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总211期(2021年6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点击图片,直达购书)


编者按

建筑的“结构”是否等同于承载建筑荷载的系统?从涉及范畴来看,“结构”的概念远不仅如此:它不仅与建筑的过程——“建造”(construction)——密切相关,同时还在表达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结构同时也在表示任何给定的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组织或秩序关系。作为一种秩序模式,建筑结构的潜在意义也远不限于承重的含义:作为一种物理上的秩序表现,结构以其暴露或隐匿的形式与内力间的耦合作为发生器,同样可以塑造建筑的特征——这就是本期关于“强结构”(Strong Structures)专栏所追求的方向。


“强结构”的概念是欧洲相关教学、实践以及行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弗雷·奥托(Frei Otto)、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João Vilanova Artigas)等对于结构艺术性的思考与关注,抑或是建筑与结构的设计搭档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与塞西尔·巴尔蒙德(Cecil Balmond),石上纯也与佐藤淳,柳亦春与结构师张准等之间的成功合作,都是从各种角度在努力实现着“强结构”所追求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目标。本期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精选7篇文章对这一主题在理论、方法和实践这三个层面进行全景呈现。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四篇文章《日本黄檗宗寺院建筑梁架形制及其源流探讨》《从皇家禁地到庆典舞台:北京西郊万寿寺的微观格局变迁》《择中与模数:凤阳明中都规划设计中的因与革》《基于〈营造法式〉“缠柱造”做法复原的“楼—阁”概念辨析》,分别从具体实例探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问题——形制、格局、布局理念,以及基本的概念辨析。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收录三篇文章,《贫穷建筑、低技创新——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冈萨雷斯·罗伯的拱壳体系探索与实践》一文,关注墨西哥建筑师罗伯的社会营造与低技创新,可为我国当下的参与式设计、乡建、社区营造提供参考;《罗伯特·勒·里科莱空间结构模型中的创新方法和悖论思想》一文,介绍了“空间结构之父”里科莱的独创性空间结构研究,通过对其结构模式、研究方法和七个悖论思想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建筑理论的边界与未来建筑的方向;《从新市政厅到“波士顿学派”:一座城市的粗野主义建筑“革命”》一文,剖析了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波士顿新市政厅,通过介绍其建设背景、设计特征及其中内涵的设计哲学,以及所引发的大量社会讨论,阐释新市政厅对不同阶段波士顿城市变革与转型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的引领作用与历史定位。


“建筑教育研究”栏目,《修正之匙:德州骑警建筑教学的“空间”主题与体系建构》一文,以德州骑警教学改革中的“空间”主题为切入点,分析其课程计划,以及该体系构建的层级性和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希望对当下建筑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最后特别感谢本期专栏主持人约瑟夫·施瓦兹、曹婷、王帅中为专栏撰写导言,以及在专栏组稿、梳理、审校过程中付出的诸多努力。同时感谢各位学者提供的精彩学术内容,将各自领域的深耕与总结呈现于此,这些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目  录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004

导言

 [瑞士]约瑟夫·施瓦兹 曹婷 王帅中

005

“强结构”——结构的复魅

王帅中 曹婷

014

以结构为共识——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设计交融

[德]马里奥·林克 文  韩雨晨 译 曹婷 校

021

图解静力学:一种实现强结构的操作方法

[德]托尼·科特尼克 文  王帅中 译  曹婷 校

026

建筑与结构设计之“合”——石上纯也与佐藤淳的合作访谈

周艺蓝 武卿 [ 日] 石上纯也 [ 日] 佐藤淳 文  

边丝妮 绪杏玲 译 王帅中 陈义龙 校

039

回应与敏感——对柳亦春和张准关于建筑与结构的访谈

钱晨 柳亦春 张准

052

结构设计与可塑性空间——对BRUTHER建筑事务所的访谈

[德]马里奥·林克 [法]亚历山大·特里奥特 文  

陈融升 译  王帅中 曹婷 校

059

结构设计的社会价值——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承重结构设计中的人性维度

[巴西]娜拉·博尔戈诺维·席尔瓦 文  

谢方洁 译 裴钊 王帅中 校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68

日本黄檗宗寺院建筑梁架形制及其源流探讨

李沁园

079

从皇家禁地到庆典舞台:北京西郊万寿寺的微观格局变迁

杨菁 叶翔 张小弸

087

择中与模数:凤阳明中都规划设计中的因与革

梁智尧 赵云

095

基于《营造法式》“缠柱造”做法复原的“楼—阁”概念辨析

喻梦哲 惠盛健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103

贫穷建筑、低技创新——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冈萨雷斯·罗伯的拱壳体系探索与实践

