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14期(2021年12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点击图片,直达购书)

编者按

城市规划要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话;

历史研究要与历史遗存和文献中的学者对话;

技术研究要与客观条件对话;

建筑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和社会需求对话。

通过对话,我们得以建立联系与认同,完善自身视角,建立与时代语境的联系,对现代性、本土性进行探索与表达,对建筑实践、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


本期刊载的文章,分别从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技术分析、教育研讨等方面反映在理论或实践中的多元对话脉络,特此向读者们推荐。


“城市规划与理论研究”栏目,《流沙之上——城市规划何去何从?》一文以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为时代语境,着重论述其在荷兰的城市实践历程,并以当代视角聚焦建筑师亨德里克·维杰德维德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其在学科诞生初期的贡献和作用。《多元混合、面向社区的棕地复兴策略——以温哥华格兰维尔岛为例》一文,以加拿大在棕地治理与再利用方面的早期实践案例——格兰维尔岛为对象,分析其成功的复兴策略与实践模式。《城市交通节点空间综合增效设计思路与方法》针对交通节点这一特定空间类型进行剖析,提出城市交通节点综合增效设计的总体框架、设计思维和权衡流程。


“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经典范式:〈易县清西陵〉》一文,回溯刘敦桢写著《易县清西陵》的学术时代背景、研究思路、研究经验,进而归纳该文在其时体现出的开创性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后人研究成果补漏疏证,阐明和解决具体史学问题。《〈营造法式〉“上下昂理想斜率”问题析疑》一文,基于〈营造法式〉上、下昂斜率取值方法分析》(2020年04期,总期206期)《〈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中的可调尺度、构造尺度及其对三个基本问题的解答》(2021年01期,总期209期)两篇文章的学术纷争,继续针对“昂身斜率固定与否”这一问题进行求证,并反推出昂斜取值随意变动不如保持稳定的结论。《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的对话——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对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和实践路径研究》一文,聚焦布鲁诺·陶特在德、日、土耳其等地区与风土建筑相关的文本著述与设计作品,分析其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发展动力和实践路径的相应改变,并重拾风土建筑在现代建筑自身进程中的反思和镜鉴作用。


“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栏目,《“广东壳”:节约“三材”与薄壳技术的历史乌托邦》一文,针对1960年前后华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薄壳结构研究组的工程师群体对砖、竹、混凝土薄壳结构的工程实践,揭示中国早期建筑和结构技术的发展图景及其在地方上的创新实践,弥补国内学界对建造技术史及其遗产研究的不足。《面向方案阶段能耗主导的建筑性能快速优化方法》一文,通过实际案例证实将建筑能耗快速计算技术与交互式性能优化框架相结合,可实现方案设计阶段以能耗为代表的建筑性能的直观呈现。


“论坛纪实”栏目呈现了2021年6月19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2021论坛”讨论纪要。论坛以“创新与反思”为主题,由来自高校、设计院、管理部门、地产开发四个行业专家针对“教学、科研、设计”三位一体的统合通融提出创新与反思。


在梁思成、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期“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专栏刊登文章《图像、观念与语境: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析读》,以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作为研究案例,分析著者梁思成为使中外读者们能“见”中国建筑而经过其主观选择和加工后“再现”的各种视觉证据,回应欧洲中心话语有关中国建筑“彩饰”和“非历史性”的偏见,同时希望读者了解并见证中国学者们科学的工作方法,看到中国建筑遗存之美——“建筑意”。《北京长安街红线宽度确定过程的历史考察——兼谈苏联专家援华时期的中国规划决策》一文,透过长安街红线宽度确定过程中的争论及决策情况,揭示当时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


“设计点评”栏目刊登两文由张路峰教授执笔点评洛桑大学Vortex学生公寓、克拉斯诺达尔体育场。欢迎更多的短评、时评作者参与进来,以繁荣我们的建筑评论领域。


另外,本期同步刊登了《建筑师》杂志·2021“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所评选出的33份获奖作品,并附评委对部分作品的精彩点评。相信这些优秀作品的呈现,可以激发在校建筑学子对于设计作品的交流与思维能力的碰撞。


衷心感谢为本刊精心撰文的各位作者,你们在各自领域的专注与深耕,使本期杂志得以精彩呈现。



目  录

城市规划与理论研究

004

流沙之上——城市规划何去何从?

