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大学法苑芳华:七十载阔步前行

《中国法律评论》于2014年3月创刊并公开发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主办的国家A类学术期刊,刊号CN10-1210/D.







吉林大学法学学科创建70周年系列活动之法治中国校友论坛




2018年9月8日14时,吉林大学法学学科创建70周年系列活动之法治中国校友论坛在三教五阶举行。本次论坛由长江学者房绍坤教授主持,邀请到的嘉宾有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显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建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郑成良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房绍坤教授主持论坛。



房绍坤教授首先请几位教授向参加论坛的同学们分享下自己当年在吉大求学时的经历以及对其自身的影响。郑成良教授首先回答,先是表达了在吉大法学院院庆之际重回母校的喜悦之情,然后分享了自己当初报考吉大的趣事。当时高考分数本可以被北大录取,郑教授却按照自己喜欢专业的程度填报了高考志愿,最终来到了吉大法律系。



郑教授还说到,吉大法律人的朴实品质深深影响了自己,在如今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坚守住这种优良的风气,保持住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对当代学子来说尤为重要。



紧接着回答的是崔建远教授,对于他来说,高考是命运的转折,来到吉大法律系更是误打误撞。来到吉大法律系以后,面对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当时吉大法律系的老师们嘘寒问暖,谆谆教诲使得自己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崔老师说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接下来回答的是张骐教授,他首先讲了自己当初选择吉大法律系选择学习法律的几个原因,父亲的职业背景、母亲的亲身遭遇以及渴望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当时蛮横执法的希冀。其次讲到了在吉大求学的经历对他人生的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这片黑土地对当时那代人使命感的塑造有着很深的影响,促使他任何时刻都牢记不忘初心。二是时代的局限和超越对发展的影响,即使定位的研究方向是学术理论,但也需要注重法律实务经验上的积累,做一个有学术道德、有情怀的人。



接下来回答的韩大元教授,他首先拿当时教育部禁止大学生谈恋爱的规则打趣,讲出那个时代对规则的绝对服从以及爱的萌化。其次韩大元教授讲到吉大法学院本科教育的成功,对本科生思维方式的驯良以及基础理论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对他至今为止的研究道路颇有裨益。


最后回答的是张文显教授,首先他强调,其实吉大法学学科最早是创立于1946年的政法干部培训班,而1948年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学学科70周年,所以吉大法学院的历史实际上更长一些。


张文显教授讲到吉大是他学生经历、任职经历、党政干部经历完整蜕变的见证者和诞生地,自从1974年偶然的大学生推荐机会误将“政法专业”以为“政治专业”而阴差阳错地进入吉大法律系学习,到如今整整44年的时间里,留下来的不仅是经历,更多的是吉大精神、吉大法学精神。


从“求实创新、立志图强”到现在21世纪追求的现代大学教育和制度,我们要把握几个方向:求真务实、自由民主、开放兼容、德法兼修、追求卓越。在历史性的挑战、现实性的挑战面前,我们要保持吉林大学法学在国内一流学科的水准,也从中国一流走向世界一流。



论坛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各位老师讨论了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总体走向。


崔建远老师首先谈论到目前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情况。现在民法典编纂中比较大的问题是民法与各个部门法之间的协调问题——如何厘清民法的边界、民法典究竟要包括什么内容、如何解决在新时代和一带一路建设时期遇到的新问题等。并提出思考民法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搞清楚法律关系。通过结合ppp与惩罚性赔偿、国内贸易独立担保等问题,崔老师生动形象的阐释了法律关系在民法乃至整个法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建立这样的民法思维,最基础的就是概念的掌握与运用。


韩大元老师通过与崔建远老师探讨代孕合同的合法性问题,分享了自己对宪法的认识。在宪法里,人永远都不是工具,人要有尊严。所以在进行宪法解释时要时刻贯彻这样的思想。同时也要将宪法精神贯彻到各个部门法之中,宪法的未来一定要将将宪法解释与民法解释、刑法解释结合起来。


郑成良老师紧接着谈论了自己对法理学的认识。他谦虚的说道,“法理学真的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民法。因为法理很少有自己的东西,是从民法、政治学等学科综合抽象的。第二重要的是宪法。只有掌握这两门基本的公法与私法,才能学历好法理。社会转型时期,就是法理繁荣的时期。现在我们社会是不成熟社会,但等到我们社会现在基本价值观确定以后,法理就不向现在一样这么重要。”并从经济基础、社会需求、价值内涵等角度谈论了自己对民法典制定的一些想法。


期间,韩大元老师提出了“自杀权”和“不对怀孕妇女实行死刑究竟保护的是谁的利益”两个问题与各位老师讨论,也让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有机会一睹大家们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基础夯实的理论水平、探求真理的思维碰撞。


最后张文显老师指明了未来法学的发展方向,介绍了中国法学如何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中国法学教育如何实现国际化。


首先,法学是一门科学,这里的科学是对规律的认识,对趋势的把握。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就已经坚持了法学的科学性,现在我们要追求的如何更加科学化。


其次是现代化。法理的研究就是要推进法学的现代化。我们的法学、法治一定是建立在法理基础上。我们的法律一定是良法善治。法治现代化就是更加尊重保障人权、引领社会风尚。我们的法学一定和法治是同步的。新理念体现现代法治理念,一定要以人为主。


第三是国际化。国际化是时代的潮流。中国法学不能关起门,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将中国特色与国外经验结合?全球化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区域,我们如何主导、参与国际规则,如何将法治共同精神融入我们的法学教育。


张老师认为普世价值是西方将自己的价值观价值体系说成是普世价值,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这是共同价值。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适用的。用共同价值替代普世价值,强调中国的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五位学者生动有趣地分享自己求学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学术经验与研究方法,简明扼要指出未来中国法治发展方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益良多。最后论坛圆满结束。


撰稿人:曹丽媛 朱帅

摄影:袁帅

编辑:高岩


推荐阅读(点题即可)

徐显明:学科的历史代表法学院的辉煌 | 在吉大法学学科创建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加关注

微信号:chinalawre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