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斌:弘扬优良传统 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2022年9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120周年华诞。在中国古典典籍中,“师范”,意为“可以师法的模范”。西汉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北史·杨播传论》云:“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师范就在于师者的榜样示范,榜样示范贵在于人格。师范之所以强调为师者人格,就在于教师从事的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引人向善的活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南京师范大学校庆日定在教师节,就是要弘扬师范传统。弘扬师范传统,就是弘扬德育传统,筑牢师范的德育之根。
在南京师范大学120年的办学历史中,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先辈先后在此工作。李瑞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情怀,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吴贻芳“厚生育人”的理念,为这所百廿老校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矢志教育报国的传统。
清末民初教育家、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瑞清于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他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1917年秋,陶行知胸怀教育报国之志,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任教。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他倡导生活教育,重视社会实践,以教育改造社会,培养民主社会的“人中人”。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陈鹤琴,191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团体,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他提出“活教育”理论,主张“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评价陈鹤琴:“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吴贻芳,1928年留美归国,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她以“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为己任,坚持“全人格教育”理念,她赋予金女大校训“厚生”以新的内涵:“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她教育学生爱国敬业,用服务社会让生命更加丰厚。今天,“厚生”已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始终秉承的精神传承和办学治校的核心理念。
先辈们形成的优良的德育传统,为南京师范大学奠定了深厚的德育根基。改革开放后,南京师范大学鲁洁、班华为代表的教育学者,继承先辈思想,继承南师德育优良传统,不断开拓进取,引领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走在全国行列,使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德育研究重镇。
构建中国德育学科基本体系。改革开放之初,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始中国德育学科恢复重建工作。鲁洁先生和东北师范大学王逢贤教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研究德育本质、功能、规律、德育与社会的适应与超越等,于1994年出版了《德育新论》,奠定了我国德育学基本理论体系。在后续的研究中,鲁洁、班华、朱小蔓等先后提出了生活德育论、心理—道德教育论、情感教育论等本土的德育理论。
培养中国德育学科优秀人才。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一代代德育学人,引领着全国德育学科发展。为解决德育人才之荒,学校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率先招收德育学研究生,新世纪又自主设置了德育学博士点,成为全国唯一的德育学博士授权单位,培养了包括“中国第一位轮椅上的女博士”“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侯晶晶、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等一大批中国德育学界的中青年骨干,分布在全国各地。南京师范大学由此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德育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
参与义务教育教材研发编写。胸怀国之大者,担当国家重任。2000 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面向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国家级平台,赋予了国家使命与担当。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鲁洁、朱小蔓作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研发组组长,带领团队完成《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工作,为新世纪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完成顶层设计。之后,又积极参与2011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为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以及国家教材《道德与法治》编写打下坚实基础。自2002年始,鲁洁、班华、朱小蔓带领本团队成员参加多版本的中小学德育教材研发与编写工作。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又承担了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的光荣任务。鲁洁、朱小蔓分别出任小学和初中教材总主编。经过 5 年精心打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每年有1亿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使用。2021年,《道德与法治》教材获得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2021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播出了《统编教材》专题纪录片,对《道德与法治》等教材“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扎根中国基础教育的服务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统编教材使用后,课题组跟踪研究教材使用,即时了解教师解读教材和实现有效德育课堂难题,积极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基础教育,积极开展德育教师培训工作,连续9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面向全国举办小学德育课教学案例评选和交流活动。2021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克服疫情影响,举办在线研讨会,参会人数超过70万人次,成为一线德育工作者学习和交流的盛会,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
南京师范大学德育学人牢记教育初心,坚持以“做人”为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多年的不懈努力,只为一件事,就是让德育成为最有魅力的学问,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真正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展望未来,学校将坚守德育成“人”的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弘扬百廿南师优良德育传统,努力做好学问,编好教材,育好教师,带好学生,在德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一,做好学问,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德育理论。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教育实践,总结中国经验,以中国实践构筑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德育理论,为解决世界德育难题,为人类德育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第二,编好教材,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参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标和教材的修订,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宗旨,打造精品教材,力争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三,育好教师,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德育是人对人的影响,教师人格是德育影响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对从事德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这些都为新时代德育工作者提供了行为遵循。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以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用心、用情、用爱做教育,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第四,带好学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交上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与百廿南师共青春|华桂宏校长在2022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历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源 | “新华日报”学习强国号编辑 | 何悦审核 | 何悦 马海港 陈祝峰
为南师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