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导师二三事 | 师者济其物,犹怜草木青

感念师恩的 南京师范大学
2024-11-02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学海无涯,岁月见证漫漫征途;山高水长,恩师如灯照亮前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研究生工作部,推出我与导师二三事专栏,邀请同学分享学术探索征程上的温暖与坚持,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启迪、关于陪伴南师故事,重温恩师教诲,感受恩师带给我们的无限启迪与力量。


本期,来听听文学院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姜玲讲述她和导师的故事……



江南春意深,燕舞万花红,最是怡情时节。走在随园充满生机的小路上,总是会想到陈子昂的那句“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一切美好事物,若有幸得人赏识,芳意才不会落空无成。但这样的幸事,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李贺《浩歌》言:“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南北朝隐士丁都护常因不得意而借酒消愁,但这世界上的英雄原本就很难遇见一个真正赏识自己的人,所以也不必太过哀伤。每当读到这些诗句,我就颇为感慨,我何其幸运,才能遇见我的导师一一高峰教授,拯救我于既定不变的轨迹中


▲ 图为高峰教授与硕士生、博士生合照



很多事情不可捉摸,却又有迹可循。当时的我正处于人生的分叉路口,在读博与工作之间犹豫不决,我深知我的抉择会影响我的一生。在慎重考虑之下,我还是决定读博。可考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不知该考哪所学校。很巧的是,在这一年,我的硕士母校举办了一个文献学的盛大会议,全国各地的学者都来参会,我担任会议的志愿者。在我负责的那场会议里,竟然全是南师大的老师们。当报考学校时,我就优先查了一下南师大的博士点情况,恰好有我喜欢的诗词学专业。我赶紧联系到导师,并发送了我的基本情况,他欢迎我报考的同时也告诉我竞争激烈以及读博很苦的事实。我当时感觉到去南师大读博可能没有多少希望,但还是想要一试,毕竟这是我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在临近考试的前几天,我每天都很焦虑,每到晚上就会失眠,很想知道未来的答案是什么。有一天晚上辗转反侧,脑海里就突然浮现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首诗,脑海中也冒出四句诗:“日暖莺啼花事近,群芳斗艳欲当时。临窗女子峨眉锁,拟托良媒未可知。”我还清晰记得自己为灵感乍现而感到欣喜的心情,也记得心中同时涌现出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如今再回想起,只是觉得自己像是苏轼《在儋耳书》中所描述的那只附于芥上的蚂蚁,不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博君一笑耳。


我的导师最后还是收下了我。开学的第一天,我来学校报到,站在宿舍的阳台上,给导师发消息,很快我就接到了导师的电话。窗外正值落日时分,导师语气温和地问我:“都安顿好了吗?收拾好就赶紧去吃饭吧。”这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求学。虽然我对它有太多向往、太多期待,但是那种慌乱与紧张还是让我感到手足无措。不过此时此刻导师的关心却令我感到温暖,让我瞬间放下了所有的担忧。不论何时回想起这个瞬间,我都觉得弥足珍贵。


▲ 图为随园校区学生宿舍楼5舍17楼窗外景色



在南师大度过的每一天似乎都是特别的、值得记忆的。在学校听我导师讲诗词课,实在是一种享受。老师有着江南文人特有的儒雅谦逊、多才多艺。他讲课时,既能吟诵出诗词的韵味,又能将诗词最细微之处讲出来让我们也感受到。还有,老师的板书实在太漂亮了,以至于他擦掉的时候我都觉得有些可惜。我记得第一次去仙林听导师讲课,下课后走廊里满是嘈杂声,我和我的导师站在教室外的台阶上,他就和我讲:“也不知道今天的课程对你有没有用,回去好好读书,不要浪费时间就好。”这个画面像是电影画面一样,让我莫名想到顾城《门前》那首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轻声讲话或是沉默,都十分美好。


