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我的南师 | 眭平: 随园有缘 厚生致远 教师永远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静阅湖 Author 八月桂花香



涓滴成海 岁月有光回眸凝望 山高水长在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南师官微特别推出“我和我的南师”专栏与你一起留住时光、重温校史感受百廿南师的精神气脉读懂南师人的品格与魅力






















1960年代初,我出生在南京明城墙台城下、古鸡鸣寺旁的公教一村,这是民国政府为公职人员和教员建造的公寓,在南京共有五座,均为中国建筑泰斗杨廷宝先生亲自设计。家中有外祖母、父母亲、三个亲哥和我及两个表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书香门第、教育世家。


我的外祖父眭鈜(字养吾)毕业于上海美专(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之后在暨南大学教书。1944年,他在逃难至贵州独山县的路上不幸遇难。母亲眭洁如1944年从老家丹阳只身来南京求学,1947年毕业于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当了几年老师后,因为文笔好,1950年代初调到南京市委做秘书工作。


我的祖父周心一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安徽滁州从政。父亲周陶正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当老师。抗战爆发后,“国立中央大学”内迁到了重庆,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1942年,17岁的父亲从老家长途跋涉去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参加大学“五校联考”后入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全校师生从重庆集体返回南京,1947年毕业前夕,参加了“五·二〇” “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 运动,这场运动迅速扩展到京沪苏杭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先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五·二〇”也因此成为南京大学延续至今的校庆纪念日。


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讲,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读书和生活十分艰难和不易,吃不饱饭是家常便饭,更不用说吃肉了穷学生们想出了用臭豆腐干和生花生米一起反复咀嚼,可以品出火腿咸香味道的妙招。那时我常翻看家中的老照片,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父亲大学时代的照片,也许是贫困、战乱年代的缘故吧。父亲说,倒是照过一张贴在毕业证书上的毕业照,但是文化大革命中随着一批“封资修”物品都付之一炬了,这成为永远的遗憾! 







































1986年我结婚了。我和先生虽然同是南京一中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双料校友,但在一中、随园读书时因不同届、不同系(化学系79级、中文系78级)却并不认识,直到我们先后一年来到南京市教育局工作成为同事后,才由相识相知到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婚后,我十分敬重我的老婆婆周以敬女士,一位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她曾说,我14岁离家出走参加新四军投身革命的目的就是想读书,虽然部队里也组织学文化,但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直到生完四个儿女之后,她下定决心放弃省级机关干部职位,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调干生考试。由于离开学校的时间太长、基础太弱,又加上有工作和家庭的负担,为了集中精力在大热天复习迎考,她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卫生间门关上,在放满凉水的浴缸上放一块搓衣板,人就坐在浴缸里复习功课,一来降温二来免于蚊子叮咬。她于1958年考入南师中文系,1962年毕业后当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直至退休。正是因为她爱学习爱看书,常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回家,家里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让儿女们受益一生。


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南方发祥地。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2002年5月20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九所高校建校、办学100周年联合庆典,李铁映、彭珮云、许嘉璐、钱伟长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庆典。省政府赠送每校一座或方或圆的百年青铜大鼎,寓意省政府对高校发展将鼎力支持、一言九鼎。


在翻阅母校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出版的《百年学府》纪念册时,我十分惊讶地发现纪念册上竟然登载着一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毕业生的照片,其中右上方第一张就是我的父亲,这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赶紧向该书主编曹连观老师请教,他告诉我这批珍贵的资料照片是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找到并翻拍的。



















0

南京师范大学《百年学府》纪念册封面、内页





















这实在是让我太感动了!如此算来,我和父亲、我先生和母亲、我们夫妇都和随园有缘,是随园让我们父女、母子、夫妇今生与天底下最光辉的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真乃书香世家代代传承,教书育人世世光大。我从事了38年教育工作,退休后仍在江苏省教育基金会做义务工志愿者,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就是一个“爱”字:爱学生、爱讲台、爱学校,核心是爱生如子,这正是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所表达的核心要义。正德方为人师,厚生方可致远。笃学诚信有品格,敏行讷言是君子。




















作者父母亲的学生时代




















1995年,时任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的王湛先生说过:“省教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工作委员会。教师优则教育优,师道尊则人道扬。”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2006年,我从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转到师资处工作了四年,更加深入理解了王湛主任讲话的深刻涵义。


省教育厅师资处是一个服务全省近100万大中小学教师的6人处室,但当时师资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却并不十分突出。仅有高校“青蓝工程”、一年几千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和一些评选评审项目,全年工作经费仅三千万元。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教师永远是办好教育的最重要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更没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继续保持江苏教育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必然选择,是江苏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江苏教育从大发展、大建设全面转向内涵质量大提高、大提升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将全省教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摆上江苏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



全处同事在分管领导杨湘宁厅长率领下,深入市县、中小学和高校调查研究,梳理问题,研究对策,制定措施,问计基层。形成了三点共识:


一是要真正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教育全局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上。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工作任务千头万绪,存在问题见仁见智。什么是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从教育外部来说,关键问题是如何体现 “优先”二字,其核心在于制度保障优先和投入保障优先。从教育内部来说,关键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其核心在于教师。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发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核心在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教育公平,难点在师资的均衡配置;解决择校热等热点难点问题,也无一不与教师有关。站在江苏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水平,必须进一步将教师工作摆到教育工作的优先议程上,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关注教师,在加大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调整资金投入结构,不仅在校舍基建、设备建设等硬件方面舍得大投入,更应当在教师队伍建设等软件方面舍得大投入。


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破解教师工作的难题。当前在教师编制、资格、待遇、管理、培养、培训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比如,如何从源头上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如何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工资、津贴、福利和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如何彻底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以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如何从教师管理、区域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如何从教师的培训制度、激励机制和能进能出机制上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如何培养新一代教育家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等等,都是当前不容回避并需抓紧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从制度层面做出省级系统设计和整体统筹安排。


三是要统筹处理好教师工作的四个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但广大教师本质上是履行国家公务职责,教师资格要求、培养培训、师资配置和考核任用等均体现着国家意志,教师资源和教师教育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教师资源的配置不能市场化;二是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教师队伍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缺陷和体制障碍,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和长远考虑出发,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各个关键环节,做出标本兼治的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并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三是提高和普及的关系。高层次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领军人才,发挥着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面广量大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最为薄弱,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统筹优秀教师培养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抓重点、抓二头、带中间,促进全省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四是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师待遇保障的关系要坚持师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并重,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数量适当、质量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同时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经济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切实解决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工资收入、住房、医疗保险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让教师真正成为最体面的、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左图为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念瓶




















在历史发展的节骨眼上,省政府不失时机地在2009年9月召开了全省师资工作会议,制定了 “十二五”时期江苏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出台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如果说1996年全省师资工作会议对巩固提高“二基”成果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的话,那么,2009年全省师资工作会议将为江苏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挥新的历史作用。


按照省政府确立的全省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全处认真制定具体政策措施,落实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以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完善全省教育系统苏南支援苏北、城市支援农村的机制,提高苏北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教师绩效工资开始实施、赴农村任教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处处建功业,行行显身手”就业观念深入人心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综合影响,毕业生赴农村任教的热情大大高于往年。这两项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对于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学校教师数量、质量、结构问题,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江苏基础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受到了农村中小学的欢迎。







































二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和引进。研究出台《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2009-2012年间,面向海内外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具有上冲两院院士水平的学术精英,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一批学科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升我省高校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这一酝酿多年的重大举措得到高校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拥护。出台《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开展“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选拔评审工作,从2009年起,在全省选拔200名特级教师,采取政府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进步方式,围绕提升师德修养、拓宽教育视野、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个人专长更加凸显,特色风格更加鲜明,为他们成长为社会公认的人民教育家奠定基础,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全省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并重,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校长培养培训。研究出台《江苏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方案》《江苏省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江苏省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一批教师教育基地,提高新师资培养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出台《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采取集中培训与送培上门、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传统培训和网络培训、高校培训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学历提升、通识培训、岗前培训、专题学习、高层研修等多种层次的教师和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有效性得到明显加强。全年完成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12万人(其中网络培训占50%)。如,在海外设立4个教师和校长培训基地,每年选派2000名左右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出国培训,极大地拓展了教师和校长的国际视野。开展国内外、省内外高校访问学者选派工作,组织高校教师访学进修;实施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稳步推进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和资源建设,全部免费供省市县校组织网络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市县和广大教师的欢迎。







































四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严把教师入口关,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网络化管理,组织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指导各地中等及以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部署面向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工作,科学、高效、规范管理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更新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研究制定省级教师研修中心建设标准和要求,重点建设一批省级教师研修中心,推进市县教师发展中心标准化创建,培训研修规范管理已见成效,培训研修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最重要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厅上下形成共识,师资处成为全厅十分重要的核心关键处室,师资专项工作经费更是翻了十倍以上。实践证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与不抓大不一样,花大力气抓与一般抓大不一样,花大投入抓与较小投入抓更是大不一样。唯有如此,师范教育方能成为“高水平创新之师,高质量发展之范”,教师方能成为支撑江苏教育高水平建设的中流砥柱和推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文中校园风景照皆为作者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拍摄)


作者介绍

 眭平,女,1961年8月生,江苏丹阳人。江苏省督学,江苏省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在南京市教育局职教处,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师资处、财务处(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组织处等多个岗位工作,江苏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原二级巡视员。







往期推荐:




追光百廿·南师大家|83岁时,他接到了教育部的特殊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安排


王成斌:传承百廿薪火 再谱时代华章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历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源 | 眭平

编辑 | 刘煜

审核 | 何悦 马海港 陈祝峰



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