齐奕 夏珩

113

罗伯特·勒·里科莱空间结构模型中的创新方法和悖论思想

葛洋康 李旭 岳文灿

120

从新市政厅到“波士顿学派”:一座城市的粗野主义建筑“革命”

杨震 陈烨


建筑教育研究

130

修正之匙:德州骑警建筑教学的“空间”主题与体系建构

李琳 陈泳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强结构”——结构的复魅

王帅中 曹婷


结构与建筑融合的建筑设计方式随着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强结构的概念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结构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强结构是瑞士现代建筑语境中的一个抽象概念。其中“强”所代表的则是“多重”与“超出”的含义,意图让结构超越其传统概念上单一的承重功能,在支撑起建筑的同时又从根本上可以塑造建筑的形式和空间。本文从强结构自身概念的明晰,结构师与建筑师各自视角下的探索与合作,以及两个代表案例在物质呈现与空间呈现之间的横向对比展开讨论,意图为当下国内的结构与建筑设计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洛伊申巴赫学校,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瑞士,2013年 


洛伊申巴赫学校的结构模型


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模型,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瑞士




以结构为共识——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设计交融

[德]马里奥·林克 文  韩雨晨 译 曹婷 校


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与建筑需求和可利用资源相关的概念化功能与建造形式,还是建造材料的制造和供应,抑或是最终的建造过程本身,都需要广泛的技术支持。随着技术对于环境的影响日益重要,工程师在整个设计与规划过程中的作用只会变得更加明确。本文探讨了建筑师与工程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及两者的合作制度关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设计的过程。随后,以瑞士为例,基于其核心合作制度讨论了建筑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开展富有成效的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最后,展望了当结构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 起到重要作用时,未来设计师所能扮演的角色。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多样的方式参与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但在建筑设 计的决策层面,两者始终不变的结合点正是结构设计。



复合功能建筑的适变性设计,新一代研究中心,卡昂(法国),2015年,Bruther建筑设计事务所




图解静力学:一种实现强结构的操作方法

[德]托尼·科特尼克 文  王帅中 译  曹婷 校


图解静力学是一种基于矢量的构建平衡方法,它使得交汇了结构思维和建筑概念的设计方法成为可能。该方法以参数化和拓扑操作为基础,允许对空间中的拉力和压力进行可控的分布,进而塑造建筑结构。本文讨论了图解静力学的基本框架,并举例说明了其在一些项目中的设计方法。


由OOPEAA于2004年完成的芬兰凯尔赛迈基教堂。该结构像一块布一样包裹着教堂空间——建筑的核心部分,从而形成了附属的空间。该设计是基于将力围绕核心空间重新定向来进行的


AirMesh临时设施——此节点设计为3mm厚的钢壳,是为了实现杆件视觉上的连续性,其整体形态近似于最初始的力流




建筑与结构设计之“合”——石上纯也与佐藤淳的合作访谈

周艺蓝 武卿 [日]石上纯也 [日]佐藤淳 文  

边丝妮 绪杏玲 译  王帅中 陈义龙 校


现代建筑发展潮流中,日本建筑的设计风格独树一帜,新生代建筑师层出不穷,这离不开其独特的建筑文化环境,比如师承体系,与结构师之间的紧密合作等。此次访谈以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为主题,采访了石上纯也和佐藤淳两位先生,以了解和学习他们的工作模式。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合作模式,通过初期项目的讨论,阐述了双方合作开始的契机与发展,而海外项目中与当地事务所合作经验的对比,更显示出他们合作模式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探讨设计理念,通过两位老师在以往展览和建筑设计项目中关于自然的讨论,对场地的回应等,表达出他们彼此对建筑和结构设计理念的理解与思考;第三部分探讨对未来教育模式、新材料、新技术的建议与展望。