▲ 图为高峰教授板书


在同老师的相处过程中,我时常被老师身上闪闪发光的品格所打动。在听老师的《古代文学史》课程时,老师总是提前十五分钟就会来到教室。记得有一次,同学们因故到教室稍迟,而那天黑板没有擦、投影设备也没有打开。我心里有一丝担忧,但老师却没有丝毫愠色,只是转过身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又将投影仪打开。那一刻,我们心中很是愧疚,但更多的触动却是老师谦逊、包容的品格。上课时,老师都会做足准备,全部都是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并且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老师在讲授关于苏轼的课程内容时,竟然准备了二十多万字的讲课稿。我知道后十分震惊,因为老师不只是有授课这一件事,他还要做科研、出著作,还要参与院里大大小小的会务,但是老师却能将手中的每一件事都出色完成。可我自己仅仅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却常感做不到位。第一个学期,我时常感到压力大,想到要发核心期刊、准备毕业论文就会有莫名的恐惧袭来。这些负面的情绪总是会阻碍我向前。在老师关于苏轼的课程上,我终于悟到了其实不必将情绪滞留于心间,如果想要实现自我、完成超越,那只需要勤恳认真地去做应该做的事。那天老师讲苏轼的三次贬谪,令我印象犹深,当他讲到“不论身处任何困境,都能超然自适”之时,那一瞬间我觉得老师已将“苏轼”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 图为高峰教授授课画面



老师总是有很敏锐的学术眼光,总是能在经典的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在读硕士期间我很喜欢唐宋诗词,也发过三篇关于唐宋文学的小论文,但是硕士毕业论文却选择了学界研究较少的清代满族诗人。刚入学时,我计划博士论文的选题依然在清代诗人中选,但一直也没有选出更有价值的题目。直到在课上,听老师讲到他曾经博士选题的经历时,我才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许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窄小之中,未被经典化的作品尽管有较多待开垦的荒地,但是价值总归有限。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志存高远,不应该走容易的道路。第二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老师问我关于选题的事情,并建议我:“还是去做宋代文学相关的内容,如果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前进会更好,做小众的研究关注的人不多,做这类对你来说有点可惜。”听完老师的话,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鼓舞,好像突然有了勇气去面对一些未知的挑战,而不是去逃避,也心生一定要做好的决心。


我的老师是一个极为严谨的人,十分在意行文的细节。老师在给我批改论文时极为认真,不论多么小的细节问题,老师都能给我指出并改正。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行文中一个字或者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直到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我才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写出的文章不仅仅是自我表达、自我愉悦,而是要发表、传看,一旦文字被打印出来便无法再修改,如果有错讹便将一直错下去,最后不仅会显示出自身的不严谨,甚至一些错误会误导他人。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尽心尽力、止于至善。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才明白了什么是“写作使人精确”,人是可以选择无限趋近完美的。我开始重新思考“止于至善”的内涵,或许我们的无限性正是在有限性中得以完成的,我们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作为古代文学研究者,论文的严谨与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老师身上,我深刻体会并感受到这一点。“严谨准确”是一种行文习惯,“止于至善”则更是一种人格追求。做到这些都很不容易,都需要不停地积累和实践。


▲ 图为高峰教授授课画面


时间过得很快,又是一年春天。我走在随园中,想到前年的春天,我还在紧张备考。有时觉得一切不太真切,有时又觉得冥冥中已经注定。我总是会回想起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第一次来南师大报到的场景,初遇又似重逢,带着期盼与激动。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也许会就此庸碌无为度过一生,但是我遇见了我的导师,是他看见了并且呵护了我的珍贵,让我可以继续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梦想,让我有底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一束光、一分热。


同古代那些未曾得到赏识的文人墨客相比,我像是走出了人生的遗憾,如今幸遇导师,实在更应无负今日



最后,自作小诗一首,感念我导师对我的知遇之恩:


师者济其物,犹怜草木青。

书生清志在,今古影同形。

期推荐:






省委巡视公告


南师这场集体祝寿会,温情满满


金秋招聘,“职”等你来!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南师研究生

编   辑

徐誉文 汤玉欣

审   核

曹晋婷 朱志义 李   敏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