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聚焦!全国两会上的南师声音!

砥砺前行的 南京师范大学 2024-05-02

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敏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受到社会各界及媒体广泛关注,一起来听两会上的“南师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王成斌

 

《人民日报》

 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教育托起孩子成长成才、人生出彩的梦想之翼。面对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要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光明日报》

 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当前,基础研究对于抢占未来新兴产业制高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新技术、新业态的催生越来越依赖于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成果。

建议相关部门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基础科学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其中,打造创新联合体;完善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统筹人才、项目两种支持模式,既产出科研成果,也造就一批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优秀青年科学家团队。此外,还应着力破除“五唯”,加强制度设计,完善人、财、物等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人民政协报》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孕育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深度开展‘五大合作’,培育未来产业。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体制机制,搭平台、聚人才、抓项目、谋突破,进一步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的共赢机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南师大党委书记王成斌表示。


 

《人民政协报》

特殊人才的选拔要探索特殊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科研力量的源泉,是人才培养机制。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就培育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话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

1月29日,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公布,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建议》在列。巧合的是,1月10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大学改革十大主题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入选。

谈及拔尖创新人才国家和社会关注度高的原因,王成斌认为:“首先与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统筹‘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在此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这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是突破基础研究的关键,也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以往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如今,更为迫切。”其次,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无法发挥作用,差距和短板相当明显。”

“社会关注度高是好事,但要正视问题。”王成斌称,“比如,无所不在的考试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各类考试规模越来越大,考试分数也越来越刚性。如中考、高考、研考、考公、考编……反正逢进必考,从中小学到大学,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卷入其中,考试成为遴选人才的特别重要的方式。当然,它的好处是公平,避免一些关系或人情成分的存在,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王成斌很是忧心,“会考试不等于是拔尖创新人才。对于特殊人才还是要留口子,留一些便捷的渠道,让他们能够有渠道被选拔上来。当然,不排除有钻空子的可能,但不能因噎废食。”

王成斌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制度,比如,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免试读研、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等等,让一些优秀学生从备考中解放出来。但这些政策,基础还是形式多样的考试。一些在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兴趣和禀赋的青少年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湮没了。

王成斌提及,高校“高度项目化的遴选、考核、评比、投入机制”也容易导致高校的短期行为和同质化发展,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王成斌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求与资金资源有限的矛盾,高等教育一直采取“支持重点”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类型多样的项目遴选、专项支持和绩效考核,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些“指挥棒”也助长了高校和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禀赋和兴趣,需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追求。虽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但这种追求很容易被功利性的浪潮所淹没。”

“高校办学模式和课程教学过度同质化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这跟前面提到的逢进必考和项目化问题有相似之处。”王成斌认为,学生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发展也应当是个性化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应各不相同。然而,单一标准的考核评价、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千篇一律的课程教学,难以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也是制约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王成斌强调,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模式要超越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努力走向差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即使无法全部做到,最起码局部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去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

王成斌特别提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并不仅限于学习阶段、学龄阶段,走上工作岗位的特殊人才依然应该被选拔出来。在王成斌看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拔尖创新人才也很容易湮没在各种考核、评比之中。“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要给优秀青年人才松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既不要论资排辈‘齐步走’,也不要揠苗助长‘毁人不倦’。”王成斌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青年报》

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江苏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表示,南京师大坚持质量和贡献并举,创新体制机制,搭平台、聚人才、抓项目、谋突破,进一步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的共赢机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中国教育报》

两会手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高校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升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我认为应当围绕“三个服务”“四个一流”“五大合作”开展。

开展“三个服务”。抓好科技服务:要为区域产业发展等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服务国家战略,超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深化政产学研用结合,推动高校科研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抓好人才服务:要对接社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为国家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抓好教育服务:要着力打造一流教师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师范高校教科研优势。

建设“四个一流”。建设一流学科: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产出一流成果:要推出一批破解“卡脖子、卡嗓子、卡脑袋”问题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发挥教育学科优势,建设新型智库,当好“智慧外脑”,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引育一流人才: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多措并举抓好人才引育工作。构建一流组织:要构建完善校级层面的有组织科研工作决策机制,积极探索科研管理的组织重构与职能优化等。