石上纯也与佐藤淳


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玻璃墙体


KAIT PLAZA天窗调整过程模型图


▲KAIT PLAZA施工现场——拼接屋顶


▲KAIT PLAZA项目照片




回应与敏感——对柳亦春和张准关于建筑与结构的访谈

钱晨 柳亦春 张准


本文是对建筑师柳亦春和结构师张准的专访,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从介入时间、合作方式、互动过程等方面探讨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其次,从“轻与薄”“结构的文化性”“拱形”“新材料”等关键词出发探讨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的实践项目,具体阐述了建筑师与结构师之间“回应与敏感”的实践特点;最后,从观念的角度讨论了柳亦春和张准对结构之于建筑意义的持续性思考,并对未来的结构建筑学的教育和实践提出了展望。


柳亦春和张准


日晖港桥和场地的Y字形关系


花草亭


台州美术馆“漂浮”的筒拱


“伞拱”形成碎片化的覆盖




结构设计与可塑性空间——对BRUTHER建筑事务所的访谈

[德]马里奥·林克 [法]亚历山大·特里奥特 文  

陈融升 译  王帅中 曹婷 校


法国建筑事务所BRUTHER对建筑的觉察超越了客户或当下使用者的视角。在过去几年中,他们研究出了一套复杂的设计方法去围绕结构生成建筑概念:独特的架构式的创作方式,给予并控制空间。考虑到未来的功能变化,他们的项目主张创造一种开放的基础设施,以适应周边环境的丰富可能性及广泛的功能延展性。在这次采访中,亚历山大·特里奥特阐述了他们对设计的方法、结构的角色,以及建筑学科未来面临的挑战等看法。


斯蒂芬妮·布胡和亚历山大·特里奥特


新一代研究中心(New Generafion Research Cenfer),卡昂,法国


研究员之家(Residence for Researchers),巴黎,法国




结构设计的社会价值——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承重结构设计中的人性维度

[巴西]娜拉·博尔戈诺维·席尔瓦 文  谢方洁 译 裴钊 王帅中 校


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1915—1985)身为巴西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其独特的建筑作品 最近才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阿蒂加斯相信人性内容应寓于形式探索,唯有将之融入结构设计,才能赋予其意义。力倡和平与民主但又政治激进的阿蒂加斯,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认知到了将结构升格为社会隐喻的永恒潜力。从承重结构——这个人们熟视无睹的角色出发,阿蒂加斯将结构设计视为政治和社会意义的潜在载体,从而超越了结构仅在效率和工程层面的技术诉求。他因此坚持这样的理念:建筑师有责任在结构设计中坚持独立的探 索与创造路线,并突破科学方法论所容许的范围。 


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立面上的柱子


雅乌汽车站中的柱子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日本黄檗宗寺院建筑梁架形制及其源流探讨

李沁园


本文以日本长崎、京都的4座黄檗宗寺庙中的7座单体建筑为代表实例,从其实例特点出发,分析其祖型源流,指出其中五座建筑的梁架形制与中国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佛寺建筑梁架有较深的渊源,同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身的地域特点。


日本黄檗寺法堂承重桔木示意图


崇福寺大殿及福济寺大殿初建时及加建重檐后梁架示意图




从皇家禁地到庆典舞台:北京西郊万寿寺的微观格局变迁

杨菁 叶翔 张小弸


本文是对万寿寺建筑群这一微小空间领域由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变迁的研究。明代万历生母李太后崇佛及其个人情感归属,替僧制度,西郊的人文地理是万寿寺初创的背景。尔后三百余年,万寿寺历经多次营建变革,畅春园的始建,崇庆皇太后六旬和七旬庆典,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无不例外地影响到了组群的建设。文章将史料与实际建制进行联系,分析万寿寺各时期的主要营建特色,并指出其成型除了时代语境给予的必然外,也是一座因古代水陆交通位置优越而成,随年代愈富女性统治者色彩的北京皇家寺院案例,以期见微知著,反映北京西郊这段时期历史、地理、建筑等方面的变迁。