[荷]赫尔曼·凡·贝赫艾克 朱莹 汤斯

011

多元混合、面向社区的棕地复兴策略——以温哥华格兰维尔岛为例

王雪 王崇恩

019

城市交通节点空间综合增效设计思路与方法

褚冬竹 黎柔含


历史与理论研究


031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经典范式:《易县清西陵》

周悦煌 王其亨 王巍 张凤梧

040

《营造法式》“上下昂理想斜率”问题析疑

喻梦哲

047

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的对话——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对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和实践路径研究

潘玥



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

058

“广东壳”:节约“三材”与薄壳技术的历史乌托邦

夏珩 贺茜子 王鹏 张骐 林兆海

069

面向方案阶段能耗主导的建筑性能快速优化方法

朱姝妍 马辰龙 向科 邹煜凯


论坛纪实

077

创新与反思: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学术论坛

——暨第二届“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题四校联合毕设圆桌论坛

景泉等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089

图像、观念与语境: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析读

赖德霖

102

北京长安街红线宽度确定过程的历史考察——兼谈苏联专家援华时期的中国规划决策

李浩 李百浩


设计点评

111

05 洛桑大学Vortex学生公寓:环形平面的另类划分

张路峰

112

06 克拉斯诺达尔体育场:谁说体育场馆的屋顶必然波涛汹涌?

张路峰




精彩栏目推荐


城市规划与理论研究


流沙之上——城市规划何去何从?‍‍‍‍‍‍‍‍‍‍‍‍‍‍‍‍‍‍‍‍‍‍‍‍‍‍‍‍

[荷]赫尔曼·凡·贝赫艾克 朱莹 汤斯


文章以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为时代语境,着重论述其在荷兰的城市实践历程,以此贯穿重要事件,解析关键人物,论述主要思潮,特别是以当代视角再度聚焦建筑师亨德里克·维杰德维德的理论和实践,揭示了他在城市规划学科诞生初期的贡献和作用。


莱顿广场(阿姆斯特丹),1925年

理想城市,1920年

▲阿姆斯特丹和赞德沃特(Zandvoort)的区域扩建规划,1927年


多元混合、面向社区的棕地复兴策略——以温哥华格兰维尔岛为例

王雪 王崇恩

棕地问题几乎存在于所有工业化国家。格兰维尔岛是加拿大在棕地治理与再利用方面的早期实践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从废弃地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区域节点,对当地社区及城市发挥多方面积极影响,包括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拉动地方经济、重塑场所精神和城市文化形象等。文章基于实地调查,从建筑与空间、功能、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维度分析该项目的复兴策略及实施后效,并从包容性和参与性两方面探讨其实践模式的核心特征,为我国后工业时代的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公共市场改造前(公共市场前身)


▲ 公共市场改造后(公共市场现状)


城市交通节点空间综合增效设计思路与方法
褚冬竹 黎柔含

交通节点作为城市动态运行系统的关键地段,兼具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两个基本属性。随着城市集约程度和系统化运行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交通节点范围内不仅交通行为高密频繁,更表现出空间组织立体多变、建筑功能叠加交织的特征,对系统的影响性日益增大,使交通节点成为实现城市空间综合效益的瓶颈点、机会点和驱动点,也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实践的关键场域。针对这一特定空间类型,剖析其空间综合增效发展的内涵、构成和标准,阐释城市设计实现交通节点增效的基本思路,提出城市交通节点综合增效设计的总体框架、设计思维和权衡流程。