推进“五大合作”。拓展校地合作新领域: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综合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高质量发展上贡献智慧与力量。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要善于发挥学校科研与龙头企业的行业优势,深化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健全校校合作新机制:围绕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才培养合作、推进科研创新合作、加强高水平师资交流、推动资源协同共享等方面开展校校合作,力争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主动探索校所合作新路径:积极对接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学科、人才、平台、实验设备等独特优势资源,加强多领域、多渠道互利合作。大力汇聚国际合作新动能: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教育报》

 用好数字教育“金钥匙”

“数字化治理中要抓好教师队伍智能化治理,实现‘善治’。”王成斌建议,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动态调整教师资源;要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的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智能化的跟踪与反馈,以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发布

代表委员谈践行教育家精神

王成斌:“努力培育好老师,潜心造就大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

调查研究聚共识 建言献策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调研发现,面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新形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任务,高等教育需进一步优化结构,适度增加优质高教资源招生计划,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需求,并在高考生源“高峰期”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生源“波谷期”的变化。他建议,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双一流”高校增加招生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双一流”高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住宿条件;狠抓内涵建设,提升“双一流”高校的质量和水平。


 

《江苏政协》

住苏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凝心聚力助发展 接续奋斗谱新篇


 

《新华日报》

 蓄势而发,主攻“产业科技创新”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成斌走进全国两会新华报业全媒体访谈节目“今天我主持”演播室,畅谈“产业科技创新”,共话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主持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强化前沿基础研究,您在基础研究推进方面有哪些建议?

王成斌:物理学家冯端曾经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基础研究就像我们画了一个又一个‘0’,但一旦我们在前面写一个‘1’,它就具有了巨大的价值。”这反映出科学家自由探索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了基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在考虑基础研究布局时既要考虑“0”,也要考虑“1”,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布局建设基础研究中心。我省探索建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就是很好的尝试。

主持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把握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激活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作为高校如何发力?

王成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校迫切需要改革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方式,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推进学科更新。比如,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其实这些东西许多年前就有了,之所以现在成为“风口”,是因为理论、材料、工艺上的重大突破。我们建设一流学科,不能新瓶装旧酒,要寻求突破点,才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主持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结合高校的教学实践,高校如何培养更多适合产业的科技人才?

王成斌:首先,每所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去培养科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些人才,重点是要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职普融通。要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这方面我省高校做了很多努力,但很多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其次,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创新创业促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最后,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新华日报》

打通堵点卡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成斌委员表示,高校要树立“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大学办大学,打开大门办大学”的开放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政产研学用深度融合发展,“南师大正加强前瞻性布局,打造战略学科力量,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学校与常州、南京等地紧密合作,大力培育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在常州落户创新项目20多个。”王成斌表示,学校将努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向赋能、双向奔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扬子晚报》

全国政协委员王成斌: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作为来自高校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深知高校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使命与责任。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由王成斌牵头提出的提案有三个,其中《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被评为“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两会结束后不久,王成斌又跟随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到广东、山东以及江苏本地,围绕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开展调研,并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上发言,就师范院校和社会力量如何在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引起了广泛反响。

王成斌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过去一年,南师大在科技服务、人才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科技服务方面,与常州市合作建设合成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共同打造产业园、与盐城市合作建设海洋经济研究院、在淮安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围绕3D打印、人工智能等开展研究……南师大积极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批合作共建项目落地开花。人才服务方面,南师大高度重视优秀人才培养,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撑杆跳”——副校长黄和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教授加盟学校,担任南师大国际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此外,南师大积极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将附属学校建成教育共同体;通过协同提质计划,组织教师、学生到西部地区支教等为教育薄弱地区提供帮助。“希望南师大服务江苏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成斌说,今年全国两会他将继续关注教育与科技领域,就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科招生计划、延长高考部分学科考试时间、支持江苏建设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提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扬子晚报》

全国政协委员王成斌:建议在江苏等地区增设国家基础科学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今年的提案依旧关注教育与科技领域。他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将影响江苏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但目前,江苏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王成斌提出“支持江苏建设基础研究中心”,希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既培育科研成果,也成就一批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优秀青年科学家,形成团队和梯队。

王成斌关注到,当前基础研究对于抢占未来新兴产业制高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日益突显,新技术、新业态的催生越来越依赖于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成果,高端顶尖基础研究呈现出高度组织化的趋势。

