有一种不着急,是心情不定,目标不明,任务不清,所以,“不着急”就成为躲避任务,不愿行动时的遮挡。
青春的脚步,可以有“不着急”,那是一种目标清晰,行动及时,不受打扰的从容。但是,那些模糊目标,拖延任务,自由松散的“不着急”,则会让我们的成长远离期待,徒增困惑,遭遇困境。
所谓的自律,就是行动于要求之前,坚持于变化之际。
在结伴宅居的日子里,别被自在的环境,松散了奋斗的热情。适度的约束,适度的着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行动和成长。
四、与“不敢为”碰硬
从疫情蔓延全国,到席卷世界,我们再次体会到家国一体,世界共通的重要性。在灾难来临之际,一批又一批的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他们冲在危险的一线,守护无数生命的安全。他们活成了民族脊梁,帮我们挡住了危险,照亮了前方。他们放下小我,忘却生死,做了很多人想为,但是“不敢为”的事情。
举国抗疫时,90后,00后的医护人员有1.2万人,占整个援助队伍近1/3。他们一边顶着“卖萌”、“长不大”、“脆弱”等标签,一边用行动诠释着“勇敢”、“担当”、“无私”的品质。脱下防护服,他们都是孩子。他们不是不惧危险,不怕死亡。只是,他们懂得责任担当,社会急需,懂得没有国安,哪来家好?!所以,他们不计安危,逆行出发。
从来没有天生的勇敢,只有责任压肩时生长出来的勇气。在这次抗疫中,我校环境学院王凤贺老师奋战武汉30余天,支援火神山医院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工作;心理学院全体党员师生,很多日夜的竭心尽力接听求助热线;教育科学学院的殷飞老师为无数家庭送去安心指导;外国语学院的翻译组老师火速翻译医药书籍…… 这些勇敢的南师人,让我们看到了专业担当,大爱情怀!
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担当和情怀,薪火相继,代代相传。
……
亲爱的同学们,安静的校园,因为你们的归来,被温暖点亮,被力量唤醒:
田径场上的结伴奔跑,看到你们“脚踏实地,活力奔放”的样子;
学正楼下的隔坐而学,展现“读书不觉已春生,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画面;
宿舍楼里的促膝长谈,海阔天空,讲述着这三月以来的发现和思考;
校园里,迎接你们归来的辅导员,安心的神情写着“春风十里,不及你回归院里”。
……
就这样,你们回到了这里,和学校,老师,同学,朋友共同面对这些不确定和新挑战。没有人会确切地知道,后疫情时代会发生什么,但是这个时代中所有的见证和亲历者都会相信,危机也会给我们带来机遇,塑造更健康的生活态度,更包容的为人心态;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人性的管理方式;更有效的治理模式,更善良的与世思维,在共同度过这个时期之后,后疫情时代终将美好同学们此时此地的青春。
周红
2020年4月26日
如果你也有所感所想,欢迎投稿至sun@njnu.edu.cn,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编辑 | 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