不同时代的交通节点(左上:1907年拍摄的苏黎世火车站;右上:1861年《伦敦新闻画报》展现的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建设情景;左下:1950年代拍摄的东京新宿站东出口前街;右下:2019年9月的新宿站节点航拍图)

▲近年国家及地方发布的关于城市交通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规划、规范及导则示例


历史与理论研究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经典范式:《易县清西陵》

周悦煌 王其亨 王巍 张凤梧


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的《易县清西陵》,既是立足于中国明清陵寝制度的整体研究,又是最早、最全面的清陵个案研究。本文通过搜罗相关材料,回溯刘敦桢写著《易县清西陵》的学术时代背景,以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理路为脉络,从方法论角度析解《易县清西陵》,明确刘先生从建筑社会性视角出发、依托史料考据的文献学传统、借鉴考古学实证方法、贯彻营造学社整体研究思路、全面整合过往研究经验、按照建筑功能对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最高意识形态的陵寝建筑展开研究的整个理路过程,进而归纳《易县清西陵》体现出的开创性研究方法,为中国明清陵寝乃至古建筑研究提供范式参照,同时结合后人研究成果,补漏疏证,阐明和解决具体史学问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东陵图(编号舆1783)

《营造法式》“上下昂理想斜率”问题析疑
喻梦哲

《营造法式》上、下昂的倾斜角度可以通过几何作图求得,亦可通过勾股数比的方式表述。关于能否将用昂斜率固化为“理想”数值的问题,目前存在观点分歧。通过比较高等级铺作昂头交互枓的两种降高模式,作图后发现“旋点法”未能彻底达成“挑斡平槫”的预设目标,而“平移法”则能满足昂与扶壁栱间的简洁构造关系,推测工程中采用后者,进而从设计需要及实际成效反推出昂斜取值随意变动不如保持稳定的结论。


七铺作下昂按“旋点法”调节效果示意


六铺作下昂按“旋点法”调节效果示意


昂上交互枓构造细节分析



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的对话——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对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和实践路径研究
潘玥

自工业社会起,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之间的关系呈现从矛盾到融合的复杂演变。其中,建筑师考察、认知和转换风土世界中的设计资源,修正现代建筑自身进程的思维轨迹和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文章聚焦于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在德国、日本、土耳其等若干地区所对应的人生阶段当中,与风土建筑相关的文本著述与设计作品,分析其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发展动力和实践路径的相应改变,重拾风土建筑在现代建筑自身进程中的反思和镜鉴作用。



▲陶特参加伊斯坦布尔友谊之家(Haus der Freundschaft,1916年)竞赛的方案,显示出对东方建筑的兴趣

▲日本宫城县刈田郡斋川村速写,陶特绘制(1937年)

▲《日本的房屋与人们》中,风土建筑内火塘上方悬吊于栋木的水壶,陶特绘制


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
“广东壳”:节约“三材”与薄壳技术的历史乌托邦
夏珩 贺茜子 王鹏 张骐 林兆海

揭示1960年前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薄壳结构研究组的工程师群体对砖、竹、混凝土薄壳结构在广东省的地方创新实践及其研究图景。以新见华南工学院土木系薄壳结构研究组的图档史料文献的梳理、相关实例遗存的田野调查,以及对当事人的口述访谈为基础,采用Citespace网络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研究,描绘出这一结构工程师群体的创新实践背景和创新“广东壳”的研究工作内容,并指出其在壳体理论和形态研究上的学术贡献。这是我国早期节约“三材”约束下建造技术谱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构研究的重要对象,此外弥补了国内学界以早期工程师为对象的建筑史学研究的缺失。