江苏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丰富的科教和人才资源,具有建设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江苏具有设立新的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的雄厚基础和优越条件,建议围绕新兴和交叉学科,在江苏增设基础科学中心。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总体布局,结合江苏优势学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物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设立基础科学中心,深入研究前沿重大课题,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基础、破解难题。”王成斌说。

针对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比较分散,缺乏协作和资源整合的现状,王成斌建议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基础科学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其中,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构成的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统筹“人才”和“项目”两种支持模式。

“促进基础科学中心的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先导性、长期性、艰巨性。”王成斌表示,要破除“五唯”,加强制度设计,落实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持续支持基础科学中心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人、财、物等保障条件,使基础研究“有钱干、有人干、有地方干”,让科学家安安心心搞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现代+》现代快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两会快访谈 | 全国政协委员王成斌:为年轻人角逐职业“新”赛道支招

AI训练师、新农人、民宿管家、宠物指导师……层出不穷的新职业“吸睛”又“吸金”,年轻人如何抓住“新”机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一直非常关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3月3日,王成斌走进现代快报全国两会北京智媒演播厅,为年轻人角逐职业“新”赛道支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社会分工也日益细致和专业化。”在王成斌看来,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如何在这些新职业中挖掘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新选择,这将经历一个成长过程。”

王成斌认为,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新兴领域将不断扩大,带来诸多新的就业机会。如何选择这些新职业,这对每个要进入职场的“萌新”来说,都是挑战。

“我们在就业时,最初并没有看得很清楚,只是找了一份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一份职业。在这份职业上取得一些成果后,它又成为了一项事业。对于新业态新职业也是如此。”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更多的是学到知识和掌握技能,这还不够。”王成斌说,当从事一份工作后,体验式地去吃一些苦头,去经历各种难关,这对人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参与社会竞争的素养和能力至关重要。”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王成斌说:“我们需要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以满足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荔枝新闻》

【履职这一年——带着调研上两会】全国政协委员   王成斌:精耕细作人才培养“责任田”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成斌围绕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开展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等,提出提案建议,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与回复。其中,前者被评为“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

首年履职提出的建议能够得到重视,王成斌欣喜的同时,深感责任在肩。

“在办理提案时,教育部介绍了当前我们正在做的包括综合评价、学科竞赛在内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举措,同时列举了不少大学开展的有益探索和阶段性经验成效,我们南师大也有‘英才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年前,省里组织召开了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为我们更好履职尽责、建言资政做好准备。”

王成斌说,自己已提前进入2024年的“两会时间”。眼下,正在修改完善今年拟带上会的“关于优质高校资源扩容提质”“支持江苏建设基础研究中心”等提案建议。

“江苏的高校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双一流’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占4.5%左右。”在王成斌看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将影响江苏长远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和研究人员就这个问题进行研讨。为了推进我省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发展,取得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建议加快我省基础研究中心的布局和建设,着眼科学前沿或产业前瞻问题,长期稳定地支持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研究。”

“高校和社会力量如何在中小学教研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打通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壁垒”……过去一年,王成斌带着这些问题,辗转广东、山东多地,对话当地基础教育部门负责人和一线教师,要具体数据,也要感性认识,步履不停地履行着一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

“教研制度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保驾护航。然而,总的来看,当前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教研工作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工作机制和条件保障,因信息不对称而具有机缘性特点,组织化程度不高,可持续性不强。”

王成斌认为,中小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期。“在这一宝贵的学习阶段,我们更应该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而高考部分学科考试时间的长度,往往会决定学生答题时,是条件反射还是允许适当思考。”

“打个比方。学生端着满满一盆水,在紧迫的考试时间内仔细地倒在卷子上,一滴不漏,就能考高分。但是,考试时间短,可能会造成考生不假思索地答题,对应的学习方法即‘题海战术’,这不仅会消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初衷相违背。”

这也是王成斌今年准备带上会的另一条建议:适度延长高考部分学科考试的时长。“让学生在考试时有时间进行创造性高阶性的思考,减少学生平时靠刷题去谋取高分的现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我苏》客户端

