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大家谈之五|沈书生:关于在线学习,我们需要适应哪些改变?
“疫期”思考,大家共谈,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在疫情期间的感悟和心声。
沈书生,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前几天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是关于复学问题的。家长主要心存两方面的担忧:一是担心复学后会不会存在安全风险,二是担心不复学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说实话,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太好回答,但回避这个问题,显然也不是最好的办法,表面上看,这两个问题是相互独立的,但我个人认为其实两个问题说的是同一回事。恰巧学院领导建议我能够就复学后如何进行学习的问题谈一些想法,我想就顺便谈谈个人关于此问题的简单看法,以供同学们和老师们批评。
首先,疫情面前,我们不应该成为局外人
本次疫情发生以后,家长们第一次全景体会到了孩子的各种学习状态,原来以为,在大学里的孩子可能都是伴随着太阳的升起就开启了每天的学习进程的,孩子的一日三餐都像军训那样充满了规律的,宿舍里的被子每天都是叠成了豆腐块似的,每天夜里孩子都是到了时间就能够瞬间进入了梦乡的。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经历了这次延缓开学的过程以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对于孩子们的“梦想”往往是反的。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在教师的眼皮子底下、或者要在教师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存在。否则,教师对自己而言似乎仅仅是一种符号而矣。但在此次疫情中,我们却不得不接受非面对面的学习活动。
如果我们仅仅是站在学习者的视角看待这种变化,或许,我们会将此次学习经历视作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形,但如果以“未来教育人”的视角来对待此种变化,对于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我们来说,我猜想此时大家理当已经关注了许多事实:此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在线教学的情况如何?这一现象要求我们如何重新对待专业学习?如果我们成为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面对各种社会焦虑,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些什么?因为,我们不会成为教育的“局外人”。
其次,成长当中,我们都有在线学习的经历
事实上我们对于在线学习并不陌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运用在线资源的经历,包括运用学术资源库、阅读专题的学习材料、参与各种在线社群等。或许,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许多人习惯于像“潜水员”一样,尽管我们加入了无数的群,但是不管那些群中有多么活跃,我自“岿然不动”。
当我们不得不经历非面对面的学习活动时,如果我们一直充当“潜水员”,在各种活动中一直保持沉默,或许我们培养了自己的“潜力”,但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对于不能够充分外显的“潜力”,就会因为长时间没有与外界交换新鲜空气,而有可能让自己慢慢地被憋坏的。
第三,未来学习,混合形式才会是真的常态
早些年,学者们还常常会围绕学习的方式展开激辩,但这一次的较长时间的在线教学经历将会迫使我们从激辩阶段走向思辨阶段,当前,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较多,一是如何看待在线学习,二是如何看待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关系,三是如何为自己寻找到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经历了这次活动,有的师生可能会发现似乎在线也可能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也有的师生会迫切地希望能够早日恢复面对面的学习状态。这里面存在的因素较多,既可能源自师生的临场感需求,也可能是由课程的学习任务所决定的,还有可能来自于各种学习习惯。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师生,包括家长,大家往往更加适应面对面的学习,因此,对于已经大量存在的在线学习行为,在大众眼里的态度可能还属于是“停课”状态的,一些学校的管理部门也会将面对面教学视作是恢复了常态的教学。
在我看来,复学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为了让师生一起经历面对面的教学形式,而是因为教学中的许多活动需要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够体现出更高的效能。在线也好、面对面也罢,都有各自适合的群体和任务,并需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活动。回归学校,不是为了回归旧的学习形式,而是为了引导师生合理建立各自的主体责任,让学习“回归学习应该的样子”。
沈书生
2020年4月28日
如果你也有所感所想,欢迎投稿至sun@njnu.edu.cn,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转载自“教苑先锋gsu”
编辑 | 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