 华南农业大学的“红满堂”建成后,暨南大学建成四胞胎砖拱薄壳

1964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合影,第一排左起为陆能源、夏昌世、罗崧发教授


面向方案阶段能耗主导的建筑性能快速优化方法朱姝妍 马辰龙 向科 邹煜凯 

依托机器学习和参数化技术建立了面向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能耗主导的建筑性能快速优化方法,从而实现方案设计阶段以能耗为代表的建筑性能的直观呈现。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证实了将建筑能耗快速计算技术与交互式性能优化框架相结合,可以让建筑师在进行方案推进与决策过程中直观而快速地获取以建筑能耗为代表的各项性能指标的反馈,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师进行性能优化设计的能力。


 两种优化场景下的性能优化框架


 能耗快速计算原理


论坛纪实


创新与反思: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学术论坛

——暨第二届“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题四校联合毕设圆桌论坛

景泉 等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设计实践,成为当下高校建筑设计教师成长路上的三条路径,高校教师们在教师、学者、建筑师这三个角色之间不停转换,虽偶有彷徨,亦摸索前行……为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设计的互动关系,由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组共同发起,于 2021 年 6 月 19 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 2021 论坛”。本文为此次论坛讨论纪要。


论坛现场合影[前排左起:刘蕾、王冰冰、查君、张松峰、马英、景泉、胡惠琴、王珊、刘岱宗、褚冬竹、郭小平、(法)古石(Pierre Grenier)、朱迪、李翔宇。后排左起:黎耘、陈硕、檀鹏晶、吴克捷、董屹、王桢栋、刘鹏跃、胡宗炜、薛名辉、王振宇、朱玉沁、刘文豹、(马来西亚)SeeChen Chang、薛飞、李鸽、王静怡、邓曦]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图像、观念与语境: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析读赖德霖

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预设的受众不同,该书在体例、材料以及叙述方式上,与梁思成在同一时期用中文所写的《中国建筑史》均有区别。其中最大的是,这些材料的呈现是以视觉方式为主,文字为辅。书中多种建筑再现方式包括摄影、测绘图、速写、模型和渲染图,并结合有一些中英双语图注。通过研究梁思成建筑再现的语境,本文作者指出,这些图像在书中汇聚成为一个观念表达的整体,从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建筑,其中包括它原有的辉煌,它所具有的结构理性,它与西方古典建筑在设计原理上的相似性和平等性,它在近代遭遇的破坏,以及中国的学者正在为抢救和复兴这一伟大艺术传统所付出的积极努力。


▲ 鲍希曼、梁思成(黄框)、刘敦桢在曲阜孔庙所摄大成殿取景(红框)所反映的镜头视角差别。对照平面图进行分析,鲍希曼所用相机的取景宽度约为46°,梁思成的约为40°,为刘敦桢拍摄的相机只有约30°

▲ 梁思成拍摄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所站位置和镜头视角分析

▲ 《图像中国建筑史》图28a“河北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

 ▲ 梁思成拍摄佛光寺大殿所站位置和镜头视角分析

▲ 《图像中国建筑史》图24b“(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

 梁思成在1937年发现佛光寺时所摄大殿外景

▲ 佛光寺大殿殿前透视图



北京长安街红线宽度确定过程的历史考察——兼谈苏联专家援华时期的中国规划决策李浩 李百浩

在广泛查阅一批原始档案和老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长安街红线宽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梳理了苏联规划专家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的不同意见、长安街宽度的多方案比较以及长安街改建规划的实施情况。透过长安街红线宽度确定过程中的争论及决策情况,反映了中国一些领导者和苏联专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既相互尊重又坚持原则的基本事实,并揭示出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


▲ 长安街自复兴门到天安门之间红线方案示意图   

▲ 道路横断面“一块板”和“两块板”形式对现状绿化的利用对比。左图系旧路展宽成一块板,须把现在生长得很好的树木拔掉,新栽的小树不能把街道绿化起来。右图为采用两块板形式,原来旧路不动,可以保留原有树木 




《建筑师》No.214丨2021年12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14期杂志













【征稿启事】


【新刊征订】
2022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陈海娇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范青楠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