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和我的南师 | 蒋生元:我与南师的两三事
涓滴成海 岁月有光回眸凝望 山高水长在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南师官微特别推出“我和我的南师”专栏与你一起留住时光、重温校史感受百廿南师的精神气脉读懂南师人的品格与魅力
南京师范大学是我本科就读的高校。1986年9月至1990年6月,我在南师大随园校区这个“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里度过了忙碌、充实、丰收的4年时光。
在母校迎来120岁生日之际,我把在南师大随园里的点滴印象形成文字,以感谢母校的教育之恩,祝福母校新时代实现新发展。
放弃军校,转而结缘南师
进入南师大学习,我的路径与别人有点不同。
首先,我“忍痛”放弃了军校。上军校、当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一个梦想。高三快要填报志愿时,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到我的家乡江苏常熟招生。据说,当时军校招生有些优惠政策,在同等情况下可以优先录取。这些政策曾使我一时心动,但与南师大给的政策相比,力度又差了点,我权衡再三,最终决定放弃。
其次,南师大保送政策吸引力大,但专业选择一波三折。南师大每年都要给我就读的江苏省常熟中学两个保送名额,文科和理科各1个。高考预考结束后,我在文科班上名列第三。在前2名同学都放弃的情况下,我获得了保送机会。当时觉得,如果去南师大读书,可圆我的另外一个梦想——教师梦,便决定接过南师大抛来的橄榄枝。
在专业选择方面,班主任是历史课老师,强烈建议我选历史专业,毕业后回校接他的班。不过,我的第一选择是中文系新闻专业。但南师大方面的消息说,新闻专业不接受保送生,所有考生都需要参加高考。我就改为外文系英文专业,因为我判断,进行改革开放不久的国家需要外语人才。我的想法得到了积极反馈。而且,在我的坚持下,班主任也同意我读英文专业。
1986年8月底的一天,我在小雨中抵达南京,进入宁海路122号,开始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
勤学苦练,成绩名列前茅
带着保送生的“光环”,我感觉自己的成绩水平在同学中应该有点优势。不过,我侧面一了解却发现,就在我所在的86(2)班上,除了我以外,还有多名保送生,不仅有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苏州中学、南通中学等重点中学的高才生,还有工作后专升本的“大学生”,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几次考试下来,我发现我的成绩也就中等偏上一点。
这样一来,危机感就来了,我要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外语需要多学多练,我就把一天里能用上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无论是酷热夏天还是寒冬腊月,100号楼西边池塘周围总有我朗读英语的身影,外文楼、北大楼、中大楼、图书馆也是我经常进行学习的地方。当有的同学晚上和周末出去游玩时,当有的同学忙着勤工俭学时,当有的同学忙着谈情说爱时,我都在学习、学习、学习……逐渐地,我的成绩开始上升,逐渐进入了年级前列。
正是这些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言传身教,使我这个见识有限的农村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游泳,不断进步,在上大学以前很少见到外国人、英语几乎张不开嘴的我,能够坦然自信地与老外进行交流。
多面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除了学习上的丰硕收获,我在南师大的另外一个收获是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外文系领导和团委的支持下,身为系团委组织委员的我,借用校内外场地,先后组织开办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各种层级英语班,不仅有从字母开始的幼儿英语启蒙班,还有给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开办的口语辅导班,最多时共有16个班。
我聘请班上和年级里英语水平好、教学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教师,使他们不用再自行费劲寻找担任家庭教师的机会,而且收入也还可以。为此,我周末经常穿梭于各个英语班教学点,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虽然很辛苦,但办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进入大三后,我忽然想到,我将来当英语教师固然不错,但如果把英语当成载体,用英语来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岂非更好?面对自己在新闻报道实践上的空白,我一边自学新闻报道写作技能,一边关注外文系的动态,试着给《南师大校报》投稿。
在校报老师的认真指导和精心修改下,我的近20篇“豆腐干文章”接连在校报上发表,如《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成立》《外籍教师谈教学》等。可能是各方面表现还可以,我被评为1989年度南师大八大优秀校报记者之一。正是由于这段为校报写稿的难得经历,使我体会到了新闻采访工作的辛苦,而收获更多的则是快乐,也使我在1990年年初和4月经过激烈竞争,分别通过了中国新闻学院的笔试和面试,6月底离开随园后北上深造。
师恩难忘,努力回馈母校
光阴如梭,一晃我从南师大毕业已有32年了,但在随园的学习、生活经历仍历历在目。每逢南师大的领导、外院老师和各地同学到北京时,我总是抽空设法做好接待工作,向他们汇报工作最新进展情况,与他们共同回忆起在南师大的快乐时光。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历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源 | 蒋生元
编辑 | 王熙媛
审核 | 何悦 马海港 陈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