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住苏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林敏洁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引发代表委员热烈反响——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我感到重任在肩。”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林敏洁委员建议,积极举办两岸教师中国文学共享会等活动,推动两岸高校教师及台生群体为两岸加强交流作出更多贡献。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新华日报》


 

《我苏》客户端


 

《南京日报》

为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言献策

【履职故事】“对于我们这种有长期照护需求的家庭来说,压力确实有些大。”家住栖霞区马群街道的周女士是独生子女,母亲瘫痪已有半年多,平常都是她跟父亲轮班照顾。2月25日,在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咨询的周女士,正好遇上了前来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林敏洁,便说起了近期的烦恼。

为了解共性问题,当天,林敏洁在养老机构邀请了与周女士家情况差不多的几位失能失智老人子女一起座谈,她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下子女们所提出的问题,一边互动交流:“现在政府帮扶建设了很多日间照料中心,那里是否适合失能失智老人?”“对现在的护理员及养老机构满意吗?有什么意见?”

确保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林敏洁一直关心的事。十多年来,林敏洁持续关注养老问题,围绕失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失独老人、适老化家庭改造方案、医养结合敬老院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期盼让更多老年人安心舒适地度过晚年。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林敏洁前往南京幕府山庄社区和西善桥,调研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照护、适老化居住改装这些当前养老的痛点问题。今年春节前,林敏洁再次前往雨花台区安居福仁颐养中心、镇江市九久老年康复中心,了解养老产业的新变化,老人及家庭的困难和新需求。

在近几年的多次走访过程中,她发现失能失智老人居家养老普遍缺少系统性的保障措施。“如果家里有失能失智的老人,整个家庭都要花费精力围绕老人转,照顾过程中还有很多不方便的问题,比如床、洗手间等。部分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照护还需要更加健全的体系和配套设施供给。”

多年关注,多次调研,提案逐渐成熟。今年,林敏洁将提交一份《关于推动我国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如何照料失能老人,是未来养老的‘难点’,正在考验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林敏洁建议,可通过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以老人的失能程度及收入水平为依据,根据不同需求划分居家式服务、社区式服务、机构式服务和其他服务等不同类型,明确对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与养老的责任和补贴,为失能失智老人公平、有尊严地享受长期照护与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当社区照护体系逐步成熟的时候,失能失智老人的家人就得以有“喘息”的机会。而在这其中,加强长期照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不可少。林敏洁认为,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面临复杂的问题,服务范围相当宽泛,包括个人照护、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等多层面,提供服务的队伍应是来自不同学科(医学、护理、社工、康复等)背景的人员之间的合作,才能向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完整且连续的照顾,满足被照护者的需求。

林敏洁不仅去老人的家庭、敬老院等机构,还特地带着提案草稿征求省民政厅、专家学者等各方的意见,字斟句酌,不断打磨。林敏洁表示,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要履行“为民代言、替民办事、增民福祉”的诺言,用提案回应群众需求,“民生工作重中之重是‘一老一幼’工作,解决好养老问题,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我将继续关注失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医养结合敬老院等,为提供多元化、品质化的服务,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言献策。”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南京日报》

强力遏制家暴,助益家庭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推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程。2016年3月1日起第一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极大地推进了反家暴法治化进程。

此次参会,我将建议联动“法院+公安+妇联+社区+医院+X”等社会多部门、机构、组织、单位等,实现反家暴信息同步共享,共同建立全国联动的“反家暴诚信平台”“反家暴系列服务中心”,链接可直达的反家暴相关部门,在平台上公布各种家暴事件及现实解决途径,使家暴受害者能够第一时间寻得有效帮助。同时在系统录入施暴者的家暴历史,由妇联牵头“反家暴安全家庭建设”专项,当未知情者与有家暴黑历史施暴者联姻时,可提供相关查询与咨询服务,减少或避免陷入家暴困境。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南京广播电视台


 

南京广播电视台


 

南京广播电视台

加强两岸共同认知 深化民心相融相通


往期推荐:





南师师生热切关注2024年全国两会


点赞!闪光的她们🧡🧡🧡


春日宜进取 最是拼搏时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人民政协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江苏政协 新华日报


_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南京日报 

南京广播电视台 现代快报

整   理

周欣怡 张乐佳

编   辑

冯   楠 徐   雯

审   核

曹晋婷 杨鸿飞 李   敏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