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专辑 vol.189 (2017.10)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2017年5月27日,在彭长歆教授的召集下,近20位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参加了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举办的“当下与未来——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研讨会”。《建筑师》本期专辑汇总了部分学者的会议发言,而后又向几位领域内的重要学者约稿,囊括了我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老、中、青三代的文章。


专辑由彭长歆教授执笔的前言和刘先觉教授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丛书撰写的简要书评开篇;紧随其后,侯幼彬教授以自身经历回溯了中国近代建筑史学发展的历程;而后,赖德霖、伍江、徐苏斌、卢永毅等中坚学者撰写了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也通过不同研究视角、技术和理念呈现了当下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这些文章涉及史学研究、个案研究、类型研究以及人物和机构研究。一些研究以大量发现的新材料为基础,在线索关联上展现出开阔的视野。


目  录


专辑前言 / 彭长歆

史学研究

007 简要书评:一部较完整的中国近代建筑史 / 刘先觉

008 缘分

——我与中国近代建筑 / 侯幼彬

016 “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工作自省 / 赖德霖  伍江  徐苏斌

020 X+Y+Z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框架的思考并纪念“中国近代建筑史”出版 / 徐苏斌

029 分合之辨: 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技术史研究 / 李海清

035 早期地方城市近代化建设中的规划思想萌芽

—— “中华道路建设协会”构架下市政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解读 / 傅舒兰

042 英文期刊《规划视野》的近现代历史类研究考察 / 张天洁  张晶晶  王凯来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

049 虹桥疗养院作品解读:略论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 / 卢永毅  陈艳

059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先驱

——慎昌洋行的建筑实践 / 彭长歆

067 尘封的先驱

——康式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南京实践 / 冷天

075 中国近代火车站之天津西站研究 / 贾梦涵  欧阳玉歆  薛林平

类型研究

083 基于城市空间演进的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及其谱系  / 刘刚

091 20世纪50年代北京新建大型旅馆建筑初探 / 刘亦师

101 建筑文化遗产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解读

—— 以中东铁路为例 / 李琦 刘大平 

106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研究 / 刘松茯、袁帅

近代建筑师

111 国际建筑社区
—— 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群体初探(1843-1941)
 / 郑红彬

121 辜其一初步研究
 —— 写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院90周年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院65周年
 / 杨宇振  张天

133 从近代建筑师的身世之考到近代城市建筑的“风貌”之变
—— 以景明洋行创始人海明斯和伯克利为例
 / 谭刚毅  余泽阳 



精彩栏目推荐


史学研究

缘分

——我与中国近代建筑

侯幼彬


侯幼彬先生用回溯的方式娓娓道来他的学术经历中与“中国近代建筑”的几次“亲密接触”。通过其个人经历,呈现了我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发端的全部历程和若干关键节点。其中涉及的相关人物和事件为我国近代建筑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梁思成先生审稿本


梁思成先生在重要批语的末尾,特地加上自己的签名


刘敦桢先生带领教材编写组人员到南京瞻园,讲解瞻园的修复体验

(自左至右:侯幼彬、乐卫忠、喻维国、刘敦桢、杜顺宝、陆元鼎、马秀之、杨道明、叶菊华)


1988 年4月,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汪坦先生、刘先觉先生与作者合影


赖德霖博士论文封面



X+Y+Z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框架的思考并纪念“中国近代建筑史”出版

徐苏斌


作者基于参与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史”丛书的经历,提出了X+Y+Z 的框架,即近代建筑史研究需要同时思考外来的影响(X 轴)、传统的继承(Y 轴) 和他学科的影响(Z 轴)的三维取向,而不是任选其一。论文解释了作为X 轴的民族主义背景下的“主体受容”、殖民主义背景下的“从属受容”、作为Y 轴的传统的承传与创造,并探讨了作为Z 轴的知识、权力、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公共领域等理论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X+Y+Z——中国近代建筑史隐藏的框架


在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动力的共同作用下的四种可能性


延安杨家岭朱德故居(笔者摄影)


朱德故居窗户上面的五角星代表红军新开挖的窑洞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

虹桥疗养院作品解读:

略论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

卢永毅  陈艳


1934 年,由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的上海虹桥疗养院落成。该建筑充分考虑功能需要,外观呈现“国际式”特征,被建筑史学家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者回溯了虹桥疗养院建设的历史背景、业主身份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对建筑作品的空间和形式展开阅读,通过案例探讨深入认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特征的研究方法。同时,作者以追溯西方现代运动的思想渊源和实践的多样性,从比较分析中对现代建筑的核心理论——功能主义在观念构成与形式探索间的复杂关系展开一次批判性讨论。


虹桥疗养院大医院(主楼), 1934 年


虹桥疗养院退台式病房立面局部


《申报》1934 年1 月1 日刊文《虹桥疗养院建筑之起点及经过》


虹桥疗养院交谊厅南向落地门窗



尘封的先驱

——康式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南京实践

冷天


世纪之交,尘封多年的200 余张原始图纸被意外寻获。基于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视角,从四张本不属于建筑学范畴的结构设计图纸出发,展现出金陵大学北大楼的特殊结构体系,追索康氏钢筋混凝土技术曾经的辉煌。通过进一步的挖掘,揭示该案例在西方先进结构技术传入、近代“建筑工业体系”建立与发展、现代结构技术与地域文化相交融等多方面的先驱意义。


金陵大学礼拜堂(Chapel, University of Nanking)原始设计图,1917 年


金陵大学主校园初步落成时的景象,1920 年代


金陵大学北大楼结构设计图纸,1919 年


楚阿斯空钢材公司的产品广告


基泰工程司中央体育场国术场施工图,1931 年



类型研究

基于城市空间演进的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及其谱系

刘刚


上海近代城市化带来居住建筑类型的历史性发展。这篇文章研究尝试在城市空间演进的背景下,对其基本类型进行重新思考,并通过梳理类型间的关联性,尝试建构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的谱系。


旧法租界亚尔培路徐家沙永安里附近的“村落”,1940 年

(说明:图中可见“本地房子”被归于“村落”一类,与欧洲人住房和中国人住房等并列。文件为该区域居民公请法租界公董局出面制止“棚户”区中不讲公共卫生、烟民扰民等情况。可见类型之间的社会冲突。)


上海前法租界城市平面图,1947年

(说明:图中可见东侧高密度石库门里弄街区和西侧花园洋房街区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类型对比。)


德拉蒙特住宅及其周边土地的二次开发

(说明:左上为律师威廉 · 德拉蒙德(William Drummond)于1890 年代在自有地块上建造的一座豪宅,位于当时并未成为租界的上海西郊。右上为该建筑所在地块的范围,旧法租界地块编号10046。下图显示,1924 年该住房转手后进行了房地产开发,建造著名新式里弄“大胜胡同”。该地块当时已经成为租界城市化地区。)


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布局及其建筑样式,1923年

(说明:图示案例为上海旧法新租界康悌路(现名:建国东路)36 弄大康里,法公董局地籍编号Cad.2549。)



近代建筑师

国际建筑社区
—— 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群体初探(1843-1941)

郑红彬


近代在沪外籍建筑师对上海近代建筑史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本文基于以近代通商名录为主要资料源的系统调查,探明近代在沪外籍建筑师总数不少于407位。针对这一群体,从宏观层面探究其群体的概况及其在上海的发展历程,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描绘其群体构成,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逐一分析,描绘出近代上海这一国际建筑社区的面貌。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内容统筹:李鸽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邮箱:thearchitect1979@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官方淘宝:http://shop67348776.taobao.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