万寿寺山门


慈禧太后六旬庆典万寿寺格局示意图




择中与模数:凤阳明中都规划设计中的因与革

梁智尧 赵云


规划经验的因革相续是中国都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明中都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座在南方的新建都城,既继承了成熟的规划经验,又反映出与北方都城有所不同的革新内容。本文从择中和模数两个主要都城规划层次,剖析了明中都规划的因袭和革新内容,其中环境择中和方格网模数法是其突出的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提出明中都城规划方法研究对把握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将是连接明中都城当前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协同的桥梁。


明中都复原示意图


明中都宫城方位与环境择中




基于《营造法式》“缠柱造”做法复原的“楼—阁”概念辨析

喻梦哲 惠盛健


楼层间的构造关系是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围绕《营造法式》所录“缠柱造”做法,目前已有多个复原方案,但构件间的安放位置仍有疑点。文章将“叉柱造”与“缠柱造”的对比工作从局部构造表现上升到整体结构层面,尝试证明两种“柱造”与“楼、阁”类型间的映照关系,并分析平坐在“楼、阁”概念分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提出契合重楼建构特质的“缠柱造”方案。


《法式》体系下的“叉柱造”与“缠柱造”比较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贫穷建筑、低技创新——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冈萨雷斯·罗伯的拱壳体系探索与实践

齐奕 夏珩


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萨雷斯·罗伯关注社会营造及低技创新,在建筑系统层面整合结构、材料、构造、空间等议题,系统性降低建造技术门槛、实现极低造价建设。本文溯源了其拱壳系统传承谱系,对比分析三套拱壳系统的设计、材料与建造,并通过案例全面展示其迭代性设计研究的系统性工作方法。罗伯的拱壳系统创新为墨西哥及拉美地区大量贫民提供了优良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对中国当下的参与式设计、乡建、社区营造具有借鉴意义。


墨西哥西纳罗阿州富恩特河谷(Fuerte in Ahome, Sinaloa)水灾后,1450户的社区重建社区住 宅的门廊、屋顶使用了罗伯的预制砖拱壳技术


站于钢丝网上协调拱壳施工的罗伯


罗伯对托罗哈拱壳的分析、传承与发展




罗伯特·勒·里科莱空间结构模型中的创新方法和悖论思想

葛洋康 李旭 岳文灿


罗伯特·勒·里科莱对于空间结构的独创性研究,使他晚年被誉为“空间结构之父”。他的创新方法包含了原型、转化、推导三个部分,其悖论思想来源于对自然现象和模型实验的辩证认识,系统性涵盖了现象分析、模型试验、认知见解三个层面,为其原创性的结构研究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他的研究成果在结构设计和建筑实践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寻求结构形态与建筑形象融合的当代语境下,他的模型、悖论思想以及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建筑学领域更多的可能性。


罗伯特·勒·里科莱


里科莱发明的抗压波纹板及Isoflex刚性结构


费城城市之塔,路易斯·康




从新市政厅到“波士顿学派”:一座城市的粗野主义建筑“革命”

杨震 陈烨


市政厅建筑在粗野主义实践中占据相当比例,但在既有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探析。波士顿新市政厅是影响最大的粗野主义市政建筑之一。本文回顾了它的建设背景及设计哲学,详细分析了它的设计特征(包括:外观形态、内部空间、材料构造、外部广场),阐述了它在“建筑美学与文脉、功能与公共空间”两方面的争论。进而探讨了它基于与文化—城市复杂关联的革命性影响,包括:推动“波士顿学派”兴起、促进波士顿城市转型、对更大范围内建筑学实践与观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从“意识形态流变”的视角总结了新市政厅的价值及社会评价,并从“历史遗产”的维度对新市政厅的历史定位进行了展望。


波士顿新市政厅外观形态


波士顿新市政厅内部天窗及叠涩状混凝土造型


新市政厅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更新及项目开发




建筑教育研究


修正之匙:德州骑警建筑教学的“空间”主题与体系建构

李琳 陈泳


文章以德州骑警教学改革中的“空间”主题为切入点,对其围绕建筑空间的本质、认知与表现设置的课程计划进行剖析,展示其体系构建的层级性和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同时归纳该教学体系的特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希望对当下建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以“空间”为主题的课程体系构架


霍斯利关于设计过程的图解 


九宫格练习作业







《建筑师》No.211丨2021年6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11期杂志








【扩展阅读】 


|新刊导读|《建筑师》174期:“结构建筑学”研究专辑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陈海娇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李雪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